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法理学之法律实施

法律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包括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

2.法律实施的分类

以实施法律的主体和法的内容为标准,法律实施的方式可分为:法律的遵守、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适用。

3.法律实施的意义

法律实施是实现法的作用与目的的条件,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4.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

法的实现的评价标准是全方位的,包括法律权利义务的实现程度,人们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进行行为模式进行行为的程度、刑事案件的发案率等、各类合同的履约率等、普通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与其他国家的法律实施情况进行可比性问题、社会大众的法律安全感的问题、法律功能和社会目的实现的问题、法律活动的成本和收益的问题,等等。

二、法律实现

1.法律实现的概念

法律实现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从抽象的行为模式变成人们的具体行为,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

法律实现与法律实施不同,法律实施是使法从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过程和活动,而法律实现是法律实施活动的直接目的。法律实现也不同于法的实效,法的实效是法律被人们实际施行的状态和程度。法律实现是将法的实施的过程性与法的实效的结果性结合的一个概念。

2.法律实现的意义

(1)法作为一种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关系来调整人们行为或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只有将抽象的行为模式转化为人们现实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2)法律实施并不必然意味着法的要求的实现。

(3)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可能有各种因素阻碍着法的功能的发挥,因而不能产生立法者希望通过进行法律规制所达到的结果,而要使法律产生实效,又必须以法律实施为条件,只有将法律实施与对法的实效的追求结合起来,使法真正得到实现,才能发挥法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作用。

3.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

(1)国家的阶级本质。

(2)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反映统治阶级(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意志的程度。

(3)现行法律与社会生活、归根到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程度。

(4)国家机关活动中贯彻法治原则的程度。

(5)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法律文化水平等。

影响法律实现的因素很多,应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

第二节执法

一、执法的概念

1.执法的定义

2.执法的特点

(1)执法主体具有单一性和国家代表性

(2)执法的依据性和裁量性

行政执法要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行政规章为依据,也可以以条约、行政协定,或者是行政规定和行政命令,或者人民法院的行政裁决书为执法依据。它们之间的效力层次、等级不同,下位法不得违反上位法,也不得与之原则相抵触。同时,现代社会经济处在急速的发展变化之中,为保障政府及时有效的处理每日每时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律亦需要赋予政府在行使职权时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3)执法活动的单方面性

行政机关执法与司法机关以第三者身份居间裁判不同。在执法中,行政机关与企业、公民等行政相对人形成行政法律关系。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既是一方当事人,又是执法者。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居支配地位,其意思表示和处分行为对于该法律关系具有决定意义。执法行为虽然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而仅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决定而成立,不需要行政相对人的同意。而这种单方面性也不是绝对的,行政复议、行政裁决、行政仲裁、行政调解、行政指导、行政契约等部分执法行为不具有单方面性。

(4)执法程序具有效率性和效力先定性

国家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要依照法定程序进行,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政。由于执法要处理较多急迫的问题,如果拖延耽搁,就会给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在执法的程序设计上更强调迅速、简便、快捷。执法同样要追求公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但总体上更注重效率,这在程序方面更为明显。同时,行政执法一经完成,就假定其符合法律规定,在经有权国家机关宣布无效或撤销之前,任何个人和团体必须遵守和服从。其目的,也是为了保障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

(5)服务性

现代政府,至少在理论上已经成为人民的公仆。执法被认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下所作的公共服务行为即公务行为。它要求弱化行政行为的强制性、对抗性,在尊重人权的基础上,增强行政行为的可接受性。同时也要求行政相对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行政行为的实施,改变消极观望甚至对立的态度。

二、执法的原则

执法的原则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的行政执法要求遵循合法性原则、讲求效率原则、合理性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也即依法行政和法治原则在法律执行中的具体体现。合法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对法律执行基本要求,也是执法的最重要的一项原则。现代法治国家要求依法行政,保障行政活动的权威性,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

2.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指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行政机关对社会实行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取得最大的法律执行效益。

3.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法律执告诫体在执法活动中,特别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做到适当、合理、公正,即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目的,具有客观、充分的事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社会生活常理相一致。

第三节司法

一、司法的概念

1.司法的定义

司法即法律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维护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2.司法的特点

(1)启动的被动性

国家立法、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强调主动干预,不需要相对人申请即可作出行为。司法活动则不然,除追究犯罪的活动外,司法活动的启动一般要有当事人的申请,无当事人的申请,则不会进人司法程序,这就是所谓的“不告不理”制度。

(2)运作的中立性

司法是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按照法定职权运用法律规范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易言之,司法权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此项权力。

(3)程序的正当性

司法活动是遵从严格的程序规则进行运作从而达到实体正义的权力运行过程。因此,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活动,如审理民事经济案件时,必须依照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刑事案件必须依照刑事诉讼法进行,审理行政案件必须依照行政诉讼法进行。

(4)裁判的权威性

司法是司法机关凭借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来保证法律规范具体实施的活动。司法具有权威性,司法机关依法作出的处理决定,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

二、司法的原则

(1)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和法律适用的一项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如下:①我国法律对所有公民平等适用,且不论民族、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有何不同。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平等的受法律保护,违法行为都应受法律追究;②所有公民平等的享有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平等的负有法律所规定的义务;③在诉讼活动中,所有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2)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即司法独立,是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党的政治领导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①国家的审判权和检察权只能分别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一职权;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准确地适用法律规范。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以事实为依据,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审理案件时,只能以客观存在的法律事实为唯一根据。对法律事实的认定必须真实可靠,符合实际;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各类案件时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和标准,严格依法办案,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四节守法

一、守法的概念

1.守法的定义

所谓守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守法既要求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根据法律的规定承担义务、自觉履行义务(职责),更包含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守法并不仅仅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两个方面的结合。

2.守法的意义

守法是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守法是基于秩序的需要,是保障利益的需要,也是法的规律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建立,为中国实现法治提供了前提条件,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商品经济不发达、缺乏民主与法制传统,以及义务本位观等都是阻碍人们守法、贯彻普遍守法原则的障碍。因此,强调人们守法,特别是强调一切社会主体普遍平等守法对今天中国法治建设,对中国早日实现法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守法的要素

守法的要素包括守法主体、守法范围、守法内容和守法状态四方面内容。

1.守法主体

守法主体是指一定的法的遵守行为的实施者,即要求谁守法、谁应该遵守法律。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守法的主体包括: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组织、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2.守法范围

3.守法内容

守法的内容是指法律遵守的主体、依照法律进行活动的具体形态,包括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两方面:

(1)行使法律权利。这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行为,或者是要求他人实施或抑制一定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合法权利得以实现。权利是法律规范的核心内容。

(2)履行法律义务。这是人们按照法律的要求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履行法律义务又可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形式。遵守法律中的禁止性规范,采取的是不作为的形式。遵守法律中的其他义务性规范,则需采取作为的形式。履行法律义务就是通过消极的不作为和积极的作为的方式,满足法律规定的具体条件,从而保障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4.守法状态

守法的状态是指法律遵守主体的行为的合法程度。个体的法律遵守的状态反映了法的遵守的主体的法律素质;群体的法律遵守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法制水平。法律遵守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法律遵守的低级状态,即不违法犯罪,主要为履行法律义务,无罪避罚。第二层次为法律遵守的中间状态,即依法办事,违法必究,形成统一的法律秩序,既履行法律义务,也行使法律权利,但更多的表现为外在性特征。第三层次为法律遵守的高级状态,即法律遵守的主体行为,不论从外在方面,还是从内在动机方面,都符合法的精神和要求,从而真正实现法律调整的目的,完成了法的自我内化的过程。

三、守法的原因

(1)主观原因:文化修养;法律修养;道德修养。

(2)客观原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法制条件。

四、守法的态度

守法并不仅仅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两方面的结合。

第五节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1.法律监督的定义

一般认为,法律监督可以在广、狭两种意义上使用。狭义法律监督专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律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如检察机关的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关的监督。广义的法律监督则指由所有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的监察和

2.法律监督的意义

(1)法律监督是国家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律监督在法的制定和实施两个环节中,保证法律的运行过程始终符合掌权阶级的意志。法律监督是法治系统的自我调节、自我保护机制。

(2)法律监督是制约权力、防止腐败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为了防止权力的腐蚀性,防止腐败,为了保证少数管理者始终按大多数不能直接参加管理的人的意志办事,就要将权力置于监督之下,从而保障民主政治的安全。事前监督使权力的运行合法化,预防和避免腐败的发生;事后监督使权力的滥用得到纠正,并惩治腐败行为。

(3)法律监督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职能主要是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由市场来引导企业,而不是由国家直接管理和经营企业;国家通过制定法律,规定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经济主体依照法律自主地从事各种活动。法律监督可以一方面维护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督促、帮助他们根据法律的指引合理、合法、有效地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维护社会利益。

二、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

当代中国尚无法律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法对各种法律活动进行监督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根据监督的主体不同,可将当代中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分为:国家监督体系和社会监督体系。

1.国家监督体系

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了国家监督的权限和范围。这类监督都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法的监督体系的核心。

(1)国家权力机关监督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是指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它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有效实施,通过法定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法律的监督。其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整个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职权,是人民通过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重要方式。

国家权力机关监督的形式有两种,即法律上的监督和工作监督。法律上的监督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通过立法程序对某项法律、法规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符合宪法,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规予以撤销,从而实现监督。在地方、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地方性法规和地方其他决议、决定的实施。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工作监督指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对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即“一府两院”的工作依法进行质询和询问,对特定问题进行视察和调查,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然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或者通过决议和决定,行使撤销和罢免权,从而实现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检察机关的监督和审判机关的监督两种。

①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检察院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的法的监督体现在法纪监督、经济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和监所监督等五个方面。

②审判机关的监督。在我国,人民法院是专门行使国家审判权的机关。它虽然不是国家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但在我国整个法的监督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民法院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民法院系统内的监督;人民法院对检察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3)行政机关的监督

行政机关的监督,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对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执行和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情况所进行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可以分为两类,即一般行政监督和专门行政监督:①一般行政监督。一般行政监督,是指行政隶属关系中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②专门行政监督。专门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专门监督机关实施的法的监督。它与一般行政监督的主要区别是:它是由专门对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进行法纪检查的职能机关作出的。在我国,它包括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两种:其一,行政监察。这是由行政监察机关进行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决定和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察。其二,审计监督。这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法律、法规审核和稽査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纪律遵守情况,以加强经济管理的专门监督检查活动。

2.社会监督体系

社会监督即非国家机关的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公民以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和多种途径广泛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法律实施的一种监督。社会监督在我国法的监督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包括政党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

(1)各政党的监督

各政党的监督主要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监督。

①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党的监督,也是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党组织和党的纪检部门,以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的方式实现的监督。

②民主党派的监督。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他们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他们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广泛地参与对国家法律实施的监督,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2)社会组织的监督

社会组织的监督是指人民政协、社会团体、企业单位等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政协委员以视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的法的监督,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社会团体的法的监督,主要是指由工会、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组织、消费者保护协会、企业等所进行的法的监督;此外,还有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进行的法的监督。

(3)社会舆论的监督

这是一种十分广泛的社会监督,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发表自己的意愿和看法,对国家各方面工作以及社会法律生活进行监督。在法的方面的监督,主要是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遵纪守法。舆论监督在各种监督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影响最广、时效最快。

(4)人民群众的监督

经典例题分析

1.不属于当代中国守法的范围的是()。

A.地方性法规B.法院的裁定书

C.特别行政区的法律D.习惯

【解析】答案为D。当代中国守法的范围包括规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有关国家机关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我国参与缔结或同意的国际条约、协定或国际惯例等。非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各有权机关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针对具体事件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如判决书、裁定书。

2.()对守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

A.社会政治状况B.社会风尚C.政治意识D.文化修养

【解析】答案为ABCD。社会政治状况和社会风尚属于客观条件,政治意识和文化修养属于主观条件,都影响和制约着守法的状况。

强化运用实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实施的最终保障手段是()。

A.道德观念B.守法意识C.国家强制力D.社会监督

2.下列不属于执法活动的有()。

A.工商局给某企业颁发营业执照B.人民法院对王某盗窃一案进行审理

C.县物价局进行物价大检查D.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李某收押

3.司法的决定性阶段为()。

A.调查、分析和确认事实B.选择适当的法律规范

C.作出决定D.执行决定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司法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需要注意的是()。

A.必须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

B.在审理行政案件时,要坚持当事人本地与外地有别、;法人与自然人有别

C.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坚持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

D.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注重证据

2.能够影响法的遵守主体遵守法律的因素有()。

A.法律的本质B.政体的性质

C.历史及文化传统D.社会力量对比关系

3.按照属人主义原则,一个国家的法律()。

A.仅适用于在国内的本国公民B.既适用于本国人,也对外国公民有效

C.适用于本国的一切公民D.对外国人、无国籍人没有约束力

三、简答题

如何贯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四、论述题

试论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这也是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法的实施手段包括多种,如人们的道德、法制观念等,但国家强制力是最终保障法律实现的手段。故选C。

2.B【解析】执法,即执行法律,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贯彻和执行法律的活动。B属于司法活动。

3.C【解析】司法的决定性阶段为“作出决定”阶段。

1.ACD【解析】贯彻执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必须反对形形色色的特权思想,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坚持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在审理刑事案件时,要注重证据。

2.ABCD【解析】法律的本质、政体的性质、历史及文化传统、社会力量对比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法的遵守主体遵守法律。

3.CD【解析】属人主义,即对人的效力以其国籍为准,适用于本国人,不适用于外国人、无国籍人。

答:(1)以事实为根据,就是指司法机关审理一切案件,都只能以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作为根据,而不

能以主观臆想作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司法机关在工作中,要符合法律所规定的规格或要求,遵照法律所规定的权限划分并严格按照司法程序办理案件;在法律适用中坚持法制统一性要求,根据我国的法律渊源体系适用法律。

(2)为了贯彻这项原则,在司法实践工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②在司法工作中,坚持维护社会主义法的规定,而且严格执行程序法的各项规定;③正确处理依法办事与坚持党的政策指导的关系。

答:守法的根据和理由,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守法是法的要求。守法是法的要求,这是守法的法的根据。守法是法所规定的义务,换句话说,守法是公民的法律义务。法一旦公布实施,公民就有服从它的法律义务,这是无可选择的,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守法是人出于契约式的利益和信用的考虑。在特定契约关系中,人们守法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件欣然的事,人们会自觉地守法,之所以如此,是出于利益和信用的考虑。就利益而言,人们之间订立契约是为了某种利益的需要。

利益是人们行为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动力,同时也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

(4)守法是出于社会的压力。社会是由无数互相连锁的行为模式组成的,不遵从某些行为方式,不仅会使依赖它们的其他人失望,而且会在某种程度上瓦解社会的组织,这种内在的依赖关系产生了使人遵守法律的强大压力。

(5)守法是出于心理上的惯性。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服从法律成为人们心理的组成要素和习惯。

(6)守法是道德的要求。根据公平对待的道德原则,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服从政府和遵守法律的道德义务。

网站开发维护:学宝科技有限公司网络发行许可证号:新出发苏A零字第高24号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刑法明确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中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概念;规定了刑罚的种类,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法律可以分为几大类我国的法律分类:四大部门,包括:刑事、民事、经济、行政。1、刑事方面:一类是实体法,即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的,犯了什么罪,将要受到怎样的处罚。另一类是程序法,即规定办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骤的法律。2、民事方面:一类是实体法;另一类是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条例等。3、经济方面:实体法主要有税法、产品质量法等https://www.64365.com/tuwen/gjzoj/
3.4.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分类09:30 5.1民事权利的概念和特征 09:35 5.2民事权利的分类(上) 08:25 5.3民事权利的分类(下)为你推荐(16) 09:32 001第二章 基本民事法律制度 第1讲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和效力(上)(下)1850次播放 07:21 第十六讲(教育法律法规8)(上)656次播放 08:13 第2章第2节我国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3(下)812次http://m.open.163.com/mobile/free/gb/video?mid=HGVFN5EVN&plid=OGVFN551K
4.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分类法律体系 30:30 立即学习 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分类 27:48 播放中 法律行为的效力(1) 34:10 立即学习 法律行为的效力(2) 32:37 立即学习 法律行为的效力(3) 32:38 立即学习 代理(1) 31:54 立即学习 代理(2) 40:07 立即学习 经济纠纷解决途径 14:30 立即学习 仲裁(1) 42:12 立即学习 仲裁(2)https://www.acc5.com/course/course_14740/learn/lesson_91461/
5.简述法律制裁的概念及其分类。简述法律制裁的概念及其分类。题目标签:概念法律制裁制裁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法律制裁是国家为保护和恢复法律秩序而对违法行为者实施的措施。法律制裁可以分为:(1)违宪制裁;(2)民事制裁;(3)行政制裁;(4)刑事制裁。 复制 纠错https://www.shuashuati.com/ti/7c61c7453e2a4c738f171c81572ece4d.html
6.法和法律的概念法的本质和特征(国家意志性强制性利导性规范(一)法和法律的概念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概念 在法学上,法和法律有时有严加区分的必要,法指前面所讲的特殊的规范体系,而法律则指法的渊源之一或泛指法的表现形式。 https://blog.csdn.net/m0_56501550/article/details/125030286
7.法律概念解释续造与逻辑(前四章总结(法学思维小学堂)书评法律概念的意义性质:规范性分类:一、描述性概念定义:描述事实(自然事实+社会事实(规范性要素))的概念 有真伪之分二、评价性概念1.评价性语言构成 无真伪之分2.具有模糊性 实务的任务是把这种模糊性语句精确化3.被评价的事实本身也是评价意义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运用评价性概念到某个事实上时,关键在穷尽这个事实,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69313/
8.2022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620《法学(一)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概念 2. 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3. 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4. 法律规则的类别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 法律原则的种类 3. 法律原则的功能 (三)法律概念 1.法律概念的概念 2.法律概念的分类 四、法的形式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 1.法的渊源的概念 2.当代中国法的渊https://www.ibudding.cn/a/129889.html
9.法理学基础:法的要素2.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法律条文是表现法律规则的形式;法律规则是法律条文所要表现的内容。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的关系一般是对应的。 3.法律规则的分类: 授权性法律规则和义务性法律规则;按照规则的内容规定不同 所谓授权性规则,是指规定人们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即规定人们的“可为模式”的规则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735096.html
10.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法律条文概念辨析法律随笔一般认为,法律由规则、原则、概念三个要素组成。其中,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 法律规则 1、法律规则的含义 法律规则是指采取一定的结构形式,具体规定人们的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2、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https://www.lawbus.net/articles/31.html
11.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139 二、法的效力范围 141 三、法的效力冲突及其解决方式 145 第五章 法律关系 148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48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148 二、法律关系的种类 153 第二节 法律关系主体和客体 155 一、法律关系主体 155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