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免遭网络暴力?

其实除了这些造成生命危害的网络暴力事件之外,每年还会发生大量的对当事人造成极大伤害的网络暴力事件。

法学学者翟志勇,就结合这个《指导意见》,谈了谈法律是如何应对网络暴力事件,以及网络暴力事件为什么屡禁不止,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又能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讲述|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

01.

在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的人格,损害他人的名誉,如果情节严重,就会涉及《刑法》中的诽谤罪。

如果在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地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涉及侮辱罪。

此外还有大家所熟悉的“人肉搜索”,如果在网络上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来发布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上述的三种罪都要求情节严重,那如果情节不严重,就涉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行政处罚,这次我们只谈《刑法》中所涉及的三种罪。

02.

为什么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

其实网络暴力事件不是今天才这么严重,十年之前就已经非常严重了。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发布过《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在这个司法解释里,最高院和最高检非常明确地表示——哪些行为属于网络暴力,以及什么样的情节算是严重并构成《刑法》中的诽谤罪或侮辱罪。

但是十年之后,网络暴力并没有因为这个司法解释的颁布而消失或减弱,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最近,“两高”联合公安部再次发布这个《指导意见》。

那因此,我们就要问为什么网络暴力事件屡禁不止了。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对于被网暴的人,要取证来证明谁网暴了自己,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很多时候网络暴力都是匿名的,而且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也很难说明要告的对象是谁。

第二,刚提到的侮辱罪和诽谤罪,属于《刑法》中的自诉案件。《刑法》规定的各种罪名,绝大多数都是公诉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但诽谤罪和侮辱罪是《刑法》中比较少见的自诉案件,也就是当事人需要自己告到法院,法院才会受理,反之,如果当事人不提告,法院等也不会主动去管理,除非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公权力机关才会介入。

这样一来,使得当事人维权的成本特别高,这就意味着,现有法律虽然把网络暴力纳入到《刑法》的管辖范围,但事实上对于网络暴力的打击并没有十分有效。

03.

如何解决现实困境的三个疑难问题?

这次,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指导意见》,主要是为了解决“法律针对于网络暴力显得无能为力”的尴尬处境,重点介绍一下这个《指导意见》中涉及到的三个问题。

那么,这次的《指导意见》就强调,要纠正“法不责众”的错误倾向,虽然不会打击所有的参与的人,但会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

指导意见还特别明确,如有以下网络暴力行为,应该从重处罚。

第二个问题,是解决取证难的问题。个人在网络暴力事件中取证确实非常难,虽然法律以前规定,在涉及到侮辱、诽谤罪,如果当事人提起自诉而没办法收集证据,可以要求法院协助,但这在实践之中效果并不明显。

如果公安机关也没办法收集证据材料,则要出具书面内容向法院说明情况。其实,在现实情况中,如果公安机关能够履行协助收集证据的法定义务,对于自诉案件中的当事人就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所以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就特别提出了公安机关的协助取证义务。

第三个问题,是自诉转公诉。侮辱诽谤罪首先是自诉案件,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变成公诉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当到达“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程度时可以转为公诉。

至于什么情况算“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指导意见就再一次明确,以下的情形属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在五种情况下,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需要介入,提起公诉案件。

第一,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

第三,侮辱、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四,多次散布诽谤、侮辱信息,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大量散布诽谤、侮辱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五,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的。

如果出现这些情形,就算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公权力机关就要介入。

这里可以提及一个案例,2020年7月7日,杭州一位女性在取快递时,被人偷拍了一个视频,然后被造谣她与快递员存在不正当的关系。在这个案件中,这位女性很勇敢,她在收集到一些证据后提起了自诉案件。在提起自诉案件之后,检察院开始介入,提起了公诉案件,这相当于自诉转为公诉。这个案件最后也是以公诉案件审理结束的,造谣者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为什么这个案件能转为公诉呢?虽然在这起案件中的网络暴力只是针对这位取快递的女性,但它会造成整个社会公众安全感的丧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偷拍和被造谣,所以它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最终就转为公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把这个案件作为一个指导性案例,这实际上就加强了公权力机关在网络暴力事件中的介入。

04.

公益诉讼与“人格权侵害禁令”

除此之外,《指导意见》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简单提及。

比如“公益诉讼”——对于网络暴力严重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再比如《民法典》中规定的“人格权侵权禁令”,意思是权利人当有证据证明,有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本人人格权的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合法权益会受到难以弥补的侵害的,这时就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禁令,禁止行为人采取这样的行为。

此时,法院就会根据案件的情况发出“人格权侵害禁令”,这是《民法典》第997条的规定,但在以往的司法实践中似乎这一条不太常用。而这次的《指导意见》又特别提到人格权侵害禁令,目的也是督促法院要使用禁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

人格权行为禁令: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

05.

抽象规定如何落实到司法实践?

《指导意见》中的核心内容,实际上要解决的是如何把法律中已有规定落实为具体措施,切实遏制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

我在《法治的可能:法律思维30讲》这个节目中一直强调法律思维,尤其是一开始就讲到的规则思维——所有的法律事件都要寻找一个规则,但你也会发现,这个规则通常很原则、很模糊,这就需要一系列对于规则的解释。

因此,这次的三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关于侮辱诽谤罪在网络空间中的适用,也就是网络暴力的问题,其实都是在不停解释“什么叫做情节严重”、“什么叫做危害社会秩序”、“什么情况之下要加重处罚”、“什么情况下应该采取公诉的行为”。

06.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免遭网络暴力?

最后讲一个问题,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免遭网络暴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网络暴力都是不期而遇,大家不会想到自己的一个行为、一句言语就会遭受到网络暴力,就像之前的粉发女孩事件,把头发染成粉色实际上很正常,但她完全不会想到会因此遭受到如此严重的网络暴力。

因此,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首先要有一个心理准备:或许哪天我们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网络暴力所攻击的点。如果真的发生了网络暴力,那我们如何能够在不幸的状况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确认发生了针对自己的网络暴力事件,一旦确认之后就要减少信息的接触,避免大量信息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二,就是报警,并委托律师来处理。这样,我们才可以从这些网暴的信息中解脱出来,相对来说,律师会更专业,更知道如何与公权力机关沟通,如何把一个自诉案件转变成为一个公诉的案件。如何交给公权力机关去处理,也知道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

网络暴力其实是很难消除的,因为它的违法犯罪成本太低了。而很多人也会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各种不公和不易在网络上发泄,而网络这样的聚集效应,会使得每个人的一点点发泄被聚集,这对受害人来说就是极大的伤害。

法律虽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来惩罚网络暴力事件,但所有的惩罚都是事后惩罚。其实法律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它最多只能要求网络平台来加强自我管控,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当网络暴力事件发生之后,懂得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

当然,我们不希望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但这是一种潜在的风险,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心理建设。也要知道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法律会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工具、我们如何能够利用法律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附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下滑动阅览)

为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活动,有效维护公民人格权益和正常网络秩序,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典、民事诉讼法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执法、司法实践,制定本意见。

一、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依法维护公民权益和网络秩序

1.在网络上针对个人肆意发布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信息的网络暴力行为,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有的造成了他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扰乱网络秩序,破坏网络生态,致使网络空间戾气横行,严重影响社会公众安全感。与传统违法犯罪不同,网络暴力往往针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实施,被害人在确认侵害人、收集证据等方面存在现实困难,维权成本极高。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网络暴力的社会危害,坚持严惩立场,依法能动履职,为“网暴”受害人提供充分法律救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安全感,维护正常网络秩序。

二、准确适用法律,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

2.依法惩治网络诽谤行为。在信息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

3.依法惩治网络侮辱行为。在信息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侮辱罪定罪处罚。

4.依法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组织“人肉搜索”,在信息网络上违法收集并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布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5.依法惩治线下滋扰行为。将网络暴力延伸至线下,对被网暴者及其亲友实施拦截辱骂、滋事恐吓、毁坏财物等滋扰行为,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以故意毁坏财物罪、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6.依法惩治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基于蹭炒热度、推广引流等目的,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符合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之一规定的,以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7.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行为。实施网络诽谤、侮辱等网络暴力行为,尚不构成犯罪,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8.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坚持严格执法司法,对于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依法严肃追究,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要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应当体现从严惩治精神,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实施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罚:

(1)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的;

(2)组织“水军”“打手”实施的;

(3)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的;

(4)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发布违法或者不良信息,违背公序良俗、伦理道德的;

(5)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的。

9.依法做好民事维权工作。针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被害人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三、畅通诉讼程序,及时提供有效法律救济

12.准确把握侮辱罪、诽谤罪的公诉条件。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提起公诉。对于网络侮辱、诽谤是否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应当综合侵害对象、动机目的、行为方式、信息传播范围、危害后果等因素作出判定。

实施网络侮辱、诽谤行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

(1)造成被害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影响恶劣的;

(3)侮辱、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4)多次散布诽谤、侮辱信息,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大量散布诽谤、侮辱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5)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情形。

13.依法适用侮辱、诽谤刑事案件的公诉程序。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网络侮辱、诽谤犯罪,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立案。被害人同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说服自诉人撤回自诉或者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原自诉人可以作为被害人参与诉讼。对于网络侮辱、诽谤行为,被害人提起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有关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应当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

14.加强立案监督工作。对于网络侮辱、诽谤以及适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其他罪名处理的网络暴力案件,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公安机关网络暴力案件立案工作的业务指导和内部监督。

15.依法适用人格权侵害禁令制度。权利人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条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的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依法作出人格权侵害禁令。

16.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网络暴力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所发现的网络暴力信息不依法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致使违法信息大量传播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

18.强化衔接配合。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要加强沟通协调,统一执法司法理念,统一对网络暴力行为定性和案件处理程序的认识,有序衔接自诉程序与公诉程序,确保案件顺利侦查、起诉、审判。对重大、敏感、复杂案件,公安机关要及时听取人民检察院的意见建议,确保案件依法稳妥处理。

19.做好法治宣传。要认真贯彻“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充分发挥执法办案的规则引领、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作用。适时发布涉网络暴力典型案例,向社会明确传导“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教育引导广大网民自觉守法,引领社会文明风尚。

*本文综合整理自《法治的可能:法律思维30讲》节目番外篇,内容有删减,欢迎前去看理想App收听。

THE END
1.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我来告诉你如何不让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看似不重要,但实际上却牵涉到法律的范畴。例如,租房合同的问题、信用卡还款的问题、车祸赔偿的问题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通过“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来应对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大问题。 https://www.3svb9bc3.cn/xue-shu-huo-dong/352546.html
2.如何学习法律法规不至于感到困惑和迷茫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不仅仅是一部严格的规范书,它还是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个人权利保护的基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律知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法律这一领域往往充满了神秘感,他们可能会问:我应该如何学习这些复杂而又抽象的知识呢?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些建议,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法律基本知识https://www.6vjxuc8a1.cn/gong-qiu-shi-chang/435924.html
3.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法律源自哪里? 中国的立法来源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基本自治规范性文件以及部门规章等。 人身权利保护 我们有什么人身权利? 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權? 可以通过不轻易透露个人信息,不使用未经授权使用他人的照片或视频,以及设置网络安全措施等方式来保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4.2021国家安全知识竞赛试题库附[答案]2. 作为一名普通人,如何保家卫国?() A、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事,与我无关。 B、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答案】 C、发现外国间谍进行非法拍照时,不举报。 3. 一个被忽略的日子,《国家安全法》规定:每年的() 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A、3月 15 日 B、4 月 15 日【正确答案】 http://www.zzfmdn.com/article/564018
5.个人数据权益保护论坛:数据法学与数据伦理的首次交锋现在信息保护和企业之间的矛盾到底怎么化解,数据、信息、隐私这几个概念如何界定,个人和企业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对数据利用的利益如何分配,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从厘清隐私、信息和数据三个概念开始。首先,从客体要素进行理解,要清楚隐私,必须要清楚信息和数据的范围。隐私的概念应缩小,决定人的个人存在和社会存在最核心https://news.sina.com.cn/o/2019-09-04/doc-iicezzrq3329242.shtml
6.国产精品网曝黑料:揭秘国产精品背后的黑幕与真相,揭露潜规则如何识别真假消息? 黑料背后的利益链条 应对网曝: 明星及团队策略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 概述:黑料的定义与影响 所谓“黑料”,通常指的是有关公众人物或机构负面信息和丑闻。这些信息常常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带来深远的社会影响。无论是个人还是品牌,一旦被卷入相关事件,可能会遭遇信任危机、职业生涯受到重创。http://news.tsingd.net/itnews/13489.html
7.跟熊浩学沟通人们一旦进入到认同之分歧,情绪会被快速激活,对话的双方就会迅速进入一种“眩晕”的状态。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他们看不见别人,只看得见敌人;他们不认为对方只是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想法的普通人,而是认为对方想要摧毁自己。 如果我们在处理的是认同的分歧,这种分歧将携带“神性”,它的解决不依赖讲https://www.meipian.cn/2jzt5ahs
8.公众人物范文12篇(全文)“任何人由于参加公开活动, 或在关心一般经济、文化、社会或类似公众利益的机构或活动中担当重要角色, 或把自己或自己的工作交由公众判断……那么当他获得他所渴望的宣传时, 对于那些于他不利的宣传, 他也不能有所埋怨。”因此, 如何正确设立和使用“公众人物”制度, 即使是现在的美国法律界也众说纷纭, 莫衷一https://www.99xueshu.com/w/ikeymmov26zw.html
9.刘家安《民法物权》第一章“导论”读书笔记/思维导图,重点梳理与本章提要本章主要阐明物权法的意义、功能与性质,从整体上概述我国物权法的体系及其法律渊源,并简要介绍我国物权法的发展,探讨蕴含于物权立法中的价值取向。第一节 物权法的意义和性质一、物权法的意义、功能问题1:物权法的功能有哪些?(★[1])P1[2]1.物权法的基本功能是定分止争。因为物质有限而人类的需求无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5384013/
10.消费者保险立法的中国愿景中外法学过刊1982年,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曾建议不区分两类保险。“如果保险一般法对普通人(投保人)不公平,那么对于从事营业的人就公平吗?多数商人不是法律专家,也不是保险专家。雇用律师和经纪人以避免现行法律所产生的困惑的营业成本,可以通过适用于所有保险合同的一套简单公平的规则予以削减,也可能因制定两套规则和与之相伴的http://journal.pkulaw.cn/OldIssue/Detail/159933
11.中美冲突根源,重磅深度长文!经济利益在裹挟着无数德国百姓卷入全体战争的战车。 经济民族主义才是国际冲突和纠纷的真正关键。经济民族主义通往战争的逻辑链条则早已为古典经济学家所揭示: 当财产得到保护,政府放任市场经济自由时,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必须服务好他人的利益;在交换经济中,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给予出去别人希望的商品,想发财、生活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804643011298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