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主党派习惯的排列顺序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簡称台盟)。
这样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各民主党派及其代表人物参加民主爱国斗争的历史与行动,并经过充分协商的结果。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的,从成立之日起就是具有联盟性质的政党。
在抗日反蒋和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帮助下,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最终作出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的抉择。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于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郑重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号召迅速得到了在香港和内地的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1948年5月5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济深、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沈钧儒、章伯钧,中国民主促进会马叙伦、王绍鏊,中国致公党陈其尤,中国农工民主党彭泽民,中国人民救国会李章达,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蔡廷锴,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谭平山,无党派人士郭沫若,在香港联合致电毛泽东,盛赞中共“五一号召”,并通电全国响应(史称“五月五日通电”)。
5月7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积极响应“五一口号”。
5月23日,中国民主建国会在秘密召开的常务理监事会议上作出决议:“赞成中共‘五一号召’筹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并推章乃器、孙起孟为驻港代表,同中共驻港负责人及其他民主党派驻港负责人保持联络。
”根据各民主党派响应“五一口号”的顺序,形成了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党、农工党、救国会、民促、民联、台盟、民建的排序。
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排序的由来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是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宜春市没有致公党和台盟,其他六个民主党派齐全,基层组织和党派成员众多,为民主党派工作大市)来排序的,但排序的依据究竟为何,历来说法众多。
现将中共中央统战部《调研参考》2009第11期上刊载的有关资料摘编于后,供参阅。
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排序是以“五月五日通电”为基础,以党派组织及其代表人物在民主革命时期所作的贡献和社会地位为依据,在新政协筹备会议期间经各方充分协商逐步确立的。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著名的“五一口号”,5月5日,12位民主人士联合致电毛泽东,响应“五一口号”。
通电由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代表各党派署名,显然这些代表人物及所在党派的社会地位、所作贡献是这一署名排序的依据,并在个党派之间形成了共识。
这一署名排序与目前通行的八个民主党派排序已有相似之处。
1949年11月举行的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将民革、民联和国民党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成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此外,救国会在新中国成立后,认为其政治主张已实现,遂于1949年12月18日在北京宣告解散,故此后的民主党派排序中不再出现民联、民促、救国会。
由于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建国后逐渐向群团方向发展,并在1957年召开的三大上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再具有党派性,故不再列入民主党派序列。
至此,八个民主党派的排序固定下来。
1959年9月29日,各民主党派就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向毛泽东主席献辞,落款既为八个民主党派加工商联,顺序与现在通行的完全一致。
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参政党。
政治纲领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职能,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
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学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组成具有政治联盟特点、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政党。
与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一个参政党。
民主党派称谓的由来民主党派是指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除中国共产党之外的八个政党的通称,主要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致公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一)20世纪20年代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实行一党独裁统治。
为了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出现了一批中间党派。
比如,成立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党、成立于1925年的中国致公党、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改称“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成立于1934年的中国国家社会党(1946年与民主宪政党合并,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等。
受种种因素影响,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和中间党派之间都未能正确认识和评价对方,中国共产党把中间党派视为“反动营垒的一翼”,中间党派也多对中共持否定态度。
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侵略行径变本加厉,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一些以主张抗日为宗旨的中间党派应运而生。
比如,1936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1945年改称中国人民救国会)成立。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占线政策影响下,在抗日民主运动中,又产生了一些党派,主要有1939年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正式建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包括“三党三派”,即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1944年,改称“中国民主同盟”。
对于中间党派,193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发表的《抗日救国宣言》中,摒弃“左”倾关门主义,对其抗日态度予以充分肯定,提出团结他们共同开展抗日民主运动。
1944年9月,当民盟成立时,中共中央在延安发表“解放日报”社论,热情称赞其为“中国民主运动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