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什么是“法的精神”?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9.06.22

《论法的精神》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按理来说只有读完全书成能得出“什么是‘法的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是如果不事先知道结论,我们这些读者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指南针,以至于翻开这本书而茫然不知所措。既然研究“法的精神”是作者的工作,学习“法的精神”是我们的兴趣,那么我们这次不妨从结论开始,直接弄明白“法的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孟德斯鸠(1689-1755)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孟德斯鸠在副标题上已经给了答案——“论法律和各种政体、风俗、气候、宗教、商业等应该存在的关系。”也就是说,所谓“法的精神”是指与法律存在关系的各种政体、风俗、气候、宗教和商业等,这些东西是法的原则,是产生法的依据。

所以《论法的精神》第一编先讲述“法是什么”,然后论述法和政体的关系;

第二编继续扩展这个问题;

第三编讲到风俗、气候对法的作用;

第四编讲商业经济与法的关系;

第五编讲宗教与法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到这里,“法的精神”已经基本讲完了,所以他在第六编也就是最后一编讲了法的历史和变革,其中考察了罗马人和法兰克人的法。

照我们看来,最后一编其实应该放在开头,因为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具体的历史现实出发去研究抽象的普遍,从历史中去发现规律。《论法的精神》却把历史事实放在了末尾,从概念出发去研究“法”,然后再考察“法的精神”,最后才举例说明。

为什么孟德斯鸠要把历史放在末尾而从概念出发呢?伏尔泰曾说:

“如果你查对孟德斯鸠的引文,你将几乎连四处正确的地方都找不到,我一度有幸检验了它们。“(《致吉恩先生》

在他看来,孟德斯鸠似乎不太擅长历史。所以他以“法是什么”来作为了全书的开篇,因而也就把理论建立在另一些假定的理论之上,提出了很多抽象的、还有待进一步证明的观点。

伏尔泰(1694-1778)

“法”往浅层的、普遍的意义说,就是一种规则、规律,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每个事物都按自己的规则运动,都存在着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被孟德斯鸠说出是一种“初元理性”,“初元理性”使世界摆脱盲目的必然性。

举个例子,如果“初元理性”是上帝,宇宙是由上帝创造的,但宇宙有着自己的运动法则,这样宇宙也就摆脱了盲目的必然性,存在着规则。“初元理性”、上帝和各种存在、宇宙之间的这种关联就是“法”,而各类存在之间的关联也是“法”。

任何事物总是会有固定不变的运动法则、有规律性,各类事物之间也存在固定的关联法则。这些人为法则便是法律的最初起源,它们在人为法出现前就存在了,因此“公正法则”先于法律而存在,法律是捍卫公正的,但没有法律不代表没有公正。而法律如果不捍卫公正法则,那也就不是符合本质的法律。

人类社会制定的人为法虽然产生于事物的法,但它们存在不同。事物的法源自事物的本质,它们总是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这些法则,而这些法则也总是符合它们的本质,它们不会背离法则。人类则不同,人会因为固执己见,难免会犯错,他们不会一直遵从他们的初元法则和自己制定的法律。

作为人为法的源头,自然法在一切人为的法则和规则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就像自转公转是天体本质性的运行法则一样,自然法是人本质性的法则,它源自于人的本质,而且是原始的人,不是社会状态下的人。所以孟德斯鸠说:“自然法便是社会构成前人们接纳的法。”

孟德斯鸠认为,从人的本性来看,原始人是畏怯、弱小的,他们的行动法则就是要保护自身,避免被人或动物攻击。因为每个人都以自保为行动法则,所以就形成了自然法的第一项内容——和平共处。

原始人除了保卫自己外,还要谋生,他们需要增强力量去获取食物,因此谋生成为自然法的第二项内容,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在前两项的前提下,出现了第三项,情欲使他们渴望两性结合,令他们产生感情,进而逐渐得到知识。这样人与人之间除了自然法的关联外,出现了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二次关联,出现自然法的第四项,也是人为法的最初项——渴望群居,在社会中共同生活。

原始人在自然法的轨道下,就是这样生存,他们和平共处、抱团谋生,外加复杂的群婚,最后形成具有社会性质的氏族、胞族及部落。在部落里,逐渐产生了人为法。

人在自然状态下会觉得自己渺小、无能,就像鲁宾孙初登孤岛时的绝望一样。可是在社会状态下,他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感到自身的弱小,他们掠夺同类的食物,侵占同类生活资料,弱肉强食,“于是开始交战”。

由具有亲缘关系的人组成的部落都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力量,他们为了占据食物充足的森林草地,水源丰富的高地,“处心积虑想从社会中谋利,所以不同的人也开始交战。”

人为法就是问世于这种战争状态,为了限制各民族、部落的战争,产生了万民法;为了维持同一社会中的生活,治理者和被治理者之间诞生了政治法;在社会中的所有人之间也存在法律,即公民法。

万民法乃是为了维护万民的总体利益,即使在损害的情况下也要尽最大努力把损害缩到最低。所以和平年代,各国要竭尽所能的谋发展;战争年代,各国又要竭尽所能的降低破坏。

政治法和公民法要依各民族的性质而定,因为“法是地球上一切民族的治理者,因此法是人类理性。”政治法和公民法只是人类理性在各种具体场合的运用,如果认为社会的力量应集中在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身上,搞君主制或贵族制,而且一切国家都应当如此,这是不对的。

决定政治法和万民法制定的“精神”就是政体,孟德斯鸠说:“各类法律应契合已经建立或是准备建立的政体性质与原则,构成该政体的公民法都包含在其中。”除了政体外,气候、宗教、风俗、商业等与决定了政治法和公民法的制定。所以接下来《论法的精神》将逐一探讨这些“法的精神”是如何决定政治法和万民法的制定的,这便是此书的主题和思路。

THE END
1.论法的精神(豆瓣)第一章 一般的法 其实英文译名 the spirit of the law,按照我们中国的理解就把它翻译成了《论法的精神》,可是学过英文之后,我们更能体会law这个词的感觉,中国的词汇博大精深,而外国的词儿更是充满文化,law可以代表法律,但是抛去人类社会,他又可以代表应用到植物身上的“自然法则”。其实人也有本性,人类自身也有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308525/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叢書·法治篇》理論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在《弘揚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風尚》一文中,習近平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征,認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靈魂”,“使法必行之法就是法治精神”,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體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68294/395162/index.html
3.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正是在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引导下,法治成为国家、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信仰和自觉行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严格监督、公正司法;广大人民群众信仰法治,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为法治体系的顺利运行和发挥作用夯实了思想基础。第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5513761873834686&wfr=spider&for=pc
4.论法的精神该书所倡导的法制、政治自由和权力分立是对神学和封建专制的有力抨击,成为此后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政治纲领。作者在本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政治思想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经过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已经成为资产阶级国家构建民主制度和政权体制的组织原则。http://lib.cuc.edu.cn/bookInfo_0101085055.html
5.浅析卢梭的法律思想——以《社会契约论》为主要视域[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 [2]武斌.性灵之光[M].天津:光明日报出版牡.1989 [3]马清槐.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M].王焕生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218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307601.html
6.论法的精神最新章节孟德斯鸠著孟德斯鸠对全书已经作了调整,有关宗教的那几章放在论述普遍精神的第十九章之后,因为他觉得把有关宗教的那几章放在论述经济和人口的那几章之后更好,其实这几章的位置已经比较靠后,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普遍精神的各种组成因素中最强大的精神因素作为终结,乔治·邦尔卡萨据此认为,精神因素在《论法的精神》中成了“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138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