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为民: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演变及意义

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新闻职业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对引领新闻工作者恪守职业道德发挥着关键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新闻职业承担着特殊的社会职责,新闻职业精神作为新闻职业的精神内核与灵魂,在引领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正确舆论导向、正确新闻志向、正确工作取向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新时代,新闻从业者应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在书写时代画卷中创造新的业绩。

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和发展演变

(一)新闻职业精神的内涵

新闻职业是以新闻传播手段向社会与公众提供新闻及其他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行社会调控和舆论引导的职业。[1]新闻职业精神则是新闻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态度的集中表现,它包括对新闻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的认识与坚守,是职业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中的观念建构与价值追求,涵盖了职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2]正如马克思所说:“每家报纸都完全会体现出真正的伦理精神,就像每一片蔷薇花瓣都表现了蔷薇的特质并发散出蔷薇的芬芳一样。”[3]

(二)新闻职业精神的发展演进

1.随着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而发源成长。中国新闻职业精神的源起可追溯至1815年第一份中文报刊诞生,随着西方传教士把报纸带到中国及国人开始自办报刊的活动,萌发了最初的新闻职业精神。在民族危亡的每个重要时期,早期中国新闻人给社会责任赋予了独特的“文人论政”内涵,通过新闻实践启智润心,启蒙救亡: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工具理性到“报馆有益于国事”的价值理性,从邵飘萍“品性为第一”的读解到邹韬奋“报人报格”的信念,再至《大公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服务公益的理念,开启了新闻职业精神的实践追求。这些实践见证了早期新闻职业精神的执着探索,也直接影响了近现代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职业精神的认知。

2.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探索完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将新闻事业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结合,通过新闻实践不断发展探索与时俱进的新闻职业精神内涵。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队伍建设,强调在新闻职业精神的实践中坚持“用事实说话”的方法原则、“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宗旨、“政治家办报”的素质修养。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革命、建设中不断发展,新闻职业精神不断精进,同时代脉搏共振,继续发展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弘扬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实践

新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深入研究新闻界当前存在的违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规范性要求,注重在新时期发挥行业引领、行为规范的自律作用,彰显了新闻职业精神的时代性,体现了新闻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新闻媒体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新闻媒体践行“三贴近”“走转改”要求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导向意识的重要依据。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发布至今共有5版,对准则的不断修订,体现了新闻职业精神的发展趋势,这其中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统一。“变”体现着新闻职业精神与时俱进,随新时代进步发展要求而完善,适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新定位新使命,适应媒体融合和新兴媒体的新挑战新发展,适应新闻队伍发展的新结构新变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不变”是指新闻职业精神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人民主体性原则,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向成熟与发展。

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面临的问题

当前,弘扬新闻职业精神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闻从业者践行职业精神动力不足

当前,新闻业面临一系列困境,迫切需要发掘和发扬职业精神的内生动力。首先,精神力量的巨大与精神动力的缺失成为突出矛盾。一方面,职业精神对社会和职业的价值凸显,新时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需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引领,需要高尚职业精神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商业利益、物质追求和个性需求弱化了公共精神的共识,降低了职业精神的动能。而且,商业竞争模式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商业逻辑也改变着媒介组织和新闻生产的传统,降低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职业责任、道德规范、自我价值的认同,日益成为出卖劳动力的“新闻民工”,在政治、商业等外在压力下,消解了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造成职业精神动力缺失。

(二)后真相时代遵守职业规范意识淡化

(三)价值多元导致人文精神失落迷惘

目前,价值取向多元化、传统信念淡化以及信仰危机形成了对社会人文精神的巨大冲击,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精神也经受着考验。主要表现就是劳动的异化和社会关系的某些物化。当前,尤其是智能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正被作为工具开发利用,本来服务于新闻人的工具却反过来成了主宰,加之对金钱财富和高科技的崇尚流行,新闻人成为职业(技术或产品)异化的结果,影响着他们的新闻价值观和实践观,影响着他们的人文关怀(人还是物)选择。[7]

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力量。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应立足新闻事业的性质和任务,成为新闻工作者服务时代、服务人民、凝聚共识、引导舆论、奉献社会的精神动力,需要发挥以下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塑造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价值取向

新时代新闻宣传工作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担负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坚定高尚的新闻理想,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弘扬时代旋律,以优秀的新闻作品和良好的职业作风为新时代党的新闻事业增光添彩。

(二)提供新闻职业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持

新闻舆论工作是极端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承担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出发,深刻把握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当前,传媒格局正全面重构,新闻工作者需要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共识,改革创新,推动媒体融合,改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

(三)遵守新闻道德规范的价值标尺和内在修养

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呈现出新特点,需要在包括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全媒体行业建立和实施新媒体新闻道德规范。应该把《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实施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引领广大新闻从业者以《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公民道德为价值标尺,自觉恪守职业道德,弘扬新闻职业精神,提升媒介素养和道德修养。

塑造和践行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

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应以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为目标,树立新闻理想,强化职业责任,严守职业纪律,改进职业作风,凝聚建立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共同的职业追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8]

(一)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全面领导

这是由我国新闻事业的性质定位所决定的。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领导是实现这一性质定位的基本保障,而坚持党管媒体则是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和正确政治方向的重要体现,是确保党对媒体的主导权、管理权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和改善党对新闻舆论工作领导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倡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重要体现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政治坚定、引领时代、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这些要求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要求的体现,明晰了新闻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向四做”和增强“四力”等具体实践要求,使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有了明确的政治方向,也为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确立了标尺。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9],这是新时代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准则,是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重要内涵。需要在工作中“保持人民情怀”“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和期待,畅通人民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这些是在新时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原则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核心内涵。

(四)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实践原则。新闻从业者应“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滋养美好心灵”,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内容,同时,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做到“科学监督,准确监督”,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正确开展”舆论监督统一起来。这是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实践要求。

(五)坚持真实性原则等专业要求

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从业者报道新闻必须始终遵循的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和普遍原则。新闻报道应以事实为基础,依据事实进行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10],坚持真实性原则要“努力到一线、到现场采访核实”,在摘转其他媒体的报道时要把好“导向关”“坚持网上网下‘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条底线’,统一导向要求、管理要求”。这既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也是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的专业追求。

(六)发扬优良工作作风

在我国的新闻职业建设过程中,优良作风一直作为新闻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有着丰富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精神内涵,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敬业爱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等,为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奠定工作基础。发扬优良工作作风不是一句空话,需要通过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达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工作要求。[11]需要“保持一身正气”,在“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融合技能”的同时,抵制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等行为,真正让新闻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七)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融合的创新要求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按照规律办事。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互联网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12]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就应“坚持改进创新”,研究把握“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顺应全媒体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的特点规律,深刻把握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善于运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提高网上正面宣传和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创新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理念、业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将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和改进创新密切结合,用好用活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和传播效果。

(八)遵守法律纪律和职业规范的道德约束

(九)提升对外展示良好形象的国际传播能力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传播中,新闻工作者既需要对外展示自身良好形象,也要在对外传播中展现良好国家形象,这是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对国际传播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是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遵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要掌握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国,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生动诠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着重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从而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文化共识。

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是党和国家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求,是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道德起点,是实现新闻理想、维护职业价值和尊严的重要保障。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该以弘扬新时代新闻职业精神为职业追求,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独特的时代贡献。

【本文为中国社科院马工程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创新与新闻事业发展研究”(编号:2018mgmgczd001)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规划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2019ZDGH014)阶段性成果】

[1]郑保卫.简论新闻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战线,2004(05):32-34.

[2][7]张晓锋.新闻职业精神论[D].复旦大学,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0.

[4][5][10]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6]习近平在会见中国记协第九届理事会全体代表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代表时强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人民日报,2016-11-08.

[8]季为民.树立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标杆[J].青年记者,2020(10):49-51.

[9]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4.

[1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让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1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07;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5.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子函对此文亦有贡献)

THE END
1.法律有何作用法律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还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法律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社会秩序: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权利义务,使社会得以有序运转。它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和制度,以及违反法律的后果。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它确保了社会的稳定https://aiqicha.baidu.com/qifuknowledge/detail?id=10141276211
2.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行业资讯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保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法律为社会的稳定有序提供了坚实的基石。 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同时,法律将个人自由赋予法律的形式,使自由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护。 http://anlihk.com/detail/id/103/cid/44
3.法律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律师普法法律的重要性及重要意义 普法内容 1.法律的秩序意义。法律在构建社会秩序中起着主要作用,法律的形成保证着人类的生存,保证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国家意志在秩序形成中具有重大作用,这取决于人对理性能力的确信。2.法律的自由意义。法律提供给个人选择的机会,法律明确行为模式,让行为人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模式。另外,https://www.110ask.com/tuwen/9655018161278376674.html
4.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及意义.pptx法律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法律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法律职业伦理的意义法律职业伦理的实践与应用法律职业伦理的挑战与应对目录CATALOGUE2023PART01引言2023REPORTING目的和背景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职业的核心,它涉及到法律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道德规范和责任担当等方面,对于维护法律职业的声誉和形象、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具有重要意义。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6952844.html
5.法律的确定性及其意义本文第八部分,笔者阐述了法律的确定性的重要意义,并在第九部分提出了如何维护法律确定性的几点主张。从而对法律的确定性及其意义这一论题作一个相对全面的论述。 一、应当明确的几个前提问题。 (一)法与法律及法的确定性与法律的确定性是否是同一概念的问题。在西方法律文化中,法和法律的是分别加以表达的,意义https://www.zscourt.gov.cn/article/view/cateid/18335/id/73185.html
6.论法律常识的重要性(通用8篇)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增强公民权利义务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为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在社会生活中带头学法、守法、用法,减少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了解法律知识,更要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j0dwr7.html
7.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意义和作用综观我国法律院系的课程设置,我们历来以传授系统和科学的知识为目的,很少考虑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这种课程设置忘记并抛弃了法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法学教育的这两种目的,历来被中外法学教育所公认。如果我们仅仅重视一个方面,而忽略或抛弃了另一个方面,显然有悖于http://law.jsnu.edu.cn/0d/40/c10837a200000/page.htm
8.学习法学的意义是什么?学习法学的意义学习法学的意义 1.培养法建专业人才。法学专业是培养法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促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法律人才。 2.推动法治建设。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掘法律知识和法律技能,还能够对法治建设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推动法治建设发挥积极作用。https://henan.china.com/m/news/yaowen/2023/0530/2530494150.html
9.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https://www.meipian.cn/39wfgfqz
10.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导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地揭示了法律的产生、本质和发展规律,形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经济决定法律,法律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法律的历史性,法律的阶级性,法律与国家的内在一致,私有制下的违法必然等。在马克思主义法学中,承载法律本质的价值观和实现法律价值的法治观,对当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