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旺律师:中国公民为什么“信访”而不“信法”?

一方面是浩浩荡荡有增无减的信访大军,另一方面是相对门庭冷落的人民法院,“信访”而不“信法”是国人一景。作为一名基层律师,进出于法院如入家门,和上访者也接触频频,对“信访”和“信访”都有深刻体会,在笔者看来,“上访”和“维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社会现实。所以,笔者,愿和大家共同探讨“信访”而不“信法”的深层次原因。

一、何为“信访”与“信法”?

在我看来,“信访”、“信法”两词是被通俗化了。

1、“信访”,简单地讲就是通过“告状”的行政手段解决问题

主要渠道有:向单位领导反映、向政府反映(信访局)、向人大反映、向监察部门反映、向政法机关反映。

2、“信法”是通过诉讼和仲裁的法律手段解决。

主要渠道有:民事诉讼、行政复议、行政诉诉讼、刑事自诉、仲裁。

二、信访而不信法的成因

(一)、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体制影响

1、受传统文化影响

首先,中国有上下五千的传统文化,形成是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体系,然而儒、释、道三家无任何一派是主张“诉讼”和“打官司”,所以,中国人不喜欢诉讼,这一文化至今对中国公民仍有影响。

其次,中国人渴求和推崇的某个清官出现,而不是某个机构和组织。

古代中国人最推崇的是包公、海瑞等“青天大老爷”,而不是某个机构和组织。

再次,媒体的误导。

近几年的媒体也大肆渲染了想当于过去包公式的“青天大老爷”的个人英雄。说某个个人解决了几年无法解决的上访难题,找某个人必然是通过上访的途径而不通过法院。

2、受传统体制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许多朝代没有专门的“法院”,而是行政和司法不分,行政机关也是审判机关,到“衙门”也是通过“告状”和“上访”。至到清朝末期,才有严格意义上的法院,据今才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次,文化大革命期间司法机关不复存在,基本上行政权代替司法权。

再次,司法机关行政化。我们的司法机关受行政干涉非常严重,行政机关控制和领导着司法机关。

所以,中国公民对习惯于“告状”、“上访”而陌生于“诉讼”和“法院”。

(二)、“信访”成本偏低,“信法”成本偏高

1、信访无需文化和专业知识,诉讼则需要

对于上访告状之事恐怕无需文化,老人、小孩、妇女都能为之;诉讼却需要一定的文化和专业的法律知识,虽然我国的民事诉讼规定了可以口头起诉,但许多法院则把递交诉状作为必须。

2、信访投入较低,诉讼则投入较高

信访前期投入的一张为车票而已,有时甚至连火车票都不需要花。传说某年某月某人到了北京没有了回家路费,便去上访,省信访办来人接回省城,后市里领导又接回市里,乡接回乡里,该同志是专车接送。而诉讼则需要交纳诉讼费、律师费等。

3、信访程序比较简便,信法的程序却比较复杂

信访需要的最多是一张书面材料而已,人人都能为之,而诉讼则比较复杂,需要立案、受理、开庭、判决等程序,许多专业的术语、专业的知识、专业的程序是普通人不清楚的。一位八旬老太一审判决后,法官问她“上诉”吗?她说:“我老了,上不了‘树’了”,可见打官司的活儿不是一般人能玩儿得了的?而且严格的法律和程序也让一般人是摸不着头脑。

(三)、“信法”的路不通,只能走向信访

“立案难,难立案,案难立”是许多律师最大的感叹,也是目前民事诉讼存在最大的问题。

一是,法院怕麻烦,不想“惹事”,逼民上访

世界各国都遵循“司法最终解决”的救济途径,许多国家为了证明司法最终解决,就连被告是上帝的案子也受理。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9条:“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依照这样的条件,所有的争议都可以顺利进入诉讼程序,立法初衷也是如此,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却制造种种理由向公民关起了大门。

法院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案例不胜枚举。

笔者记得有一次因拍卖土地和房屋引起的纠纷,起诉了三个被告:一个县里的村委会,一个是县里的农业银行,一个是省里的拍卖公司。下午二点半去了立案大厅,立案庭长请示经济庭长,经济庭长请示主管副院长,主管副院长请示院长,下午六点钟立案庭庭长告诉我:村委会不能诉,容易引起村民告状,农业银行为县里提供经济帮助,也不能诉,去掉两个被告,可以单独起诉拍卖公司,并且告诉我,前几天,县长因为立案的事把法院院长批了,笔者无语。

笔者经常听到一些法官抱怨道:麻烦的事都找到了法院。

那么,不让麻烦的案件进法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立案。

二是,立案程序门槛多,极不规范,而且“一裁终局”

《民事诉讼法》第123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该条对立案审查规定的很清楚,首先是“必须受理”,其次是“七日内作出裁定书”,再次是可以上诉。但现实是:大部分法院不受理的案件都是口头告知,没有任何书面裁定,成了一裁终局,连救济途径都断了,笔者的一位同行律师感叹到:我做了三十年的律师,从来没有见过法院不立案出裁定书的。

信法的路不通,自然而然只能走向信访之路。

(四)、司法腐败的存在,“信法”之后再“信访”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司法体制的全面恢复,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江泽民为首第三代中央领导,更是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中国的法治走向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后我国进入“和谐”时代,上访大军在维稳的“控制”和“反控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壮大,法治却处于停滞状态。

对于许多公民来说,他们抱着对法院的美好憧景,把法院想象成一个说理的地方,充满“公平、正义”的地方,但现实是:首先,一些法官的素质令人堪忧,与司法的进程不相适应;其次,所有的人都不否认中国目前还存在着司法腐败,当然不可避免的还存在冤假错案。

一些人但许多公民抱着“希望”而来,结果是“失望”甚至是“绝望”而去。本来是当事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与公、检、法的矛盾,开始告司法机关,为此,许多地方成立了“涉法、涉诉中心”,专门处理涉及诉讼的类似案件,上访人中,涉法、涉诉又占了相当一部分。

三、信访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职业和致富之路,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

笔者没有统计过多少信访是“有理访”,有多少信访是“无理访”?

上访的原因各不相同,是但他们的做法是却是相同的,我的一条微博总结了上访者的行为:“身穿乞丐衣服但不是乞丐,手拿法律书籍但不讲法律,口说真理但不是为了真理,说是不为了钱但就是为了钱。”

在我个人看来,真正委屈的并不多,大部是“无理缠访”,但当人们看到:无论有理还是无理,上访者实实在在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时候,有谁又去不上访呢?

十年“和谐”,强大的“维稳”,最大的获利人群就是上访人。有的上访者短短几年就得到十几万,有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的实现了从平房到楼房的跨越。

在我与她接触的五、六年中,她通过“诉讼”、“上访”等手段,获利超过百万,一个农村妇女,除了上访,从哪儿取得如此的巨额利润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传十,十传百,必然带动更多的上访者,因此,上访队伍象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

上访,之所以愈演愈烈,队伍愈来愈大,与一些官员怕丢乌纱帽毫无原则的“息事宁人”有关,哪个时代,上访和官员的政绩相联系,一些官员当然不管上访者有理还是无理,拿国家的钱摆平,美其名曰:“花钱买平安”,极大地助长了哪些无做人底线无理缠访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损害的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秩序。

四、解决“信访”而不“信访”的途径

(一)、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人心可以教化,加强教育引导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媒体要进行积极教育,将信访引导到信法上。

(二)、法院敞开救济大门

司法最终解决,是世界各国通用救济途径,法院要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其职责,敞开立案大门,把信访者接纳到信法大门之中。

(三)、形成便捷的纠纷处理机制

各地的信访机关是专门的,但不是问题的解决机关,应当建立快速、便捷的纠纷处理机制,解决小事变大事,小矛盾变成大矛盾的问题;当事人与司法机关的矛盾也应当建立快速通道,以我国的现行体制,各地的政法机关,应当担当此任。

(四)、对“有理访”支持、救助,对“无理访”坚决打击,两手都要硬

分清是非,正确引导,是最为重要的。让真正受了委屈的,要还之以清白,经济救助;无理缠访者破坏了法制、破坏了道德,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挑战着国家公平正义的底线,对无理缠访者必须严历打击,解决过去“不访无利益,小访小利益,大方大利益”的不正常问题,一个“痞子”主宰的社会不没有任何希望的。

THE END
1.法律进步与变迁民法典目录对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民法典》是对现行民法典目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调整的一次重大改革。这部新立的法律不仅为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答案,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对于传统习惯的处理尤为重要。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61844.html
2.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宪法研究视角(学术随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定和实施宪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形塑着我国宪法的价值谱系、规范结构和制度形态,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法律地位和强大的法治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二者深度交融、良性互动,不仅为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宪法视角,也https://www.chinalaw.gov.cn/pub/sfbgw/zwgkztzl/xxxcgcxjpfzsx/fzsxllqy/202412/t20241206_510786.html
3.揭秘最新宪法条例: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机遇与挑战,警示未来法律变革强化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宪法条例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保障人民权益:新宪法条例强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将为我国公民权益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https://re.4vnr.cn/post/11008.html
4.在中国郑州社保中断有什么影响?郑州社保中断存在的影响就是限购,房产和车牌,以及医疗卡报销都会存在着相关的影响。社会保险缴纳中断之后可能是不能够继续的报销医疗保险的,当然了,在一段时间之后是可以恢复的。 在中国郑州社保中断有什么影响? 一、郑州社保中断有什么影响? 1、限购房产 https://www.64365.com/zs/1394200.aspx
5.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为什么是有意义的?马恩原典法律对经济的适度反作用,有较为深厚的哲学基础。“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13
6.2006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联考综合课试题(1)15、当代中国社会受到多种法律文化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b西方资本主义的法律文化 c前苏联的法律文化 d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 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文化 16、下列法律中,不属于基本法律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https://www.diyifanwen.com/kaoshizhuanti/falvshuoshimonishiti/0761604561869406_40.htm
7.“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 摘要“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