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谈的孝道中,“父慈子孝”是相对的,并非是盲目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种观念其实也不尽然对,有些父母确实做得很不象样。我身边有一位朋友,其父亲过世后不久,他母亲就抛下尚且年幼的姐弟俩改嫁去了,姐弟俩在亲朋好友的扶助下慢慢成长,并且有了各自的家庭。三十年后,他们的母亲回来了,说是思念他们姐弟俩,并要他们姐弟俩原谅她,并想要在物质上对他们姐弟俩进行补偿。我那位朋友在给我叙述整个事件经过时,好像是在讲一件与他根本无任何关联的事。我劝他,毕竟她生育了你们,就认了她吧。朋友说,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何必再出现呢?在我们姐弟俩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又在哪里?我说,也许她有她的难处呢?最起码见她一面也好。虽然朋友当时的态度很决裂,但后来,我听说他们最终还是见了面。事后,我问朋友的感受。他回答说,如天边的浮云,来也飘渺,去也无痕。在他心里好像并未曾发生过什么。
所以说,父母对儿女慈爱,儿女长大后回过头来爱父母,就是“孝”。“弟”,指的是对兄弟姐妹朋友的友爱,“兄友弟恭”,兄长对弟妹好,弟妹就对兄长好,即是此意。前面讲过,朋友是五伦之一,有些话,上不可对父母讲,下不可以对兄弟说,只能找朋友倾诉,这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所以“弟”的文化除了兄弟之间、姐妹之间,又延伸到了朋友之间,从而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名有若,字子有,小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因有子的学问较好,就请他上堂讲课,以寄托对孔子的怀念,有子当时的身份,其实就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助教。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朋友能否友爱,有孝弟的人是有深厚情感的,这种人是不好捣乱的。而有孝弟的人也是有真性情的人,这种人也不会犯上作乱,因为这种人做事情一定很有分寸,很有限度。
宗族之间,若不是在同一个大家庭的屋檐下共同生活,相互之间的往来则又会形成另一股势力,那就是由友道形成的结合,发展到以后,则是人们口头里常说的“帮会”,这是一种特殊的组织群体,但是这种“帮会”很讲仁义之道,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其掌握的力量也非常之大。当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种“帮会”结合在一起时,往往社会就会发生变乱,这种帮会当然也包括了孔子、墨子、游侠等思想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