《资本论》读后感(合集6篇)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因此,论述务必进入一个新的论域,一个新的层面,问题和解答在那里都充满着强度:赞美群众性或协作。马克思兴高采烈地称之为“赐予资本的免费礼物”:协作劳动以辩证的方式成倍地增加了价值和产品。这当然是亚当·斯密的发现,而在那里它成了马克思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并非赋予生产以价值,而是赋予群众生产以价值。论协作的一章是《资本论》第一卷跳动的心脏。

在这一点上,整个过程的真理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马克思将决定性地阐明他所谓“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即他在同一文本脉络中称之为“绝对”规律的东西。以下是我的引用:“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潜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当我们记起这一正式的响亮的表达——“产业后备军”——仅仅指失业者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更具戏剧意味、更容易获得的辩证悖论。它仅仅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是:增加财富和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增加失业者的数量。

此刻我们能够回过头来评价整部《资本论》的好处了。这是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抵达《资本论》概念顶端的是以下命题,即产业资本主义一方面生产出数量巨大的资本——这种资本在潜在的好处上是无法投资的,另一方面制造出人数不断上升的失业人群。当前第三阶段资本主义或金融资本的危机能够充分证实这一状况。

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预想其与《资本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在态度上,本书主要是讨论财富与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资本论》应该更偏向于批判。

我修读了经济学二学位,在上课中发现不平等及其衍生问题很少被认真研究。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偏僻的分支?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涉及因素不但复杂难以直观论述,而且没有功利上的收益,甚至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果你用“巧妙”的方法为不平等辩护,反而是名利双收的事情[图1]。

补充:不平等,突出的是贫富差距,而非贫困。另外,只讨论经济层面的不平等,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平等,教育、文化、生活等权利层面的平等就无从谈起。

不过,平等确实不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至少显然前面有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对不平等的忍耐度其实是相当高的。简单描述两点事实:

一、美国20xx年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比重为71%,欧洲20xx年为62%[图2],中国20xx年的数据应和美国20xx年类似,即前10%人群财富占总财富70%,另外前1%人群财富占总财富30%。同时我们要注意,高额财富本身能产生5%左右的纯收益,如租金、红利等,这会产生一个滚雪球效应。

二、20xx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而20xx年全国贫困线标准为4000元。

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资本的演化(附议),今天的生活水平相比马克思时代已经大大提高,因而导致情况全方面发生了变化——根据本书的数据,英国的生活水平相比19世纪提高了10倍。在当时,你要有30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才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所以现在在发达国家,只要你有3倍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就可以过上体面舒适的生活。加之两次世界大战大幅降低了不平等程度,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笼络了大量“中产阶级”的人心(其实是占总体的少数人,但已是一个很好的矛盾缓冲剂)。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掩盖了依旧显著并在加剧的不平等,但生活要紧,谁又愿意为此打翻自己体面的饭碗呢?而在发达国家,最贫困阶层靠着救济金也可以获得远高于19世纪平均的生活水平的生活。

可平等毕竟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石,极端的不平等终会造成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政府肯定还是有意想将不平等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但就全球来说,不平等问题近些年越来越突出,大家应该也有感触,而我则从本书中找到了一个有趣的逻辑链条。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跨国公司和跨国资本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的议价权也随之增强:当一个政府想要对巨富阶级征税时,巨富阶级就不可避免流向税收更优惠的国家,而政府只能做出妥协,其名义上的累进制税收政策变为实际上的累退制税收——现实中大公司总有合法避税途径[图3],我不知政府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可奈何。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催生了很多依靠低税收来吸引大公司交税赚钱的避税天堂,比如说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卢森堡。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导致巨富受益良多,平民尤其是中产阶级因为没有议价权又钱多而受害颇深,这不可避免导致了民粹主义兴起,民粹主义兴起又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倒退。所以事物运行自有一套逻辑,并不是说经济全球化很好就一定会向那个方面发展,那我们也应该还觉得将不平等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很好啊,但事实就这样发生了。当然这个逻辑链肯定也不完整,只是我们真的不能人云亦云。

最后,其实我看完整本书后,心情已经很平静了。理想太远,现实太近,只愿各位在新的一年里,都能把握美好时光,做好自己,实现新年愿望,最终实现属于自己理想的生活即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阐述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理论。在本文中以这三种理论为线索展开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马克思还建立了货币理论,指出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体现的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货币理论,为在以后揭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以及其他规律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矗.

二、剩余价值论

在本卷第二篇到第六篇中,马克思研究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阐述了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里的剩余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因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而这恰恰就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部分——自用价值。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论》的第一次阅读完成于大约07年6月,“现代经济学”素养的缺乏,并不妨碍理解这样的文本。但是哲学素养的缺乏显然成为极大的阻碍,文本谈论了太多抽象的“形态”、“形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当时的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这曾迫使我不得不转而开始阅读一些辩证法方面的材料。时隔4个月,在依然缺乏自信的情况下,我想稍微检验我在此前在两个方面的阅读。部分地,也可以作为年终时重读《资本论》的一个提前的准备。

作者写道:“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又写道:“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

此前我的理解却是:从商品、货币到资本化的商品和货币、虚拟资本,所有这些属于价值形式的范畴。柄谷行人在《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中讲理解“价值形态论”是理解《资本论》的关键。我的第一次阅读没有给“价值形式”以足够的重视,更未发现什么“价值形态论”。这将是我的第二次阅读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作者写道:“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近于一些琐事。”指的是“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这样的“经济的细胞形式”。柄谷行人在他的书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表面的同一性和本质的差异性同在,后者是关键的。琐事并非琐事。

作者写德国“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这并不是作者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作者写《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是刻画事实,而不是表达对资本主义的喜爱或者憎恶。作者说:“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是对苦于发展和不发展的解释。

作者接下来写道残酷的剥削是普遍存在的,不仅仅在有着统计数字的英国,也在于德国和西欧大陆其他国家。“决不要在这上面欺骗自己”。紧接着写道“正象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了警钟一样,十九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阶级敲起了警钟。”由于欧洲工人受到激励从而起来抗争,首先是英国发生明显的变革,这“已经十分明显”,作者认为将“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资本家是逐利的,“所以,现在的统治阶级,不管有没有较高尚的动机,也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阶级发展的障碍除去。”

并非统治阶级由于某些思想家的启发而领悟到了更为人道的形式,统治阶级随时都可能领悟,时机取决于“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因此”,作者紧接着写道,“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无疑,这里是说希望借助于叙述(使得统治阶级采取较人道的剥削形式的)英国工厂法的之所以发生,来启发其他国家的工人去采取相似的斗争。“一个国家”、“其他国家”这里指的当然都不是笼统的整体,不是统治阶级,而是指工人阶级。我认为,作者本可以明说,但是他莫不是没有摆脱泛灵论的影响?一个“国家”怎么能是进行“学习”的主体的呢!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里的叙述上继续着文学式的、泛灵论的缺憾,一个“社会”怎么能是进行“探索”的主体呢,作者无疑是应该说工人阶级(或其思想家)探索到了社会运动的规律!认识到了规律无法但是无法改变它,却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分娩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给工人阶级带来的痛苦。

“为了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要说明一下。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我的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作者显示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固然在感情上,革命者马克思憎恶剥削者,但是具体的剥削者个人,在他看来却仅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这种认识造成一个豁达的人道主义的精神,但是也导致一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唯有消灭“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才能消灭剥削者;只消灭生产关系,而不消灭肉体。

所以,工人阶级的革命是暴力,但绝不能同于血腥的屠杀。工人阶级的革命者既憎恨敌人,却可以毫不矛盾地爱着敌人。

“……英国女王驻外使节在那里坦率地说,在德国,在法国,一句话,在欧洲大陆的一切文明国家,现有的劳资关系的变革同英国一样明显,一样不可避免。同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副总统威德先生也在公众集会上说:在奴隶制废除后,资本关系和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革会提到日程上来!这是时代的标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这并不是说明天就会出现奇迹。但这表明,甚至在统治阶级中间也已经透露出一种模糊的感觉: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奴隶制得以废除以及资产者为什么废除奴隶制,其缘由在于他们主张一种于资本主义有利的变革。其次,尽管统治者(以及他们的辩护者黑格尔)惯常于反对变革(主张稳定),但统治者的反对变革也无非也是出于利益的考量,而不因为任何抽象于利益之外的理念本身的正确。

本次所读的版本是郭大力和王亚南两位老先生翻译的,他二人也曾翻译过《国富论》的。在此推荐想读的朋友可以尝试下。在20xx年上半年读完《资本论》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以为做不到的事情居然真的做到了,这就是持续行动的力量呀。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

2、获得内心的宁静

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3、增加学习的欲望

4、渴望脑力的增长

5、对深度交流的喜爱

读书,交友,交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正好国家博物馆还有关于马克思的主题展览,有想去可以去看一下。

《资本论》三卷内容概述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这一部分在学生时代也学习过,例如,商品的概念及二重性,货币的功能,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相对剩余价值中的分工与机械大生产,计件工资及计时工资,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等,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对我们个人而言,买的东西要用起来,电子产品也好,锅碗瓢盆也好,可不能让它们用来填充自己家的空闲,把自己手头上能用的都用起来,不用的可以变卖,让自己的资本转起来,形成好的现金流就不怕事。

以上就是个人的读书体会,自己写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好,写下来全当是留下一个记录,以后重读会有新的体会,前后比对下,就知道自己的理解深度了。

看完资本论,可以说对马克思的认真负责的学术研究精神,学识广博且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无比的尊敬和佩服。而且因为在看《资本论》前,先看了《国富论》,所以在理解上也更有心得,从资本论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本人对亚当斯密的许多经济学观点还是认同的,包括劳动价值理论,包括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理论,包括分工可以实现生产力提高等。除亚当斯密外,他对其余经济学家,都表达了明显的批评和不认可。

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资本论第一卷可以认真研读并可以重复研读,但也必须客观指出,《资本论》在经济学领域所犯的三个明显错误。

其二是在生产研究领域,由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理论缺陷,也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不可获得和无法计量性,导致马克思在延展剩余价值理论时,总让人感觉有自圆其说之感,而且马克思自己也承认,伴随生产力的提高,凝集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会有差异和变化的,这就导致价值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剩余价值的理论贡献。同时更为严重的时,由于马克思将价值贡献只集中在人类劳动这一个单一因素上,对于资源贡献、资本贡献等,都用剩余价值来归纳和阐述,导致《资本论》在对社会进步及生产进步的表述上,与现实出现脱节和变化,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不足之处。

其三是治学态度上,《资本论》第一卷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是描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产者所面临的苦痛、恶劣环境、高强度工作压力、非人道的劳动环境、悲惨的生活条件。从这个角度看,资本论更像是一本社会学著作而非经济学著作,而且马克思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资本家的抵触和排斥,也让资本论在分析社会现实时,会有缺乏冷静和理智的感觉,对于研究经济而言,带有浓厚个人情感的学术论著是不可能完全客观公正的,这是资本论的第三个不足之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发现问题总是容易的,但如何解决问题,是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的。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环境,结合我们所处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需要我们拿出马克思的治学之精神,拿出类似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那种认真、负责、严谨、科学的写作态度,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困难及社会问题提出有解决路劲的方案和建议,这是最为迫切和重要的。

最后给一个提示,由于资本论里面有许多基础的经济学范畴的名词和文字,建议在看完《国富论》、《经济学原理》这两本书后,再看《资本论》,会更容易领会《资本论》中的经济理念。

THE END
1.读完《法律的悖论》,彻底被颠覆三观,“法律盲区”有多恐怖!04:59 工厂里月入过万之人,竟始于不懂装懂 02:38 狠狠记住31句老人言:民间流传的大智慧,很准 简介:俗话说 01:29 帅化民之分析引关注,郭正亮赖岳谦等怎么看 01:03 中国神话神兽獬豸,缘何成法律象征? 16:18 李来群背水一战祭出大招『斗转星移』!攻势排山倒海,但结局亮了 网易https://www.163.com/v/video/VAI06II5E.html
2.《番外合集》稚楚^第9章^最新更新:202203番外合集 作者:稚楚 [收藏此章节] [免费得晋江币] [投诉] 营业悖论水火番外(二) 那天晚上,贺子炎给福包里的那朵花赋予了非常多非常满的含义,仿佛是可以暗示一切的弦外之音。 但早上起来,他又否定了这些。 或许寺庙里那棵桃花树刚刚好就在他求护身符的地方,在他写名字的时候,一朵花落了下来,不偏不倚落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4833472&chapterid=9
3.人工智能普通程序员想投身AI行业的机遇与挑战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关于 “索洛悖论”(Solow Paradox)的讨论的继续。“索洛悖论”又称“生产率悖论”(Productivity Paradox),是由Robert Solow在探讨⑥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 ⑦从0-1入门大模型教程视频 ⑧AGI大模型技术公开课名额 给决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的建议: 超越自动化,开启新创新模式:利用具有https://blog.csdn.net/2401_85378759/article/details/140260291
4.罗翔老师的金句合集(精选100句).pdf为了让您在使?时更加简单?便,下?是?编整理 的“罗翔?师的?句合集 (精选100句)”,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1.坚持阅读经典,与?类伟?的灵魂对话,?出我们固有的平庸与傲慢。 2.有时,看似善良的愿望往往会把?类带向?间地狱。 3.如果法律规定模糊不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006/6110143203005235.shtm
5.2021年各法律学习类电子书籍PDF资源百度网盘合集系列④,持续收集各类法律学习电子书PDF资源合集,2000+本书籍合集(持续收集新增中……) 本文对最近新收集的部分法律电子书进行了汇总,百度网盘分享,大部分均为2021新出版的电子书,仅供内部学习交流,法律学习爱好者必备。 目录如下 ├─2021(下) [文件夹大小:44.99 GB 子文件夹数: 163 子文件数: 2] http://01zykk.com/ebook/3588/
6.疯狂一家亲短篇合集作文600字「それとこれは別でしょう」とハツ美国法律规定低空入侵被视为警察执法范围,而非国家安全问题,这导致美国防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等众多机构官员花费很长时间讨论在发现无人机时由哪个部门陈斌华回答记者提问陈斌华:赖清德的说法是偷换概念的“历史悖论”,是逻辑混乱的“台独怪谈”,是新瓶装旧酒的分裂谬论。其目的就是要换个马甲、加层伪装,借http://www.hfhome.cn/txt/gfzelcGKY.shtm
7.权力的边界全本书评在线阅读日本悬疑推理小说合集:幻肢、危险的斜面、猫侦探的名推理(共四册) ¥85.50 法律的悖论 ¥49.80 成为更理性的人:法律如何实现正义 ¥59.90 人人用得上的法律课 ¥40.80 中国法制史 ¥1.99 法治的细节 ¥49.80 民法典实用一本通 ¥10.00 法律通识 ¥59.80 曹宁说法:不一样的<民法典>解读 ¥59.90 http://e.dangdang.com/products/1901340111.html
8.合集我的小说记录贴【合集】我的小说记录贴(评论持续更新)收藏破千啦主楼大概是14-19年看的文,按照大致印象分类,新看的文将在评论持续更新。 230306起【新文评分标准再4《营业悖论》非选秀男团文,两个关系不和的队友被迫营业cp假戏真做,文笔感情线群像都OK,作者挺有想法的,思想碰撞理论输出篇幅有点多 5《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95431686/
9.解谜游戏下载解谜游戏合集下载赶快来绿色资源网下载体验吧!逃离方块悖论游戏介绍逃离方块:悖论(CubeEscapeParadox)是R 点击下载 逃离方块生日最新版 中文 更新时间:2023-06-07 逃离方块生日汉化版(cubeescapebirthday)是逃离方块系列游戏的第八部作品,复古的画风和诡异的画面结合也是更加的惊悚,蛋糕和礼物这些美好的事务在方块房间里也带上了积分http://www.downcc.com/p/h1_K39838.html
10.美漫丧钟(混沌文工团)最新章节美漫丧钟无弹窗广告第8章 哥谭的法律 第9章 绑架 第10章 哥谭警局 第11章 通信室内(求收藏,求推荐) 第12章 还不第501章 终结者悖论 第502章 马不停蹄 第503章 买车 第504章 大黄蜂 第505章 赛博坦内战 第506第995章 吓人电影合集 第996章 烦不胜烦的豹神 第997章 获得线索 第998章 猎魔人的消息 第999章https://book2.697code.com/meimansangz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