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包括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

A.宗法血缘思想强烈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C.家国一体观念普遍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2.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3.阅读以下材料,找出历史性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以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通过实行二府三司制,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元朝通过枢密院,加强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A.一处B.两处C.三处D.四处

4.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专制的加强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

5.伯利克里当政时期,对在公民大会上发言的人的资格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不赡养父母的人、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脱逃的人、挥霍通过继承获得的财产的人都没有资格在公民大会上发言。这主要反映出()

A.雅典的民主存在虚伪性B.民主与道德要求的统一

C.家庭是雅典民主的基础D.财产是享有民主的前提

A.以《十二铜表法》为代表的公民法条款过于僵化

B.罗马帝国的扩张导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D.法官不断解释法律条文从而废除了原有的公民法

7.1887~1897年,(英国)议员很少有提出议案的机会,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的立法提案权,首相和内阁作为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对议会下院的控制大为加强。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A.19世纪末的政治发展趋向B.夺权时期资产阶级的权力需求

C.19世纪末政治文明的倒退D.代议制民主被政党政治所取代

8.《美国宪法原理》中指出,“立法机关越权之危险性乃与行政机关越权,流于专制政治之严重性,实不相上下”。据此可知()

A.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B.立法与行政机关的矛盾重重

C.权力机关依法行事的重要性D.三权分立能有效防止专制

9.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10.“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会上以此作为开场白。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下表中关于世界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名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机构国会制定南京临时政府众议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特点体现三权分立原则体现分权制衡原则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评价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获得军费赔偿

12.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A.工业化B.政治民主化C.科技现代化D.国防现代化

13.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变革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提出了资本主义理想

14.“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B.社会上义革命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D.筹建新中国的需要

15.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样做意在()c

A.增强民族团结意识B.促成革命阵营联合

C.广泛传播共和观念D.实现人人自由平等1

16.中国最早革命的主体力量是海外的留学生群体,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侨和会党,与当时中国的普通民众没有太大的关系,更谈不上“主义”深入底层老百姓的问题。中国革命最终还是从“精英革命”转向了开始重视深入民众的“平民革命”是()

A.南昌起义B.井冈山革命道路开辟C.国民革命运动D.抗日战争

17.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A.国民党组织太原会战B.八路军组织百团大战

C.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D.国共进行战略决战

19.恩格斯在1895年指出: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加以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做斗争的。与1848年相比,恩格斯此时的观点变化体现为()

A.工人阶级可以利用议会进行斗争B.暴力革命理论不再具有指导意义

C.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渐趋消失D.资本全义制度的衰退日益明显

20.“公社的属于公社;国家的属于国家”,“巴黎所希望的政治统一,是所有地方主动的自愿联合”,“完全有权自己管理自己,但它不能管理整个法国”。“公社”成员的这些主张()

A.说明当时法国是联邦制国家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

C.折射了“公社”失败的必然D.认可了“一票共和”的宪政

21.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在《俄罗斯史》中写道:“1917年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与列宁的活动分不开。列宁在他的《四月提纲》中采取了极端不妥协的立场。”这个“极端不妥协的立场”是指()

A.宣布要以和平方式夺权B.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D.提出消灭封建土地制度

22.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3.下表是1955~1960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对表格反映的史实解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955年阿富汗、尼泊尔1958年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6年埃及、叙利亚、也门1959年苏丹、几内亚

1957年斯里兰卡1960年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①是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作用的结果②新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

③中国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④是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成果

⑤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

24.截至2018年5月,在中国倡导并积极推动下,亚投行(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达86个。这说明中国外交()

A.在积极推行不结盟政策B.致力于谋求世界性平等

C.大力推行多边外交政策D.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25.有学者指出:“在二战后的格局下,虽然西方仍时时存在颠覆苏联之心,但巴黎和会时的那种明目张胆的武装干涉却没有再现。”这说明战后新格局()

A.主要体现苏联等国家的意志B.便利于东西方间的和平共处

C.有效维护了东方国家的利益D.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4分、27题20分、28题16分,共50分)

1917年北京北洋政府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

1926年北京北洋政府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

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天津比租界,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

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废除英美在华领事裁判权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英占香港地区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葡占澳门地区

——摘编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等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提供了近现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和史实,蕴含了诸多信息。解读材料,提炼一个能概括材料全文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封建巡视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首先是巡视监察法规的系统化。明清进一步加强巡视立法,至清朝颁布了我国历史上最完整的一部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监察法规——《钦定台规》,中国古代的巡视法规达到系统化程度。其二是建立严密的地方巡视系统。明清延续了唐宋以来中央对地方巡视系统多元化的趋势,建立起三个互不统属的独立系统:一是监察御史系统,包括专差、巡按御史两种;二是按察司系统,职责就是按察所属的府州县,下设主要官员有按察使;三是督抚系统,督抚即总督和巡抚。其三是加强巡视官之间的互相监督。明清统治者规定同一系统或不同系统的巡视官员可以互相监察、互相纠举,以保证巡视体系正常运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梳略》

——《西方官员问责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我国中央对地方巡视制度强化的特点和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国家对官员监督与中国明清时期的巡视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对中国明清时期和近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简要评价。(10分)

28.(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人的政策有时表现得令人恼火,这些表现,有时会使人想到美国的压力可能是建设欧洲的重要因素。……美国并不是欧洲的一部分……这在地图上是可以看到的。”“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切组织建设的基础。”“建设欧洲是要以能行动的、具有权力的、能负担责任的因素为基础的。这些因素,就是国家。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在当前,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之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别的欧洲。”——戴高乐

材料二2013年10月以来,发生了涉及欧洲多个国家领导人的“监听门”事件,虽然欧洲国家对美国的监听行为表示不满,并要求美国作出解释、停止监听,但也仅此而已。从欧洲政要的言论来看,欧洲国家并没有打算对美采取报复措施,也无意令事态升级。从美方来看,美政府虽未进行公开、认真的道歉,但也尽力采取措施息事宁人,不断好言好语地安抚愤怒中的欧洲盟友。……“监听门”虽令美欧关系雪上加霜,引发欧洲媒体和民众的不满,但只能算是美欧关系中的“战术问题”,并未动摇美欧战略合作的根基,也不大可能影响双方在叙利亚、伊朗核问题、反恐等问题上的合作。——《法治周末》贾春阳

(1)根据材料一,概述戴高乐“欧洲观”的主要内容。(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三中关于“监听门”事件对美欧关系影响的观点并说明其依据。(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美欧关系演变的基本特征及原因。(6分)

参考答案

1-5CCDCB6-10AACDB11-15ABBCB16-20CBCAC21-25BACCD

二、材料分析题(26题14分、27题15分、28题23分,共50分)

26.(14分)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3分)

总之,中国近代收回主权的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3分)

27.(20分)(1)特点:加强立法,巡视法规系统化,巡视由度规范化;巡视系统多元化,巡视范围扩大、效率提高;巡视官员之间可相互监督,注重内部反腐。(6分)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逐利风气日盛,官员腐败现象严重。(4分)

(2)不同:

范围不同:清期最高统治者不受监督,近代西方对所有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方式不同:明清时期是官员內部的监督,西方对官员的监督还通过新闻媒介实行社会监督;目的不同:明清时期监督的目的是保障君主权威和地位,近代两方是保证民主制度的落实。(6分)

评价:都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改善政治风气;都有利于建设良好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但由于目的和所处时代、方式不同,在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4分)

28.(16分)

(1)内容:欧洲联合必须以法国和德国的和解为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主权国家是实现欧洲联合的基础;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使欧洲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4分)

(2)观点:“监听门”事件引发了欧洲的不满,但美欧战略合作的根基并未动摇。(2分)

依据:美欧双方在叙利亚、伊朗核问题、反恐等问题上有广泛的合作;欧洲国家都无意因此事影响双边合作。(4分)

(3)特征:由二战后美国扶植和控制欧洲,转为欧洲逐步摆脱美国控制而独立自主;当前美欧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但整体合作基础较牢固。(4分)

原因:双方综合实力的消长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分)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1.《史记》载:“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2.《荀子•王霸》曰:“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商鞅之法推行“战斩一首者,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官。”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官僚政治已出现B.实用人才得到重用

C.社会流动性加快D.兼并战争作用明显

3.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下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继承了

A.孔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D.墨子的兼爱思想

4.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治所,权利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地方监察职能的转变B.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刺史监察功能的强化D.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5.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B.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城隍信仰空间不断的得到拓展D.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A.理学关于世界本体论的阐释B.文人看重人生的精神价值

C.统治者关于政治权力的加强D.史家关于修史权力的维护

7.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

(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

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

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B.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D.商业超越农业成为主导

8.“它(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该话语描述的这场战争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9.“……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__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

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

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没有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

10.1927年1月,毛泽东回到韶山,他发现此时的农村已经大不一样了,祠堂成了农民协会的会址,韶山成了农民的天下,而且妇女也来开会了。造成农村情况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当家作主B.大革命发展推动农民运动高涨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成功探索D.平均地权全面实施缓和了矛盾

11.抗战后期,除全国多数知识青年纷纷投奔延安外,连华侨领袖陈嘉庚和美军驻延安观察组的许多人都公开表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5年,国内广泛流传着“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诗句。这突出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中共领导核心地位最终确立

C.国共力量对比的根本扭转D.中国社会变革方向基本明朗

12.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论联合政府》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D.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14.1959年,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成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确规定归还中国,自1945年起,早已无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

台湾当局坚持“一个中国”B.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蒋介石欲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D.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

15.1981年,《芜湖日报》发表了芜湖市个体商户年广久炒卖瓜子发家致富的报道——《货真价实的傻子瓜子》,社会上流行起顺口溜“傻子瓜子呆子报,呆子报道傻子笑,四项原则都不要,如此报纸真胡闹”。这突出反映当时

A.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B.单一的公有制得到了突破

C.经济体制改革亟须深入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

16.罗马最高裁判官审理案件时颁布的“告示”,被国家授予特权的法学家撰写的法律和其对法律作出的解答,均是罗马法的重要表现形式。这说明罗马法的基本特征是

A.卷帙浩繁规模巨大B.立法随意主观性强

C.立法形式多元D.阶段性强体系完善

17.富人抗议说,梭伦的措施就是赤裸裸的非法没收;激进分子则抱怨说,梭伦没有重新分配土地。但是人们都一致同意,梭伦的改革将雅典从革命中拯救了出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富人”指的是通过海外贸易获得财富的工商业奴隶主

B.梭伦用中庸之道的变法化解了暴力革命

C.梭伦改革使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此确立

D.土地问题是梭伦改革的核心问题

18.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的运动,是少数学者与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是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会小很多。”该观点

A.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B.全面分析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C.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D.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19.卢梭认为: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主权者(个体的人)既然只不过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物,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代表自己,权力可以转移,但是意志不可以转移,平等权力丧失的社会不是公意社会。卢梭提到的“公意”是指

A.多数人的利益表示B.共同体的理性意志

C.主权者的集体诉求D.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20.有学者指出:1871年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政治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该学者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由于当时德国政体变革

A.妨碍了民主政治的实施B.超越了时代的要求

C.促进了德国工业化发展D.削弱了宪政民意的基础

21.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

A.缩小联邦政府的权力B.对《1787年宪法》的有效补充

C.不利于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标志美国民主政治的确立

22.某种经济现象既有“能节制生产,毋使有羡不足”的优点,又有“独占一业,莫之与竞,则生产技术之改良进步将中止”的缺点。这种经济现象是指

A.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工业B.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公司制形成

C.欧洲早期的手工工场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垄断组织

23.美国外交战略经历了从杜鲁门主义到尼克松主义的调整。在尼克松看来,缓和并非结束冷战,结束美苏敌对状态,缓和仅仅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由此看来,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主要是因为当时

A.苏联军事实力的不断提升B.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C.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D.美国霸主地位的瓦解

24.有学者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发展,联合图强成为战略抉择,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国主宰世界、任意摆布别国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这表明多极化的发展

A.是世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B.推动了和平力量的增长

C.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D.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5.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些阐释共同强调

A.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B.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

C.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D.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头巾是宋文人代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评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初服饰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1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4分)

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约500年前,大多数帝国都很注重控制两种资源,即土地和人。在陆上,如果他们不能占领大片土地,就很难达到致富目的,因为贸易商会想办法对付他们。而在海上,他们的机会要多的多,只要能夺取有限的几个重要的港口。或者巡视有限的几条由风向、洋流和海峡决定的航线,他们就能在一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区域内取得对一些商品贸易的控制。他们也可以殖民有限的几个沿海海上运输交通枢纽,生产和运输有利可图的商品。

从16到18世纪,创建和扩大这种帝国的机遇不断增加。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遇:欧洲设计的船只部分借鉴了亚洲的技术;火炮和工事的改进;海图的作用已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必备的航海工具;经度测定技术逐渐得到改进。

材料二英国就人口来说,与亚洲巨人相比是渺小的。1800年英国只有不到900万人口。但这是自1731年530万人的惊人增长。英国有着无可比拟的未开发地下资源,弥补了人力资源的不足。18世纪西欧煤炭生产剧增,优质煤的最大供应者是英国。17世纪晚期,英国煤炭产量不足三百万吨。1800年则达到了一千四百万吨。部分增长的原因是因为蒸汽泵。它使煤矿工人挖得更深。随之,蒸汽泵促使人们思考蒸汽推动技术的更广泛运用。而且英国在开发大西洋方面也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范例,英国牢牢的控制住大西洋两岸的殖民地经济,贸易养肥了英国船主和商人。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剩余的农产品喂饱了英格兰和苏格兰,西印度群岛的某些利润用于英国农业改良或投资与道路运输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

——材料一、二摘编自(美)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帝国的变化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帝国崛起的原因。(8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报和中央领导人对苏联经济模式反思中的许多细节,反映了中、苏许多的重大历史现象。部分反思内容如下:

1954年,《人民日报》反思道:“苏联迅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切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苏联过去所走的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反思中提取一个细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苏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细节及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每道题2分,共25道)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其中26题22分,27题16分,28题12分)

26.(22分)

(1)原因:①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②实行文人治国、重文轻武的国策。③理学的形成。(实行科举制,书院的兴盛,教育的普及)。(6分)(2)特点:①服饰多元化、自由化。②中西融合,传统与前卫、时髦并存。③涉及社会各阶层。(4分)

影响:①冲击了等级秩序,有利于中国近代化。②改变了旧的的社会习俗,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③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利于西方平等、民主、自由等思想的传播。④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8分)

(3)认识:①服饰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存在的反映。②服饰文化的变迁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现。③服饰文化的变迁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时代的创新。(4分)

27.(16分)

(1)(8分)趋势:最初海上帝国:注重以夺取港口和控制航线来控制商品贸易(2分);注重以殖民沿海交通枢纽进行生产和运输(2分);16--18世纪海上帝国:越来越重视技术的革新(2分)(越来越技术化);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2分)。

(2)(10分)原因:人口的迅速增长,一定的人口规模是崛起的条件(2分);丰富的煤炭资源(2分):工业革命的推动(2分);蒸汽机的应用及推广(2分);殖民地提供广阔的市场(2分):贸易和殖民掠夺(2分);黑奴贸易的兴盛(2分)。

28.(12分)

示例:

细节:苏联灿烂的成就给全人类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

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示例二:

细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

历史现象:这一细节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

概述和评价: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的苏联工业化资金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农业和农民的牺牲,其结果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又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许多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原材料紧张、商品奇缺,粮食出现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中国开始反思因循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做法,并开始反思苏联工业化过分依赖农业积累资金方式的弊端:总结反思苏联的经验教训,反映出中国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模式的迷信,成为中国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的开端。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左传》记载,鲁成公与晋侯朝拜周简王,会同刘康公、成肃公准备共同伐秦的时候,刘康公对成肃公在社庙接受祭品时失礼不敬的行为强烈不满,他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推断当时的情况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君主直接控制地方

C.分封制已彻底瓦解D.宗法制受到了挑战

2.西汉前期嫁过五次的女子不厌再嫁,寡妇的尊长不劝其守节,到了西汉中后期“从一而终”的观念才开始内化心中。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观念的变化

C.传统儒学的影响D.自然经济形态的反映

3.《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人名)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材料中所述发明()

A.代表古代冶金技术的新发展B.是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创新

C.表明古代冶金材料的新创造D.是古代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4.北宋欧阳修曾上奏朝廷,指出科举制应“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据此可知他主张科举考试应()

A.体现地域差异B.严格等级出身

C.统一选拔标准D.确保公平公正

5.陈继儒曾评价某帖谓:“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所可方驾也。”此帖指的是()

A.《曹全碑》B.《九成宫醴泉铭》C.《兰亭序》D.《古诗四帖》

6.山西巡抚上奏雍正皇帝时说:“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硃批:“朕所悉知,习俗殊为可笑。”由此可推断出当时的山西地方()

A.商人重利轻义B.士子科考极难

C.官商对立严重D.民俗异于传统

7.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1906年版认为:“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1933年版认为:“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8.1879年,上海租界管理当局为严守男女之大防,规定一辆人力车只能载客一名,如不遵行,便要罚钱。这一规定()

A.为汽车拉客提供方便B.严重违背了社情民意

C.体现新旧杂陈的现实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9.雷颐认为,甲午战争时中国仍属“前现代国家”,而日本已基本完成“现代国家”的建构。这里的关于“前现代”的认识,主要是指中国()

A.仍实行传统的皇权专制B.仍无现代化装备的军队

C.仍没有改良自强的意识D.仍然全面抵制现代文明

10.1912年11月,政府邀集工商各界代表来京举行全国临时工商会议,会议涉及制定经济法规;改变垄断政策,许民自由经营;裁免厘税,改良税则;提倡国货,仿制洋货,振兴本国制造业等内容。此次会议的召开()

A.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表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D.促使近代“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11.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此变化反映了()

A.中国丧失的主权完全恢复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性强国

C.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渐提高D.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压迫

12.右图是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设计绘制的宣传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完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反映了广大人民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大跃进”期间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中共八大总路线的贯彻执行

13.公元前483年,雅典城邦公民在陶片投票时,一个陌生的市民来到贵族阿里斯提德面前,要他帮自己在陶片上写上“阿里斯提德”。阿里斯提德照办后询间为什么要放逐这个人,他做错了什么。这个市民回答说,他没做错什么,自己甚至不认识这个人,他只是讨厌人们到处都称赞阿里斯提德“正义”。就这样,阿里斯提德被陶片法驱逐。材料说明陶片放逐法()

A.体现了公民人人平等的理念B.沦为雅典政客打击政敌的工具

C.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成为平民反对贵族统治的武器

14.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15.17世纪,一位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光学尤其是力学成就,使科学不再是一些杂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自然现象,也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这位科学家()

C.构建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体系D.概括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16.英国学者指出:“若非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德国等国家依靠其威权主义策略也有可能存续下来并发展为先进的后工业社会,只需把部分民权、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以一种别具特色的、组织良好的、威权主义的方法结合起来即可。”他旨在阐明德国()

A.民主政治很不完善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C.民众思想封闭保守D.社会组织自由涣散

17.画家德加常常在后台和包厢里冷静地观察舞蹈演员,默写演员们舞蹈时一瞬间的动作,他的画作《舞台上的舞女》生动地表现出舞蹈者轻柔的动作和跳动起来的生动姿态。更成功的是他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将舞台灯光下的感觉传达得格外真切。下列美术作品与他的绘画风格最接近的是()

A.《自由引导人民》B.《播种者》

C.《日出•印象》D.《格尔尼卡》

18.1939年,美国公共舆论研究所曾做过一项民意调查,23%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不受欢迎的新政措施,28%的受访者认为“救济计划和公共事业振兴署”是最受欢迎的新政措施。据此,下列判断最可靠的是()

A.前面的数据较为可信B.前后两个数据都不可信

C.后面的数据较为可信D.前后两个数据都可信

19.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用经济管理取代行政命令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

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A.美欧之间的盟友关系已经破裂B.美俄关系有望迅速实现正常化

C.美国霸权的跌落已经成为事实D.多极化和全球化在艰难中前行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计60分。其中第21题10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1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2分。

21.(10分)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子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裁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

——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4分)

22.(14分)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亲历者后任军政府司法部部长张知本口述)首义发生,其远因近国甚多。尤以是年三月黄花岗之役,青年学生壮烈牺牲,已博得全国同情;及同年七月因川省铁路国有风潮,激起遍地怒火。首义前数日,或汉有孙武之制造炸药失慎案,致革命党人名册被搜,清廷按图索骥,有一网打尽之可能。党人为势所逼乃匆促举事,清湖光总督瑞澄仓皇出走,革命党人遂不战而有武昌。

——摘编自沈云龙《辛亥革命及国民党的分裂》

材料二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张知本所认为武昌起义发生的原因,并阐述此类史料的价值与可能存在的问题。(5分)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二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进行评析。(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1分)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强调:“谁说国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残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变成现代企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记者马修斯发表的一篇中国工厂观察记。他说:“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而没有一个女工说得清楚她们的生产定额是多少。”一位日本记者在重庆炼钢厂发现了一台140多年前的机器。这家年产30万吨原钢的工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日本驻香港记者松永二日也对中国企业的落后感到惊讶,他举例说,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材料二今日国企与老国企不同,已发生质变:昔日国企资本百分之百国有,今日国企90%以上实行股份制,还有外资介入。昔日国企经营为完成国家计划,今日国企经营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昔日国企利润全部归属国有,今日国企已数年不向国家交利润;即便最近上缴,也是微乎其微。昔日国企没有分配自主权,今日国企具有完全分配自主权,不受国家约束。

——摘编自何伟《对国企改革历程的深层次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国有企业在当时存在的不足之处。(3分)

(2)据材料二,概括“今日国企非昔日国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国企改革。(4分)

24.(13分)英美两国的《权利法案》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宪法性文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权利法案》作为美国的宪法修正案,更侧重于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其从如下几方面限制立法权:首先,第一条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得立法的事项来保护公民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请愿权;其次第三至八条修正案通过赋予公民宪法上的程序性权利来维护其实体权利。“不得立法”条款在立法权行使的边界上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国家的立法权始终不能逾越公民基本权利的藩篱,有利于立法者时刻反思自己的权力界限,并通过程序正义和公平去维护实质正义和公平。

——摘编自张凌飞《浅析《权利法案》对美国立法权的限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权利宣言》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并归纳《权利法案》被视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奠基性文件的最主要依据。(4分)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权利法案》保护公民权利的特点及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对立法机关的约束机制。(7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两部《权利法案》对世界各国实践依法治国的影响。(2分)

材料一一到里昂就陷入一种骇人听闻的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国环境之中,使我非常悲痛,深感世道不公。看他们徒劳地与贫困搏斗,心灵与肉体一起断送于贫困之中,这该是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身为一名工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低下头听人摆布,他甚至连遮体的破衣烂裳都没有,却用自己的双手制出名贵的织品,织成华丽的衣料,供娇生惯养的富人穿着无所事事。连从未见到母亲嘴角上挂过笑容的孩子们也要俯身在织机上操作,用浑浊的目光注视着他们手指下现出供达官贵人的仔崽们玩赏的阿拉伯式图案或花纹!

——摘编自李斯特1837年访问里昂时写的一封信

(1)据材料,概括李斯特所描绘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出对材料所述现象进行了抨击与揭露的思想与文学艺术流派。(3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西方国家为缓解材料中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实质。(3分)

1.D2.B3.A4.C5.B6.D7.C8.C9.A10.A11.C12.B13.C14.A15.D16.A

17.C18.D19.B20.D

21.(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每点2分,共6分)

(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两个方面各答一点即可得4分)

22.(1)原因:黄花岗起义博得全国同情;四川保路运动激起民众怒火;清政府严酷镇压的危急形势等。(3分)价值:当事人的口述史料一般可信度较高,可与文献史料形成互证。(1分)问题: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仍需结合其他史料加以检核印证。(1分)

(2)参考思路: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1分)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6分)但是,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2分)(共9分,其他言之有理、论证充分,亦可得分)

23.(1)不足之处: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设备陈旧;缺乏技术人员;政企不分,企业缺少自主权等。(任答三点3分)

(2)表现:所有制形式;经营目的;利润归属;分配权。(4分)

(3)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技术人才;增加科技含量;调动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等。(任答四点得4分)

24.(1)原则:议会至上(或王在法下);自由、平等、法治等;(2分)依据:通过法律形式(或书面契约形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或保障了议会的权利)。(2分)

(2)特点: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1分)方式:通过限制立法权来保护,明确规定“不得立法”条款,确立“正当法律程序”原则;(3分)约束:国会两院制、行政否决、司法审査、两党政治。(任答三点3分)

(3)影响:原则上立法活动以宪法为根据,并不得同宪法相抵触;立足于保障公民权利;重视法律程序的正义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25.(1)问题:贫富差距日益加大、阶级分化日益严重、童工现象极其普遍。(3分)原因:①工业革命释放了巨大的生产力,也加剧了阶级分化;②机器的使用,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失业人口的增加;③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政府不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④资本家为积累财富,主要依靠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⑤大量使用童工,降低成本,致工资水平整体受冲击。(任意三点,得3分)

(2)思想:产生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2分)文艺流派:现实主义。(1分)

(3)措施:加强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普遍建立“社会福利国家”。(2分)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或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1分)

THE END
1.律师法律文书110网律师第一章、法律文书概述 第二章、法律文书的结构与制作 第三章、民事诉讼律师实务文书 第一章、法律文书概述 一、法律文书的定义 所谓法律文书,是指在司法程序中,司法、公证、仲裁机关处理各类普通诉讼案件和特殊诉讼案件时使用或制作的以及案件当事人、律师自书或代书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法律文书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678729.html
2.潞安环能(601699)2021年半年度报告策和额度总体规模控制明显,在当前煤炭价格行情趋势下公司生产经营和财务结构稳健,公司财 务压力较小。但未来在煤炭价格周期性波动和特殊极端情况长期影响下,2、监测点位示意图 蒸氨废水槽 污水处理 熄焦池 熄焦水处理系统 3、废水监测方法及使用仪器 表5 废水污染物监测方法及使用仪器一览表 分析 采样方法及 样品https://k.wlstock.com/wlacp/newsdetail?newsid=89610945897
3.国内第三方物流行业现状盘点2018? 3PL流程示意图: 3.5五力分析: 传统的五种作用力的分析方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产业结构: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威胁、下游客户议价能力、上游供方议价能力,和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考虑到第三方物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产业的特性,这里将五种作用力的分析方法加以变通,分别从进入威胁、替代威胁、竞争对手的竞争及客户https://www.jianshu.com/p/6d3d4fc518e9
4.宫廷广场的百年沧桑乾隆十九年,在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外,增建独立且相连砖石结构琉璃顶三方洞小门,称“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东三座门位于今南池子南口附近;西三座门位于今南长街南口附近。图近景是骆驼队行于西长安街上,右远方为西琉璃三座门。 券洞西三座门(东面)1915年 https://www.meipian.cn/2c0tr0xn
5.长城电工:天水长城果汁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高端果蔬汁加工灌装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 ①对项目提出的背景、市场前景、建设规模、建设条件、投资风险 及竞争能力进行分析论证。 ②对项目产品进行产品方案和产品技术水平分析论证,通过与当前国 内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比选,确定先进合理的工艺方案和设备选型。 ③初步确定了建设项目的建筑结构形式、给排水、电气自控、空调 机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81500003108_48.shtml
6.债券市场“南向通”正式实施,市场参与者需要了解什么?部分境外交易平台提供报价商再确认功能。如果相关境外报价机构选择设置该功能,则境内投资者的报价确认还需经过境外报价商的再次确认,才能完成交易的成交。示意图如下: 4 "南向通"债券如何托管和结算? "南向通"的债券登记托管、清算结算、付息兑付、公司行为等由中国人民银https://www.kwm.com/cn/zh/insights/latest-thinking/what-do-market-participants-need-to-know-about-the-formal-implementation-of-debt-capital-marke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