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法律法规常识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1、法律:

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立法通过后,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级别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称为既定法,如宪法、刑法、劳动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释: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相当于是各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

地方性法规大部分称作条例,有的为法律在地方的实施细则,部分为具有法规属性的文件,如决议、决定等。地方法规的开头多贯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等。

5、规章:

其制定者是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这些规章仅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有效。如国家专利局制定的《专利审查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

还有一些规章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仅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规定》的决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等。

THE END
1.中国司法解释的地位与功能上级行政机关就法律的执行向下级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或指示中的有关解释,称行政解释。此种解释,在同一系统的行政机关内有拘束力。《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规定: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国务院及主管部门进行解释;凡属于地方性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3050
2.法律公共基础知识:法律的制定和实施①限制解释,是指在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愿意为广时,作出比字面 含义为窄的解释;②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显然比立法愿意为窄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③字面解释,是指严格按照法律条文字面的通常含义 解释法律,既不缩小,也不扩大。https://www.offcn.com/cunguan/2016/0118/9903.html
3.何勤华:法律文明的内涵及其历史解读与文明的研究比较充分相反,关于“法律文明”之内涵的解释很少,在中文文献中至今也没有一部辞典对其作出阐释。然而,一方面,从理论上说,法律文明的研究与文明的研究一样重要,因为它揭示的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至文明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衡量一个社会法治建设水平的标志,体现了人类法治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对法律文明进行深https://fashi.ecupl.edu.cn/2019/1202/c514a149633/page.htm
4.法律思维——“IRAC”法律规则的第一种解释: 如果“行政高级管理人员”不属于《公司法》第148条规定的工作职称---“董事、监事、高管人员”,那么史密斯先生很有可能不受《公司法》约束,不需要对公司负有忠实勤勉的义务。 法律规则的第二种解释: 由于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可类比参照《公司法》第148条规定的“董事、监事、高管人员”适用,因https://www.jianshu.com/p/4c1e3862c2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