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国法学网“名网”工程建设,扩大法学原创作品的影响力,中国法学网“本网首发”栏目长期面向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国内外从事法学研究、法学教育、法律实践的专家、学者、司法人员等,以及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征稿。
为保证“本网首发”栏目所刊登文稿的学术质量,提升本栏目的权威性、专业性,中国法学网编辑部将按照严格的审稿规则,对所有来稿投稿进行认真审校。来稿请遵循以下投稿要求:
一、“本网首发”刊发要求
1、投稿内容应贯彻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有政治性错误。
3、投稿必须是作者的首发作品。首发作品是指投稿前没有在任何媒介上(期刊、报纸、出版物、网络等)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学术短评、学术心得、研究报告、时评、致辞、散文等。以下情形的,文稿不视为首发作品,不予刊发:
(1)与所投稿件无实质差别的作品已被其他媒介发表或通知发表;
(3)其他一稿多投等情形;
4、投稿字数原则上不少于2,000字(诗歌除外)。
5、为保证“本网首发”栏目文稿的学术质量,凡本栏目发布的文稿都必须经过“本网首发”编辑部严格审定,对文稿中不宜发表的内容,编辑部享有删改或修正的权利。
7、凡被“本网首发”栏目采纳的文稿,在中国法学网刊发之后,作者可以在其他媒体上再次发表,但文稿的“首发权”视为完全授予中国法学网;其他网站可以转载中国法学网“本网首发”栏目的文稿,但必须在转载时明确注明“中国法学网首发”字样。
8、凡“本网首发”栏目的投稿,视为作者接受上述条件。
二、投稿须知
(一)标准格式
(二)中文注释体例
1、一般规范
(1)稿件采用脚注。作者用“*”标注,正文采用连续注码,注码放标点之后。投稿时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不加括号。
(2)稿件作者通常仅标明所在单位及技术职务,同一作者原则上只标明一个工作单位,最多不超过两个。项目成果保留项目名称及编号。感谢语尽量简化。
(5)说明性注释以必要为限,并应尽量简化表达。
(6)外文注释从该文种注释习惯。尽可能避免中外文混用。
2、中文注释
(1)引用书籍的,要标明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和页码。作者为两人的,均列明姓名;为三人及以上的,标注为“××(排名首位的作者)等”。作者为机构的,标注机构名。出版单位属两家(含)及以上机构的,分别列明。
(2)书籍属多人合作作品的,可视情况标注为“××主编”、“××编”。多人分章节合作撰写的编著作品,应在注释中页码后括注“××撰写”。
(3)引用译著的,应在作者前括注作者国籍,书名后增加译者。标注顺序为:国籍、作者、书名、译者、出版单位、出版年份和页码。译著本身未标明原著作者国籍,或者未翻译原著作者姓名的,遵照译著。译者为三人或三人以上的,标注为“××等译”。
(7)书籍再版或多次修订的,通常应以最新版次为准,但不要标注“第×版”、“修订版”等。论文被转载、摘录的,应引用最早发表的载体。
(10)确需引用未公开发表的作品时,需标注作者、作品名称和页码,并视情况标明“××学校博士论文(××年)”、“××机构工作论文”或“××年印行”。
(12)非直接引用原文的,注释前加“参见”。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转引自”。已公开的资料,应引用原始文献,禁用转引。
(13)数个注释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书,第×页”或者“前引〔×〕,××文,第×页”。两个注释相邻的,采用“同上书,第×页”或者“同上文,第×页”。相邻两个注释完全相同的,采用“同上”。
(14)引文出自同一资料相邻页者,只注明首页;相邻数页者,注明“第×页以下”。
3、英文注释
(1)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多个作者的,在最后两位作者之间用“and”或“&”连接;作者为三人以上,也可只注明第一作者,其后用“etal.”(意即andothers)标注。
(3)数个资料引自同一出处的,注释采用:“前引〔2〕,××书,第×页”或者“前引〔2〕,××文,第×页”。两个注释相邻的,可采“上引某某书(文),第×页”。
(4)非引自原始出处的,注释前加“quotedfrom”。应尽量避免转引。
(5)页码用“p.”(单页)或“pp.”(多页)标注;段落用“para.”(单段)或“paras.”(多段)标注;卷次用“Vol.”标注;版次用“ed.”标注。
(三)英文注释体例
1、著作
〔1〕F.H.Lawwon&B.S.Markesinis,TortiousLiabilityforUnintentionalHarminCommonLawandtheCivilLaw,Vol.Ⅰ,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p.106.
〔2〕WilliamL.Prosser,HandbookoftheLawofTorts,4thed.,St.Paul,Minn.:WestPublishingCompany,pp.244-246.
编著在编者姓名后加“(ed.)”(一人)或“(eds.)”(多人)。
〔4〕JoelFeinberg&HymanCross(eds.),PhilosophyofLaw,California:DickensonPublishingCompany,1975,p.26.
译著在文献名后注明译者。
〔5〕LeoTolstoy,WhatisArt,trans.,T.Mand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p.258.
2、论文
〔6〕RobertE.Keeton,TheBasicRuleofLegalCauseinNegligenceCases,inJoelFeinberg&HymanGross(eds.),PhilosophyofLaw,California:DickensonPublishingCompany,1975,p.350.
〔7〕RichardWright,CausationinTortLaw,73Calif.L.Rev.1735(1985).
〔8〕ClaytonJones,JapaneseLinkIncreasedAcidRaintoDistantCoalPlantsinChina,inTheChristianScienceMonitor,Nov.6,1992,p.4.
3、判例
注明:判例名,卷号判例集名称页码(年份)。可注明多个判例集出处,用逗号分开;可在圆括号中注明法院。
〔9〕Vincentv.LakeErieTransp.Co.,109Minn.456,124N.W.221(1910).
4、辞书
〔11〕Black’sLawDictionary402(8thed.2004).
5、制定法、法律重述、统一法
〔12〕U.S.Const.art.1,sec.7,cl.3.
〔13〕Restatement(Second)ofTortssec.402A(1978).
〔14〕U.C.C.sec.2-203(1990).
6、国际组织报告
注明:报告题目(斜体),文件发布机构及编号,发布日期,页码或段落。
〔15〕UnitedNationRegisterofConventionalArms,ReportoftheSecretaryGeneral,UNGeneralAssemblyDocumentA/48/344,Oct.11,1993,para.3.1.
标准格式范例:
【标题】中国立法研究
【作者】张XX
【学科分类】宪法学立法学
【关键词】宪法立法法立法程序公众参与专家立法
【作者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专业方向:宪法学
中国法学网
2015年2月
投稿信箱:info_law@cass.org.cn
Sponsors:InstituteofLawandInstituteofInternationalLaw,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
Address:15ShatanBeijie,DongchengDistrict,Beijing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