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的现代汉语语法分析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转发。

中心词分析法

分析要点

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

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

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

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

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

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

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标注状语,用<>标注补语。

作用:

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

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

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

如:我们不走。≠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思想清除。

3.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咬死了猎人的狗。

2层次分析

含义:

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可以说说为什么)

层次分析实际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决一个结构的直接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决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在句法上是什么关系。

基本精神:

1.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

2.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3.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优越性:

1.注意到了句子构造的层次性;

如: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

││__│││___│

│___││_____│

他刚来我们便宜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有效地分化了歧义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_1_________2_________1-2主谓关系

__3___()___4___3-4述宾关系

_5__6_5-6述补关系

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_1_________2__________1-2主谓关系

_3_______4_______3-4述补关系

__5_____6___5-6述补关系

3.发现新的语法现象,揭示新的语法规律;

如: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a)_______1________2__(b)___1_________2______

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亲”,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亲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义一样。

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划分方法呢?

如果要表达:老师的孩子的同学

姐姐的岳父的侄子

我们就只能:_______1_________2__

通过考察,我们会发现类似“N的+N的+N”,由指人的名词自相组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内部有极强的规律性,按照(a)来划分是合理的。

而“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出现(a)(b)均可的现象则是一种巧合,这就类似于:

1*7+3=7+3=10(正确的运算)

1*7+3=1*10=10(不正确的运算)

7+3*1=7+3=10(正确的运算)

7+3*1=10*1=10(不正确的运算)

注意问题:(可以叫切分的原则)

1.切分句子不能根据语感和语音停顿;

2.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如果不是单词,则必须能在别类句法结构中在现;

如:很有办法

_1___2___

3.每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组合所依据的规则在语言中必须有普遍性;

如:张三喝啤酒

__1______2____

4.一层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组成成分,彼此组合起来,在意义上必须跟原先结构所表现的意思一致。

局限

1.它只能揭示句法结构的构造层次和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显性语法关系,即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所隐含的语义结构关系:

如:我在房顶上发现了他。

_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____3___________4_______

_4____5_____6__()__7__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顶上,还是“他”在房顶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顶上。

2.层次分析对有些现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释:

如:木头桌子质量——→桌子质量

羊皮领子大衣—/→领子大衣

产生: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歧义现象。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变换分析法产生。

原则:

1.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

2.在变换矩阵中,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3.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

须一致;

4.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5.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咬死了猎人的狗

(a)___1______2____(b)_____1_______2_

(a):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补语(了)

—→把+名词1+的+名词2+动词+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动词+补语(了)+名词1+的+名词2

—→是+指量名2+动词+补语(了)+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变换分析的运用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局限:

可以分化歧义句,但是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

如:楼上演着戏。楼上坐着人。

这两句话同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的句式,词类的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和结构关系也相同,但却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

由于变换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相同,内部构造层次相同,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相同,却会产生歧义,我们才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解决问题。

如上述:楼上演着戏。(a)楼上坐着人。(b)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两句都属于“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的句式,可是动词表示的语法意义却不相同:

(a)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动词表示活动,表动态

(b)式: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动词表示存在,表静态

所以(b)类动词都有“使附着”的意味,这样就可以搞清楚歧义的产生了。

关于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次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再分类;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

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所谓语义特征分析,是指通过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具有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解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独具特色、之所以能与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区别、之所以只允许这一部分词语进入而不允许那一部分词语进入的原因。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关于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关系,即只是指举重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如:他热热地炸了一盘花生米。(a)

他高高兴兴地炸了一盘花生米。(b)

他脆脆地炸了一盘花生米。(c)

(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们彼此的差异只是具体作状语的词不同;可在语义上,各句的状语在语义上所直接联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热热地”指向谓语动词“炸”,(b)中“高高兴兴地”指向施事主语“他”,(c)中“脆脆地”指向宾语成分“花生米”。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需要考虑的问题

1.前指还是后指?

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和他先后去广州参加一个会。

↑______↑___∣[指前]

我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指后]

我和他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前/指后]

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

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

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如:我才做。(a)

我才做第二道题。(b)

我才做三道题。(c)

我才做完。(d)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状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

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如: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钝了。(c)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语义指向分析结实了句法成分在语法上和语义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间,特别是间接的句法成分之间语义上的种种联系,从而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1.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如:他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他有一个女儿,他很骄傲。

—→∣

└他有一个女儿,他女儿很骄傲。

2.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如:砍光了。

砍累了。

砍钝了。

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们的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THE END
1.制定代表法的意义何在?代表法是一部专门调整和 规范代表执行职务行为的法律,其中明确规定了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要受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从而保证人大代表始终置于选民和选举单位的监督之下,积极执行代表职务,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代表法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http://www.npc.gov.cn/zgrdw/npc/rdgl/dbzd/2000-12/07/content_8711.htm
2.法的含义法是什么1、含义:表示法律、法度公平。2、法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者,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一切规范的总称。2014年12月1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https://edu.iask.sina.com.cn/jy/lpezO7RtB3.html
3.郭栋:法理的概念·反思证成及其意义中法评法学是一门“理解的”学问。法学寻求的是“法律规范之可能意义”的认知。法学知识最终只能形成对法的意义的尽可能大的共识性理解,而非符合实践的唯一正确的理解。在此意义上,“法理”中的“理”的内涵与“公理”的含义较为接近。 第二,法理与法的公理。公认的法的原理即法的公理。“公理具有融通性、普遍性、普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376496300591415808
4.法律的重要性及对个人的意义法律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有效的节省社会资源!法律所涉及的是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它公平与否都在于当前社会的一个总体认知,法律也是会随着社会变化发生延伸和变化的。但法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弱者得到保护、强者发挥其最大的潜能去创造财富。如果社会中的事物能在法律法规的帮助下:物尽其用、人尽其能!那么http://www.jzlawzx.com/kuaixun/33427.html
5.法是什么意思“法”有多种含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法令:这是“法”最原始和核心的含义。它指的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用于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标准和指引。 方法、方式:“法”也可以指某种特https://agents.baidu.com/content/question/c0873e6c490ac2ec70322fc4
6.第一章法学方法论的概念含义:法教义学 1.1 法教义学的研究前提/对象: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实在法(默认其具有合理性) 1.2 法教义学的研究内容 (1)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实在法的意义(需要诠释) (2)解释+体系化→法体系(法体系为每一个法律解释方法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 2. 法教义学与其他法律研究的区别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4900786/
7.电子商务法关于电子商务消费者的定义和特点一般所说的消费者,是从法律意义上讲的。法律上的确认,更多的是强调消费者的权益及其保护。消费者是一个群体,体现的是为生活面消费的目的性,购买、使用商品以及接受服务所涉及到的相关事项。国家法律法规予以确认,加以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https://www.gongsibao.com/article-7228.html
8.国际经济法网对于要约收购的定义,美国威廉姆斯法并没有完全解决什么构成要约收购这一问题,但是可以肯定在公开市场秘密购买股票肯定不构成要约收购。在Wellman v. Dickinson案中,法院提出了八要素法来确定购买股票的报价是否构成威廉姆斯法意义上的要约收购,这些要素是:(1)主动、广泛地寻求向公众股东购买由同一发行人发行的股票;(2)寻https://ielaw.uibe.edu.cn/fxlw/gjjjf1/gjtzf/11841.htm
9.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法的要素中的规则要素【答案】B【解析】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按照规则的内容不同,法律规则可以分为授权性规则、义务性规则和权义复合性规则。义务性规则,是指在内容上规定人们的法律义务,即有关人们应当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规则。该法条中的“不得”,即https://gs.huatu.com/2022/1012/1661114.html
10.辩证法研究的新趋势及其当代意义光明日报●综观现当代哲学,可以发现辩证法研究呈现出三大基本趋势:一是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二是越来越贴近人的现实生存。三是辩证法的批判与革命本性得到充分彰显。 ●辩证法的当代意义在如下方面得到了集中体现:第一,它将为当代生活和社会的自我理解提供重要的思维方式。第二,它将为人们确立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提供富有启发https://www.gmw.cn/01gmrb/2007-02/13/content_552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