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一样,公平与效率始终是经济学论争的主题,甚至被称作经济学说史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因为: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而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这两大目标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制度安排,就成为各派经济学解答不尽的两难选择。我们海派经济学主张“公平与效率的交互正向说”。我作以下三方面的解析:
公平的理论与现实是什么
效率的理论和现实是什么
公平与效率的关联是什么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效率与公平存在对立的一面,存在冲突,具有不一致性,效率与公平的冲突,是人类面临的最基本的两难抉择。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效率强调发展生产,把“蛋糕”做大的问题,而公平强调公平分配,把“蛋糕”分好、分得更加均匀的问题。
2.效率与公平又具有有一致性: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第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二,平等原则。第三,公平分配的原则。第四,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资本的趋利性是资本有别于其它各生产要素的本质特性,受这种特性的影响,资本要素往往会自发地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追求高效率是资本趋利性的内在要求。然而,资本在追逐盈利最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实践证明,只追求资本的利润,单纯以效率的提高来驱动增长的战略是有失偏颇的。今后的发展目标应放在从不公平增长转向公平增长,以达到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与效率相统一,从而实现资本效率和社会公平的良性互动。
党在新形势下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两大原则:一是在经济领域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二是在道德领域提倡“注重效率、维护公平”的原则。在正确认识这两大原则、追求社会公平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效率优先。所谓效率,在经济范畴指的是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的比例关系,该比例越低则效率越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发展经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动力和保障。发展经济与实现社会公平是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发展经济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矛盾的性质。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没有很高的效率是不可能的,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不发达,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在分配制度上,“均贫富”式的“社会公平”是不能坚持到底的,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离开效率的公平,就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