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实记录影响中国宪法进程的重大事件,增进学术交流,提升中国宪法学研究水平,弘扬宪法精神,推动中国宪法事业的稳步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自2006年起每年联合部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举办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
2020年1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法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十大宪法事例评选活动通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支持,推荐了宪法事例五十多件(重复除外),产生了数万字推荐意见。12月24日,研究中心召开初评会,选出候选事例二十件,并通过明德公法公众号开展网络投票。12月31日,研究中心召开终评会,依照程序决选出十大事例。2021年1月2日下午,202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发布暨研讨会在腾讯会议正式召开。
具体评审标准及权重如下:
1.学术性50%。入选事例应涉及到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的基本问题,具有较强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理论研究价值。
3.典型性25%。入选事例应在同类型事件中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
现将“2020年度中国十大宪法事例”正式发布。
10.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案
9.老年人被智能科技边缘化
8.最高法、妇联、女法官协会联合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典型案例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反家庭暴力法创设的重要制度,也是反家庭暴力法的核心内容。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最高人民法院与全国妇联、中国女法官协会首次联合发布人身安全保护令典型案例。这次发布的十个案例包括行政处罚与人身安全保护令同时适用、依法惩罚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行为、妇联组织或村委会代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行动不便当事人申请、破除对未成年人进行打骂教育的陋习、探索学校对发现家庭暴力的作用、同居关系及离婚后的暴力防治、放宽申请人举证标准、精神暴力适用情形、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基于家庭暴力而变更直接抚养关系等多个方面。
7.“两高一部”发布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指导意见
6.国旗法、国徽法迎来重要修改
2020年8月8日,国旗法修正草案和国徽法修正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涉及增加升挂国旗、悬挂国徽的场合,规范国旗、国徽的使用,强化国旗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国家标志制度有望进一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仪典、国家标志方面的立法,相继制定国歌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等重要法律,修改国旗法、国徽法,完善国家标志制度,有利于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人脸识别禁止性条款的地方立法
2020年11月,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人脸识别禁止性条款的地方立法——《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新增规定,“物业服务人不得强制业主通过指纹、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设施设备,保障业主对共用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权”。这是全国首部将小区人脸识别纳入物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自去年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以来,个人信息保护进一步受到人们重视。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介绍,目前正在审议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也对处理包括人脸等个人生物特征在内的敏感个人信息作出专门规定,要求只有在具有特定目的和充分必要性的前提下,方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并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
4.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推迟召开
3.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香港国家安全问题作出有关决定和通过有关法律
2.《民法典》颁布
1.依法防控疫情中的宪法问题
2020年初,一场新冠疫情席卷举国上下。疫情防控迅速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如何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使得各项工作措施恪守法治轨道,值得从宪法学上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