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组织推荐、资格审核、专家遴选等程序,教育部公示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遴选名单公布,我校成功入选。
ACHIEVEMENT
建设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为响应国家号召,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打造法治宣传教育“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法治文化品牌、一门法治文化课程、一条红色法治线路、一个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一支法治文化宣讲队伍。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全过程融入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融入百年校园开放、城市软实力建设中,不断扩大法治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打造法治文化品牌符号。
01
一个法治文化品牌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下,学校立足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党史中的法治故事,创作了话剧《立场》(原名《雷经天》)。
话剧通过华政“中国法制史”课堂的现代眼光回溯老院长雷经天的故事,融红色历史和法治思想于一体,让观众伴随中国共产党法治建设的创始人之一雷经天,回顾审断“黄克功案”的历史,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法治建设的历史,展示以“人民为中心”的革命法治传统。
三年间,该剧在校内外进行了12场公演,展现了华政的法治教育形式,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成效,吸引数千华政学子参与。
2021年,青春版话剧受邀参加第七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戏剧邀请展暨南山戏剧节开幕演出,获评优秀剧目。
入选2022年上海首届法治文化节重点推荐剧目、上海市“永远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项目、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校园大师剧”支持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选题孵化项目,主流媒体报道60余篇,新媒体平台报道900余篇次。
目前,大型话剧《立场》已成为立足上海宣传好习近平法治思想、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弘扬红色法治文化及诠释好共产党人法治初心的代表性文艺作品。
02
一门法治文化课程
2021年起,在夏季小学期开设2学分的通识类类限选课“《雷经天》与法治文化”课程,课程安排3周校内课程学习,安排3-5天前往原陕甘宁边区开展校外调研,实地走访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延安宝塔山等地。
课程性质确定为党史思政课、法学专业课、素养培育课,坚定“课程思政”;将教学内容拓展至法学、历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领域,做到“多科融合”。
将教学形式明确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丰富教学方式方法,践行“知行合一”;在第一课堂讲授研讨的基础上,结合第二课堂观摩排演、第三课堂调研汇演、第四课堂网络思政,充分调动师生党史教育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课堂延伸”。
至今青春版话剧《雷经天》已作为学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每年面向校内外师生、校友开展公演,覆盖人次数万人;媒体报道30余次,实现从舞台到讲台,从讲台再回到舞台,有效引导学生传承红色法治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形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活探索和特色名片。
03
一条红色法治线路
在2021年苏河步道和长宁校园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我校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持续深化内涵建设,为市民游客打造出浑然一体的城市绿色活动空间,还为市民游客量身定制了一条可供深入了解“最上海文脉”和法治文化的“中山公园码头——大学主题文化线路”,以及“苏河明珠”沉浸式实景思政课。
既有中西合璧的百年历史建筑,近距离感受“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的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也包含在“苏河明珠”——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追忆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成立、上海解放前夕牺牲的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等红色故事。
包括“孙中山发表‘民主国家,教育为本’演讲”“圣约翰大学师生爱国壮举和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上海解放前牺牲的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陈仲信”“华政‘帐篷精神’”“百年校园融入滨河空间”等七个由师生现场演绎的实景故事,还可以零距离观摩一场由“审判长”“公诉人”“辩护人”“书记员”参与的公开庭审,进行别开生面的普法宣传教育。
线路开通后,每周面向各类组织公益开放,迄今为止,累计接待各类团体、组织百余个。“沉浸式”实景思政课程已开展4轮7场次,先后服务了校内外30余个党支部、800余名校内外师生、观众参与其中,获得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解放晚报》等1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华政园打造最上海文脉”案例获评第四届中国(上海)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案例。
04
一个法治思想研究中心
我校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研究。
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大力加强学术研究和研讨交流,承担教育部“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重大专项课题,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等形成一系列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05
一支法治宣传师生队伍
我校以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组织师生法治宣讲团队,开展“百所法律学校品牌普法”活动,组建“送民法典进校园”讲师团;
大学生社会法律援助中心成立26年,为共计十余万公众提供无偿法律援助,开展送法进学校、进社区系列活动,连续九年在中山公园、苏州河开展“国家宪法日”主题宣传;前往新疆乡村振兴地区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援助,获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奖;曾获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
组建“初心”学生党员宣讲团,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以百场党史宣讲献礼建党百年,被人民日报等2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