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金融机构涉刑案件管理办法定义四类重大案件情形监督

9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金融机构涉刑案件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提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属于重大案件:

(一)涉案业务余额等值人民币一亿元(含)以上的;

(二)自案件确认后至案件审结期间任一时点,风险敞口金额(指涉案金额扣除已回收的现金或者等同现金的资产)等值人民币五千万元(含)以上,且占案发法人机构净资产百分之十(含)以上的;

(三)性质恶劣、引发重大负面舆情、造成挤兑或者集中退保以及可能诱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等具有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

(四)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认定的其他属于重大案件的情形。

金融机构涉刑案件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金融机构涉刑案件(以下简称案件)管理工作,建立责任明确、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稳妥处置案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控股公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信托公司、理财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人身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再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相互保险组织、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保险经纪人。

外国银行代表处、外国保险机构代表机构、保险公估人等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监管的其他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案件管理工作包括案件信息报送、案件处置和监督管理等。

第四条案件管理工作坚持机构为主、属地监管、分级负责、依法处置原则。

第五条金融机构承担案件管理的主体责任,应当建立与本机构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和内控管理要求相适应的案件管理体系,制定并有效执行本机构的案件管理制度,负责本机构案件信息报送、案件处置等工作。

第二章案件定义

第八条案件是指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侵犯所在机构或者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已由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案件。

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违规使用金融机构重要空白凭证、印章、营业场所等,套取所在机构信用参与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已由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案件,按照案件管理。

第九条案件风险事件是指可能演化为案件,但尚未达到案件确认标准的有关事件。下列情形属于案件风险事件:

(一)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涉嫌利用职务便利实施侵犯所在机构或者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金融机构向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报案,但尚未立案的;

(二)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被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立案调查,但无法确定其违法犯罪行为是否与经营业务有关的。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案件,属于重大案件:

第十一条自查发现案件是指金融机构在日常经办业务或者经营管理中,通过风险排查、业务检查、内审监督、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以及本机构受理的投诉举报等内部途径,主动发现线索、主动报案并及时向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或者属地派出机构报送案件报告的案件。

金融机构通过外部转办的投诉举报、外部审计、监管检查、舆情监测、外部巡视巡察等渠道发现的案件,不属于自查发现案件。

第三章信息报送

第十二条案发机构在知悉或者应当知悉案件发生后,应当于五个工作日内分别向属地派出机构和法人总部报告。派出机构收到报告后,应当审核报告内容,于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案件确认报告。

金融监管总局直接监管的金融机构在知悉或者应当知悉法人总部案件发生后,应当于五个工作日内向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报告,并抄送机构监管部门。

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发生重大案件的,金融机构法人总部在收到其分支机构案件报告后,应当审核报告内容,于五个工作日内向金融监管总局或者属地派出机构报告。

第十四条金融机构内部发生多起案件,且案件之间无关联的,应当分别报送案件。单一案件涉及多家金融机构的,各金融机构应当分别报送案件。单一案件涉及金融机构内部多家机构,且由同一派出机构监管的,可以由较高层级案发机构合并报送案件。

第十五条涉案人员先后在同一金融机构内部不同机构任职,办案机关通报信息明确任职机构的,由任职机构报送案件;未明确任职机构的,由符合案件定义的最后任职机构报送案件。涉案机构由不同派出机构监管的,案件报送机构的属地派出机构负责牵头案件处置,其他派出机构对辖区内涉案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并及时将查处情况通报牵头部门。

派出机构在案件处置过程中发现辖区外金融机构案件线索的,应当按照监管权限,及时向金融监管总局或者属地派出机构移交。

第十七条案件处置过程中,涉案金额、涉案机构、涉案人员以及涉案罪名等发生重大变化的,金融机构应当及时报送案件续报。

第十八条对于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依法撤案,不予移送检察机关起诉,检察机关不予起诉,审判机关依法终止审理、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判决无罪或者经监管部门核查不符合案件定义的,金融机构应当及时撤销案件。

第四章机构处置

第二十条金融机构对案件处置工作负主体责任,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一)按规定报送案件、案件风险事件等案件信息;

(二)开展涉案业务调查,按规定报送调查报告;

(三)对案件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认定并开展追责问责;

(四)排查并弥补内部管理漏洞;

(五)对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重大案件,及时向地方政府报告案件情况;

(六)按规定报送案件审结报告;

(七)对案件进行通报,重大案件应当开展全员警示教育。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生重大案件的,调查组组长由省级机构负责人或者其管理行负责人担任;不属于省级机构或者管理行管理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执行。

(一)对涉案人员经办业务进行排查,制定处置方案;

(二)查清基本案情,确定案件性质,总结案发原因,查找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最大限度挽回损失,依法维护机构和客户权益;

(四)提出自查发现案件的认定意见和理由;

(五)做好舆情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必要时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维护案发机构正常经营秩序;

(六)积极配合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侦办案件。

第二十四条金融机构应当制定与本机构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案件问责制度或者在问责制度中明确案件问责情形,报送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或者属地派出机构。

第二十五条金融机构应当分级开展案件追责问责工作。金融机构发生重大案件或者法人总部直接管理人员涉案的,追责问责工作由法人总部牵头开展,其余案件追责问责工作由案发机构的上级机构牵头开展。

认定为自查发现案件的,金融机构对主动作为、发现案件的案件责任人员,可以结合其在自查发现案件中起到的作用,适当减轻问责。

第二十七条金融机构应当针对案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期限,落实整改责任。整改完成后,向属地派出机构报告整改落实情况;金融监管总局直接监管的金融机构法人总部向金融监管总局机构监管部门报告总部案件整改落实情况,抄送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

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向金融监管总局或者属地派出机构报送案件司法判决文书。

案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保存有关档案资料。

第五章监管处置

第二十九条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或者属地派出机构应当指导、督促案发机构做好案件处置。主要承担以下职责:

(二)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开展追责问责和问题整改;

(三)开展案件调查,对金融机构和案件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四)对案件是否属于自查发现作出结论;

(五)必要时向地方政府报告重大案件情况;

(六)视风险情况组织辖区内金融机构对同类业务进行排查。

第三十条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对重大案件实施现场督导或者非现场督导,对案情复杂、金额巨大、涉及面广的重大案件,原则上应当实施现场督导。

各金融监管局应当加强对辖区内重大案件处置工作的指导,必要时提级查处或者指定异地派出机构查处重大案件。

第三十四条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与公安、司法、监察等机关的沟通对接,推动案件信息共享、协同办案。

第三十五条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及时对典型案件编发案情通报、风险提示,向金融机构通报作案手法和风险点、提出监管意见。

各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案情通报、风险提示应当抄送金融监管总局案件管理部门和机构监管部门。

对报送案件报告后两年内未审结的案件,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视情节依法对案发机构采取监管约谈、责令限期整改、下发监管意见书等监管措施,督促案发机构及时审结案件。

对作出不予立案调查决定或者经立案调查决定不予行政处罚的案件,应当在审结报告中明确,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评级评估、市场准入、现场检查计划制定时,应当体现差异化监管原则,综合参考案件发生、处置以及自查发现案件等情况。

第三十八条金融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开展案件管理工作。违反本办法的,由金融监管总局或者属地派出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监管措施或者实施行政处罚。

第四十条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总局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保守案件管理过程中获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对违反保密规定,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所称“从业人员”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时,与金融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岗人员,金融机构董(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代理合同的个人保险代理人以及金融机构聘用或者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协议从事辅助性金融服务的其他人员。

本办法所称“违法违规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有关银行业保险业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金融机构涉嫌单位犯罪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由金融监管总局负责解释。金融监管总局派出机构可以依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生效后,《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管理办法(试行)》(银保监发〔2020〕20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落实案件防控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27号)、《银行业金融机构案防工作评估办法》(银监办发〔2013〕258号)、《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风险排查管理办法》(银监办发〔2014〕247号)、《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信息报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55号)、《银行保险机构重大案件督导实施细则(试行)》(银保监办发〔2021〕99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09〕38号)、《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保监发〔2010〕12号)同时废止。

THE END
1.经济犯罪检察经济犯罪检察 检察业务普通犯罪检察 重大犯罪检察 职务犯罪检察 经济犯罪检察 刑事执行检察 民事检察 行政检察 公益诉讼检察 未成年人检察 控告申诉检察 法律政策研究 案件管理最高检部署 更多>> 最高检、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第四批特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2024-12-01 最高检成立刑事检察工作指导小组2024-11-https://www.spp.gov.cn/spp/zgjjjfzjc/index.shtml
2.经济犯罪立案标准2022经济犯罪立案标准2022 2022-12-08 法规政策咨询及电话投诉类 经济警察立案标准 1,金融诈骗类的.如个人信用卡诈骗,票据诈骗,合同诈骗,只需5000元以上就可立案.个人集资诈骗的金额在10万元以上,单位集资诈骗在50万元以上的,就可进行到经侦大队立案.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的存款,金额在20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184295366337526339.html
3.经济犯罪立案的标准有哪些律师普法经济犯罪立案的标准如下: 1、经济犯罪一般是指滥用经济交易之间的信誉关系,违反经济自然规律,造成危害整体经济秩序的非法盈利行为; 2、经济犯罪是针对经济犯罪的主体,即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公职人员实施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经济行为; https://www.110ask.com/tuwen/2832135045411879910.html
4.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针对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犯罪呈现出新情况、新特点,刑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相继修改,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解释性质文件陆续颁布,相关机构改革和公安部刑事案件管辖分工等新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2022年4月29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http://www.queshu.com/book/45777325/
5.《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最高人民检察院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作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等,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最新《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http://product.dangdang.com/29649002.html
6.两部门调整经济犯罪立案标准,民企职务犯罪超三万元立案追诉南都讯记者郭若梅 蒋小天 发自北京 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印发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自5月15日起施行。上述规定对公安机关管辖的78种经济犯罪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作出详细规定,仅有17种案件的立案追诉标准沿用原来标准。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29/c6451319.html
7.《正版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法律政策研究悦书斋图书专营店 登录查看更多图片 > 正版 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适用指南(2022年版) 法律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著,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 编 京东价 ¥ 促销 展开促销 配送至 --请选择-- 支持 加入购物车 https://item.jd.com/10096669472914.html
8.2022经侦大队立案标准图片新闻法律资讯导读:经侦大队,侦查与处理经济犯罪行为。法律对于经侦大队的侦查与处理经济犯罪行为作出了相关的规定。那么2022经侦大队对经济犯罪行为的立案标准是什么?接下来由大律师网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022经侦大队立案标准 经济侦查大队,仅对经济犯罪行为负有法定的侦查与处理义务与权力。如果警方根据当事人的描述,认定民事https://www.maxlaw.cn/n/20220517/10434159114186.shtml
9.[学习笔记]与税相关的15个刑事立案追诉标准(2022)导读:2022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4月29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对公安机关管辖的78种经济犯罪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予以进一步明确规定。 2022年4月2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4月29日联合发布修订后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https://shuo.news.esnai.com/article/202205/228922.shtml
10.2022集资诈骗罪的立案标准,2022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2022年,个人集资诈骗立案标准为10万元以上,单位为50万元以上。量刑标准包括:个人10万至30万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30万至100万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100万以上处十年以上或无期徒刑。单位50万至150万、150万至500万及500万以上对应相应量刑。诈骗罪在服刑期间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可减刑。 https://blog.csdn.net/m0_73103025/article/details/126136588
11.职务侵占罪的定义立案及量刑具体规定(2022年最新)第八十四条 [职务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发(2001)11号)(2001年4月18日)(被《贪污贿赂司法解释》修改) https://zhuanlan.zhihu.com/p/469650120
12.荐藏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常用法律法规汇编(2022年11月8.关于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公通字〔2017〕25号) 9.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高检发释字〔2019〕4号) 10.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20修正) 11.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21〕1号) 第二节 刑事法律文书 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5606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