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讲述韩愈《师说》的场景。资料图片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海报。资料图片
唐宋两代,中华文化群星闪耀。这一时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堪称是中华文脉中的“最强文化天团”。千百年来,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血脉,已经与中华大地融为一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正在央视播出。节目以八位文学宗师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为线索,揭秘他们磅礴跌宕的人生故事,展现其文化价值与精神能量。
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永不过时
回顾韩愈的人生,他十三岁前的动荡坎坷经历,时代的变迁与家庭的沉浮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没有让韩愈消沉,反而使他愈挫愈勇,激发起对家国强烈的忧患意识,成为人生和事业的底色。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病逝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所以世人多称其“韩文公”,并从祀孔庙。
无论人生逆顺,韩愈心中挂念着社稷苍生。比如作为监察御史的韩愈看到群众受灾后,毅然为民请命,上疏《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一片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赫然可见。韩愈因此得罪朝中权贵,被贬到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的阳山,但是他并未因此消沉,依然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积极有为。
我们都熟悉韩愈在文化上的成就,其实他在军旅生涯方面也是颇可圈点——韩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参与过行军打仗的人,苏轼曾赞其“勇夺三军之帅”。
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反反复复,导致民不聊生。元和年间,宰相裴度领兵讨伐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韩愈为行军司马。作为全军参谋,韩愈不辱使命,征战中有勇有谋,建议突袭蔡州城。于是官军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一鼓作气拿下蔡州,打得吴元济措手不及、军心摇动,官军很快就取得了淮西之役的胜利。唐宪宗命韩愈撰写了《平淮西碑》,文采斐然、大气磅礴。
在《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中,展现的是韩愈的另一次军功事业。822年,已步入迟暮之年的韩愈凭一介书生之躯,单枪匹马闯入叛军军营为大唐勇退叛将,可谓名副其实的“唐代孤勇者”。面对威胁韩愈毫无惧色,义正词严,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解镇州之围。
韩愈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己任,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他的精神品格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因此,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正如节目组专家韩愈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所说,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的思想影响深远,他关于“道统”的主张,被视为“新儒学”即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的发端。节目组另一位专家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韩愈以一篇《原道》,厘清了自尧舜至孔孟的思想脉络,并重新阐述了“仁义”的现实意义与重要性。
作为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同样有着社稷苍生的情怀。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县令时,为了兴修水利,让百姓免受旱灾之苦,跑遍整个鄞县。他以日记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自己的行程:登上高山,查看采石工人凿石;驾起舟船,考察地貌;亲临开渠工地,检查工程进展。天色刚曙,他已经踏上征途,夜色已深,他还在路上奔走……
所以明代古文家茅坤感叹:“县令如此,知非俗吏已。”
他们组成了古代“最强文化天团”
有读者这样感叹:“这八位大家,如今提起,可能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是‘背诵全文’的字样,那时忙着交作业,着急应对考试,或许未能细细阅读品味,如今再读,才知我们可能错过的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一种文字之外的意境!再读唐宋八大家名句,那里有足以滋养一生的智慧。”
那么,唐宋八大家这一团体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正如谷曙光所言:“唐宋八大家是古之遗爱,千载文脉世代传,宝剑倚天星斗寒!宗师们虽已远去,却在天上温柔地注视着我们。他们是一群高贵而有趣的灵魂,其人其文其品,都值得今人去珍惜、去爱戴、去传承。”
唐宋八大家留给后世的精神滋养
“唐宋八大家在历史上展现出的革新精神、所创立的语言范式以及他们在文字中所流露的生命气象,感动和教育了无数海内外中华儿女。”北京开放大学副教授张清华坦言,“在我们今天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唐宋八大家的精神财富都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宋八大家留给后世的精神滋养,今天的我们该作何领悟、如何吸收?对此,张清华告诉我们:
唐宋八大家的文化价值,让我们体会到的是文字之外更重要的精神。韩愈“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的道心,苏轼“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的丹心;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在大江东去中汇成时空的洪流。(作者: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