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与步骤:
1.进入上阕“概括”界面,复习旧课。
2.全班背诵上阕。
3.分析下阕:
1.老师操作电脑进入下阕的“思考题”界面,显示思考题:
思考题内容:
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五分钟),然后老师停止电脑广播功能,让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显示各题的分析及答案,不懂的向老师提出(七分钟)。(有小喇叭符号的,单击它,可播放配音分析)
答案要点:
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沁园春雪》教案篇1要点: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原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沁园春·雪》教案篇1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引导学生品位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中重点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把握词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总结分析词句表达作用的方法。
【媒体使用】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渲染气氛
雪,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钟爱之物,诗坛文苑,多有咏雪的佳作。毛泽东对雪也有特殊兴趣,时有咏雪的佳词丽句。今天,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去体会一代伟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
2、播放视频资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欣赏视频资料。进入情境。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
自由有感情朗读词。体会感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1、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2、提问:
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组织学生交流。
个别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独立思考问题。
交流。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毛泽东: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沁园春雪》教案篇1教学目的
1.理解诗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2.领会本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目标
1.理解诗词大意;
2.理解上下阕的内容层次及艺术手法;
3.朗读,背诵默写。
朗读,背诵默写。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根据经验,学生会认为是吹捧之词)。
2.投影著名诗人柳亚子赞毛泽东《沁园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润之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赴陕北看大雪沁园春词一阕,展读之余,叹为古今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
教师说明:这段文字决不会是吹捧,因为他写于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那时吹捧毛泽东,可能有杀身之祸。
下面,我们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也从诵读入手,来领会全诗。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理解诗词所写的内容。可以小声跟读。
给生字正音
师: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豪迈、气势磅礴)
这首词风格豪放、气势磅礴、令人振奋。我们齐读一遍再来感悟一下,好吗?
沁园春·雪教案篇1【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