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徐大理论狱无论是回避制度还是公正思维,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补位,相得益彰,共同守护着司法公正。司法公正,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实现公平正义的保障。作为居中裁判的人,裁判者只有信仰法律、坚守法治,端稳天平、握牢法槌、铁面无私、秉公司法,才能保持中立,守护公平正义。https://pfw.bozhou.gov.cn/News/show/669114.html
2.昏贼贼杀题目答案解析,昏贼贼杀题目答案解析1“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A. 昏 B. 杀 C. 墨 D. 贼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题目: “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A.昏 B.杀 C.墨 D.贼 免费查看参考答案及解析 12345678910下一页 https://www.12tiku.com/newtiku/so-%E6%98%8F%E8%B4%BC%E8%B4%BC%E6%9D%80.html
3.“昏墨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己恶而掠美为()”。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昏、墨、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己恶而掠美为()”。A.昏B.杀C.墨D.贼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制作自https://www.shuashuati.com/ti/8dc78f9aa3e044a79e78f37af06809ca.html?fm=bda0c665aa2d30b1cb70db4aab7eaca842
4.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6.夏朝的法律主要规定可哪些罪名? 夏朝法律中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罪名体系,但是统治者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些定型化的罪名。夏朝确定的罪名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据史书所载,夏朝初期的司法官皋陶对?昏?、?墨?、?贼?三种犯罪均处以死刑。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5.中国历代死刑制度的考察与反思关于在夏朝与西周就有刑法三千条的传说, 不过是后人的猜测。由于当时还没有笔、墨、纸、砚, 法律也处于初创阶段, 更何况书写法律条文都要用刀刻在竹片上, 因而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条文。由此观之, 中国古代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创制了死刑, 已不可考。《汉书?刑法志》的一种说法倒是比较符合情理: “杀人者死,https://china.findlaw.cn/bianhu/xingshibianhu/xingshifalv/42575_6.html
6.夏朝之前的历史空白史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宜城教育资源网www.ychedu.com夏朝之前的历史空白史_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_夏朝前面是什么朝代夏朝夏朝(约前2070-前1600[1-3])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4]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5-6]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http://ls.ychedu.com/LSJA/QNJJA/597941.html
7.法硕笔记背诵版之法制史第四节刑事法律制度 一、罪名 (一)夏、商的主要罪名 1.夏时有“昏、墨、贼、杀”的规定,“昏”是自己做了坏事而又掠他人之美名;“墨”是贪得无厌,败坏官位;“贼”是肆无忌惮地杀人。 2.商朝的罪名已明显多于夏朝,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政治性犯罪的惩罚。镇压“乱政”罪和“疑众”罪,后世历代王朝大都在https://www.360doc.cn/article/6822020_122637399.html
8.简述夏朝法律的基本内容夏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中华民族从原始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所产生的法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经出现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并不是禹所做,而是他的后代---夏朝的统治者制定的,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以禹来命名。我们现在无法考证禹刑的具体内容,根https://law.iask.sina.com.cn/jx/sh/1kovdEZJDYBC.html
9.广东开放大学考试复习资料中国法律史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选择一项: a. 社 b. 夏台 c. 畿内 d. 圜土 反馈 正确答案是:夏台 题目2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选择一项: a. 贼 b. 墨 c. 昏 d. 杀 反馈 正确答案是:贼 题目3 未回答 满分1.00 未标记标记题目 题干 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619983
10.教化功能范文12篇(全文)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故也。 谭嗣同声讨封建专制,融贯儒释道三教,汇通哲学与现代科学,鲜明地体现了近世启蒙儒学以民为本、实现自由平等的教化理想,以及开启民智的教化内容。 三、对当代的启示 鉴古知今,我们概括儒学的基本性质、扒梳不同历史时期儒学主要流派的具体教化功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5ctks99.html
11.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考点巩固(考试必看)考试题库110、单项选择题 “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A.昏 B.杀 C.墨 D.贼 点击查看答案 111、填空题 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民国刑法》分()、分则两编。 点击查看答案 112、填空题 当有成熟地方经验时,施工后的工程桩验收可采用()进行承载力检测。 点击查看答案 113、多项选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7/4537237.html
12.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西周时吕刑制定了赎刑和有关刑法原则的内容,吕刑的作者是()。 A.周公 B.吕侯 C.李哩 D.邓析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题库练习 查答案就用赞题库小程序 还有拍照搜题 语音搜题 快来试试吧 无需下载 立即使用 你可能喜欢 单项选择题 “昏、贼、贼,杀”是夏朝法律内容,其中“杀人不忌为()”。 A.昏 B.杀https://m.ppkao.com/mip/tiku/shiti/248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