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中,包括此前已官宣立项、聚焦未成年人犯罪的《第十七条》,展现罪刑法定疑罪从无原则的《第三条》,以及反映紧急避险法律原则的《第二十一条》等等。
当《第二十条》正式开启中国电影的“法条宇宙”,除了期待,我们更加迫切的想要知道,这类题材什么应该拍,又应该怎样去拍。
《第二十条》们,能够改变什么?
不少观众直言,“不敢相信”“感觉这个数字比电影还可怕”“如果算上没有敢报案的,或许数量还要更多”。很多网友还在看完影片后向律师追问,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彷徨之刃》中的李长峰?未成年犯罪问题到底如何能够得到解决?
影响不仅仅给到观众,“业内”对于此类作品的“观后感”则更为“术业有专攻”:“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公众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程度,从而反思和改进法律科普的方式和内容。”常晶还表示,基于真实案件改编的作品,还能够引发法律从业者对司法实践的反思和探讨,汲取经验教训,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司法的公正和效率。
《第十七条》《第三条》《第二十条》…
该拍什么,该怎么拍?
常晶律师直言,创作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需要创作者兼具扎实的法律素养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在专业层面上,“准确度”应当成为此类影片创作的核心关键词。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准确性,法律程序的严谨性、完整性,还是法律术语的规范性,都直接关系到作品本身的专业性与可信度,也能够充分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随着“法条电影宇宙”的铺开,创作者还需要进一步在追求电影艺术价值的基础上,遵循和把握让观众对法律产生正确理解与尊重的原则。
“首先坚持真实性原则。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基于真实案例进行创作,确保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同时强调人性化与情感化: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心世界的展现,让观众能够感受到法律背后的情感和人性。”
此外,常晶律师还特别提到,遵守道德和伦理规范也是创作过程应该被注意到的一环,要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避免二次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也日益成为危害影响社会安定的重灾区。很多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认知相对模糊,常晶律师认为,将此类案件拍成电影,可以进一步引起公众对于诽谤罪及其危害性的认识,直观地向观众展示诽谤罪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法律对诽谤行为的打击力度。
直面争议、直击痛点。我们对“法条电影宇宙”的未来不只是在大银幕相见的期待,“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将复杂的法律问题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让大众在娱乐中学习和思考法律问题,共同推动法治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