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央部委所属高等学校章程建设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各个类型高校章程制定的具体步骤和先后顺序安排,提出“到2015年年底前,教育部及中央部门所属的114所高等学校分批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作为响应,中国人民大学等第一批6所高校的大学章程于2013年11月正式公布,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章程的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在内的47所高校获准发布了自己的大学章程,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章程的建设工作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种对大学章程制定工作的重视力度和严格要求是以前没有过的。由此,我国高校进入了集中大规模制定大学章程的时期,也进入了“建章立制”的时代。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执政方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作为大学的基本“宪法”,大学章程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全社会对大学依法治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依法治校应以章程为基本依据,推进综合治理,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依法治校对贯彻落实大学章程的重要意义
1.依法治校有利于明确大学章程的“宪法”地位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中指出,“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在整个依法治校的进程中发挥着类似于“宪法”的根本性作用,是“政校分开、管办分离、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要实现依法治校,首先就是要明确大学章程的“宪法”地位,贯彻落实大学章程中的各项规定。在依法治校过程中,章程是“根本大法”和“总依据”,是依法治校的“抓手”和“着力点”。“如果以大学为界分为外部制度和内部制度的话,那么大学章程就是连接大学内外制度的纽带。”[1]它对上承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国家的法律法规校本化,对下统领大学各方面的规章制度,使之合法化,在国家制度和学校制度的对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的依法治校就是在章程的框架下制定其他规定和细则,以章程为准绳,构建适应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体系,提高大学整体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2.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大学章程的建设步伐
3.依法治校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渠道
首先,依法治校符合我国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价值追求。现代大学精神崇尚学术自由与人文关怀,强调兼容并包和服务社会,而依法治校无疑为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可靠的法律保障。其次,依法治校有助于提高大学管理效率和水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主要体现为三个层面的关系:党委与行政的关系、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学校与学院的关系。依法治校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对各行为主体的责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就防止了各主体之间因责权利不清而导致的各种利益纠纷,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内部消耗对管理效率的影响,对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合理分配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依法治校有助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障。从本质上讲,依法治校是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等手段来实现对于大学全方位、高水平、科学化的管理,它既不同于“以法治校”的简单化,也不同于“以罚治校”的庸俗化。依法治校所确定的各项标准,既明确了我国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方向,又为各高校推进具体工作的落实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
当前我国大学依法治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1.大学的章程建设进度缓慢,大学的根本大法未真正普遍建立
2.法制规章的执行力不强,“人治”的现象仍然存在
3.大学内部的法制体系不健全,存在法制体系的空白和漏洞
大学实现依法治校的合理路径
1.通过科学、民主的程序制定、实施和监督大学章程,做到有法可依
2.进一步细化章程中各项法律法规内容,健全大学的整个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