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就对外关系法答记者问

新华社北京6月29日电6月28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制定对外关系法的背景目的是什么,对外关系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主要内容是什么?新华社记者就有关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

记者:为什么要制定对外关系法,这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什么地位?

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法治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强涉外领域立法,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为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对外开放的同时,高度重视涉外领域立法,相继制定了一批涉外领域法律法规,如1979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就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制定的涉外法律之一。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涉外法律法规不断增加,涉外法治体系不断健全,为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外领域立法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拓展,制定修改一批重要涉外法律法规,为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国际交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梳理,截至2023年6月底,现行有效297部法律中,专门涉外法律52部,含涉外条款的法律150余部。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尤其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还有不少法律空白。

涉外领域法律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关系法是我国涉外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在涉外立法领域发挥统摄、总括作用。

记者:对外关系法主要有哪些特点?

答:对外关系法共6章45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对外关系的职权”、第三章“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第四章“对外关系的制度”、第五章“发展对外关系的保障”、第六章“附则”。作为我国涉外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对外关系法的内容涵盖了我国对外关系、对外工作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总的看,对外关系法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外关系法是一部促进友好交往的法律。促进友好交往,加强交流合作是这部法律的主线,体现在许多具体规定中。例如,在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明确“发展对外关系,促进友好交往”;在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推动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明确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气候治理,开展对外援助,开展国际人道主义合作和援助;明确国家鼓励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合作;明确开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生态、军事、安全、法治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整部法律中出现“交流与合作”“交流合作”“友好交往”“国际合作”共20处,充分反映了这部法律的突出特点。

第二,对外关系法是一部扩大对外开放的法律。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对外关系法将坚持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总则第四条中规定“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在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中明确“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积极促进和依法保护外商投资,鼓励开展对外投资等对外经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第三,对外关系法是一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加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方面立法,取得了一批立法成果。对外关系法在立法目的中开宗明义规定,“为了发展对外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在总则中明确“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尊严、荣誉、利益的责任和义务”;在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中明确“发展对外关系,坚持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对外关系的制度中明确“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并依法采取执法、司法等措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护中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明确“对于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权采取相应反制和限制措施”,明确“国家依法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中国公民和组织在海外的安全和正当权益,保护国家的海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害”。

记者:我国宪法在对外关系方面有不少规定,对外关系法如何落实宪法规定,如何体现宪法原则、精神?

第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宪法关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制度内涵。根据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第十二自然段,对外关系法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规定为立法目的的重要内容,并在发展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中重申了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宪法第十二自然段关于对外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对外关系法第四条第一款重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第二款在201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的“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第三,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中国贡献、提供中国方案。宪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发展对外关系既涉及对我国人权发展道路和人权事业进步的推广与宣介,也涉及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对外关系法在发展对外关系的目标任务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促进人权全面协调发展,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这对于我国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提升在人权领域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外关系法关于中国开展对外援助,关于国家依法采取措施保护中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以及关于国家保护海外利益的规定,也是对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具体落实。

第四,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和协定同宪法的关系。宪法第五条中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长期以来,在涉外法治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一直有意见提出应当在我国宪法和法律中对条约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始终坚持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同时在条约的国内法适用等问题上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做法。在我国缔约实践中,条约的合宪性审查是缔结条约程序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已形成对条约内容合宪性进行审视和检查的工作机制。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外关系法从缔结条约的角度规定:“国家缔结或者参加的条约和协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明确缔结的条约应当符合宪法规定,既维护了宪法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也符合我国坚持条约应当信守的主张,同时为进一步完善条约的合宪性审查工作体制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记者:对外关系法规定了条约实施和适用的制度,有什么考虑?

作出上述规定的主要考虑是: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面融入国际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缔结或者参加了两万多个国际条约和协定,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和协定,我国一直坚守诚信,善意履行条约义务,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越来越高,为更好地担负起大国责任,维护大国形象,对外关系法完善了条约实施和适用制度。

记者:对外关系法明确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有什么考虑?

答:为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公民权利,一国法律有条件有限度地域外适用,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对外关系法作为涉外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有必要作出原则性规定。因此,对外关系法规定“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加强涉外领域法律法规的实施和适用”。这反映了在发展对外关系中,我国始终恪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国际惯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尊严,保护中国公民、组织合法权益。

记者:近年来,涉外立法的步伐明显加快,请问制定对外关系法是如何体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作出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涉外领域立法,近年来相继制定了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出口管制法、网络安全法、陆地国界法、反外国制裁法等重要的涉外法律,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近年来,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制定一部专门的对外关系法的议案、建议、提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外关系法列入有关立法工作计划,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外关系法列入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继续审议。对外关系法草案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由委员长会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2022年10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对对外关系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初审后,按照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基层立法联系点和部分高等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征求意见。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8日,在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开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听取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并赴地方进行调研。各方面意见普遍赞成制定对外关系法,认为草案较好地总结和反映新中国对外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实践做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总体上是成熟可行的,建议及早出台。

2023年5月26日,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对草案进行了逐条审议,并对草案作了修改完善。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对外关系法。

THE END
1.宪法知识200问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1.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是由哪些力量组成的?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我国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http://www.xxzbb.gov.cn/ztzl/lwpf/201812/t20181211_1006038.html
2.我国宪法由几部分内容构成我国宪法由几部分内容构成:我国宪法由八部分内容构成,宪法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法律依据】《宪法》第五条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https://m.66law.cn/question/answer/37250742.html
3.工会业务知识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4.2020年,全省工会要全力以赴抓好“四个年”(“两项工程”)“为职工办十件实事”和(“跟着劳模去扶贫”),即“42101”重点工作。 http://www.mzedu.net/display/466764.html
4.中国法律体系由几个部门组成中国房地产法律法规体系构架由()构成。 A.部门规章 B.法律 C.行政法规 D.国标 E.地方性法规 重点推荐指数: 答案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部门法为主体,由下列哪项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A.基本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部门法为主体,由下列哪项组成的统一的规范体系 A.基https://www.shangxueba.cn/zj20277.html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3.多项选择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 ) A.中国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B.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D.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4.多项选择题因果联系的特点有 ( ) A.原因和结http://www.ppkao.com/shiti/3844498/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为主干,以()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为统帅,以()为主干,以()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A. 宪法刑法民法 B.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C. 宪法刑法行政法 D. 宪法法律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501e62a23e949e9a11eb5930c17da47a2.html
7.中国有哪些法律?目前我国涉外法律的法律体系大致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专门涉外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1814373/answer/1288028196
8.法律体系由什么组成法律体系由什么组成 法律体系在层级上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组成。在法律部门上,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819776945372127452.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是反映全体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机关,由它通过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体现的是人民的主权和国家的主权。 3.独立性。作为国家权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立法权是相对独立的权力,它独立于行政权和司法权之外,并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方面,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http://www.taiwan.cn/flfg/flshy/200803/t20080325_612679.htm
10.禾景公司以袁某伟与康楼公司有利害关系为由,申请袁某伟回避,但并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仲裁委员会作出重新组成仲裁庭不符合前述法律规定。同时,仲裁委员会另行组成的仲裁庭显示刘某齐系由康楼公司指定,但卷宗中并无相应的康楼公司指定该仲裁员的选定书,该仲裁庭仲裁员刘某齐的指定无相应法律依据。故仲裁庭组成不https://www.jinzhanlawfirm.com/public/index.php/news/detail-1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