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法治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在司法体制、社会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上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部署:“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在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础性改革已经基本完成,综合配套改革仍在继续。回顾2023年,我们可以看到,各政法部门对已经竣工的改革项目“主体”进行必要的“修补”和“改建”,推出一系列精细化改革的措施。

1.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推进诉源治理的意见》,夯实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多次对人民调解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必须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据统计,2022年,人民法院一审受理民事行政案件1610.6万件,诉前调解未进入立案程序的纠纷895万件,过半数矛盾纠纷可以通过调解等非诉讼方式在成诉前得到有效化解。由此可见,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意见》着眼于实现矛盾纠纷前端化解、实质化解,坚持预防为主、协调联动,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预防、加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化解、加强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化解四个方面,对夯实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及早发现矛盾纠纷,《意见》要求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切实把矛盾纠纷排查作为一项基础性、日常性工作,同时加强与群防群治力量和基层维稳单位的信息共享、联排联动,做到排查全覆盖、无盲区。为及时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意见》要求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常见多发的矛盾纠纷和重点行业专业领域的矛盾纠纷调解力度。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意见》提出依托现有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设立市、县两级“一站式”非诉讼纠纷化解中心(或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统筹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联动各类非诉讼纠纷化解方式,形成工作合力。

对于如何加强诉调对接工作,《意见》对加强诉前引导、及时分流案件、依法受理调解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

2.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案件提级管辖和再审提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不断完善审级监督体系

随着试点的结束,2023年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案件提级管辖和再审提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行之有效的试点举措转化为制度成果。

可以看出,《指导意见》对于加强审级监督体系建设、做深做实新时代能动司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统一法律适用、诉源治理、维护群众权益。

3.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绘制新一轮改革蓝图

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高度重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202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印发。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部署“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门指出“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公益诉讼制度”,赋予检察机关更重责任,对全面深化检察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2023年印发的《全面深化政法改革实施纲要(2023-2027年)》,为下一步深化政法改革包括检察改革作出具体安排。系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要求,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检察机关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自2022年11月起,最高检党组就在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改革经验成效基础上,深入调研论证,组织力量研究起草了《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以下简称《改革规划》),于2023年8月发布。

从《改革规划》看,新一轮检察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为总抓手,深化“四大检察”协同履职,深化实施数字检察战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全面强化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着力实现法律监督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改革规划》主要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部署要求,提出党对检察工作绝对领导的制度体系、检察机关能动服务大局制度体系、法律监督现代化制度体系、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制度体系、现代化检察管理制度体系、数字检察制度体系“六大体系”36项改革任务。

新一轮检察改革蓝图已经绘就,期待全国检察机关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举措,持续把改革举措转化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成效,求真务实、担当实干,高质效履行法律监督责任,续写公平正义新篇章。

4.公安部印发《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优化警力布局、推进警力下沉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公安部印发《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坚持把派出所工作置于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来抓。

基层派出所是平安建设的基石,还是公安系统中最细小、最灵活的触角,派出所民警和老百姓距离最近,与老百姓打交道最多,基层派出所改革的一举一动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三年行动计划》指出,要进一步优化警力布局,进一步推动市县公安机关警力向派出所下沉、派出所警力向社区前置,全面落实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警力配置“两个40%以上”要求,即派出所警力达到区(县)公安机关总警力的40%以上,社区民警达到派出所总警力的40%以上;而市辖区公安分局,要推行“两个50%以上”。此外,要推进“一村(格)一警”2025年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随后,多地派出所展开优化调整,整合警务资源。网上公开信息显示,10月22日,山东省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发布关于部分派出所优化整合的公告,将平安路派出所等9个派出所与其他派出所整合,对水清沟派出所管辖区域进行优化;8月30日,黄岛分局发布撤并调整有关派出所的通告,撤销青岛市公安局海岸警察支队灵山岛派出所等三个派出所,部分派出所管辖区域调整。11月3日,平度市公安局发布关于明村镇派出所管辖区域调整的通告,马戈庄派出所管辖区域划归明村派出所,马戈庄派出所停止运行。

除了山东省,四川省也有部分派出所发布公告,合并运行。

各地公安机关还在警力下沉,推动重心往基层下移、机关警力往基层下沉、政策往基层倾斜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例如内蒙古公安机关全区三级联勤联动、警力下沉、支援一线,4年来共有1.1万余名警力下沉基层一线,派出所警力占比由38.94%提升到55.5%。

5.法学会全面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打造服务基层的精品名牌

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是法学会着眼于发挥全面依法治国的“智囊团”“思想库”“人才库”作用,为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搭建的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法治实践平台。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法学会组织建设,实现县级以上行政区法学会组织全覆盖;进一步发挥法学会在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的推行,激活了基层法学会工作机制,成为破解县级法学会履职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2023年9月26日至27日,中国法学会在南宁召开全国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会议,印发《县(市、区)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指引》,推动县级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提速升级,助力尽快实现省、市、县三级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全覆盖。

据了解,目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已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推行。全国2679个县级法学会开展了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共有首席法律咨询专家23000余人,为10000多件案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

天津市和平区法学会为每个街道设立区法学会法律服务站,配备三至四名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做到力量下沉、资源下沉;重庆市綦江区高新区工作站则积极探索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与法学会工作站联动融合发展模式,创新提出“1234”工作法;河北省正定县将法律咨询专家制度与现有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结合,实现了化解矛盾的根本目的;为解决县级法学法律专家资源不足的问题,浙江省温州市创新跨区域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结对帮扶。

实践中,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法学会正持续发力,推进省、市、县三级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全覆盖,不遗余力地推动专家资源向县级法学会倾斜,打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6.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构建轻罪治理体系

目前,我国刑事犯罪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严重暴力犯罪明显减少,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轻微刑事案件大幅攀升,占绝大比例。轻微刑事犯罪已经成为新时代犯罪治理的主要对象。

近年来,我国检察机关主动适应犯罪治理新形势,积极发挥检察职能,在推进轻罪治理的司法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202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对外发布《关于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的指导意见》,要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升轻伤害案件办案质效,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最高检还发布了检察机关依法妥善办理轻伤害案件典型案例。6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普通犯罪检察工作会议提出“推动构建中国特色轻罪治理体系”,要积极适应犯罪结构新变化、犯罪治理新形势,准确把握宽与严的辩证关系,充分考虑具体案件的危害程度和情节轻重,依法做到“宽严有据、宽严有度、宽严相济”;7月下旬,最高检党组在大检察官研讨班上特别强调,适应刑事犯罪结构变化,还要重视和加强轻罪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探索;8月,最高检发布《2023-2027年检察改革工作规划》,其中明确提出构建治罪与治理并重的轻罪治理体系。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山西调研时再次强调,面对犯罪结构的变化,要重视和加强轻罪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探索。11月1日,轻罪治理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

伴随着轻罪治理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的不断深入,“轻重分离、繁简分流、溯源治理”等轻罪治理的思路已经逐步建立,为推进轻罪治理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引领和制度支撑。

7.缅北果敢明家电信网络诈骗头目落网,公安机关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效显著

2023年,公安机关纵深推进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工作,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持续深化国际执法合作。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特征,诈骗窝点往往设在他国和地区,是典型的跨国有组织犯罪,这既是各国警方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打击治理的难题。为此,公安机关通过国际执法合作,与多国警方联手开展打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2023年3月,公安部组织部署全国多地公安机关强化线索摸排,紧盯重点案件,研判发现多个盘踞在菲律宾境内实施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窝点。随即,公安部派员率江苏、广西等地公安机关民警组成工作组,赴菲律宾开展警务执法合作。先后捣毁多个特大电信网络诈骗窝点,现场抓获涉及多个国家的犯罪嫌疑人1000余名,缴获手机、电脑、语音网关、涉诈话术剧本等一大批作案工具。2023年6月至7月,菲律宾警方分四批将306名中国籍嫌疑人移交江苏公安机关,9月至10月,又分两批将111名中国籍嫌疑人移交广西公安机关。

2023年以来,缅北涉我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由此衍生了偷渡、非法拘禁等一系列犯罪活动,严重侵害我国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

继缅北果敢明家电信网络诈骗头目落网后,中方又公开通缉果敢“四大家族”涉电诈人员。12月10日,缅北果敢自治区原主席白所成等10人被通缉。

8.多地法院启动院庭长“阅核”制度,探索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司法责任制是多轮司法改革深化与落实的体现,也是进一步推进司法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这对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法院落实司法责任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国家法官学院2023年秋季开学典礼暨“人民法院大讲堂”上,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提出要以“阅核制”为抓手,落实院庭长监督管理责任。抓住了司法审判领域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的关键,为人民法院抓实审判管理、落实好院庭长监督管理责任指明了方向。

“院庭长要全面落实‘阅核’制度,对审判人员拟定的裁判文书在职责范围内进行‘阅核’。”最高人民法院对院庭长“阅核”工作作出部署,各级法院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据报道,目前已有湖南、湖北、福建、黑龙江、江苏、重庆、江西、四川、陕西、河南、山东、青海、上海、辽宁、河北、海南、甘肃、宁夏、新疆、天津等20省区市先后启动院庭长“阅核”制度。

报道显示,一些地区法院已制定专门推进“阅核”制度的文件下发执行;一些法院暂未公开文件,也宣布“积极探索阅核制度”;还有的法院是通过召开工作推进会、年中工作会议、党组会议等形式进行部署。

从各地公开的“阅核”制度落实文件可以看出,在探索阶段,各地法院对“阅核”的范围、流程方面的规定各有不同。但普遍将“阅核”案件范围延伸至除“四类案件”之外的所有案件,一起“阅核”监管。

9.多部门发文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提升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

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的法律适用和政策把握等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对一直以来暴力案件中存在的自诉案件当事人“取证难、举证难、证明难”,以及“法不责众”等问题作了明确回应。

该《意见》对各种网络暴力行为的性质认定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包括侮辱、诽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等。明确要求,依法严惩网络暴力违法犯罪,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恶意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根据刑法规定,实施侮辱、诽谤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应当依法提起公诉。该《意见》对适用公诉程序的标准作了进一步明确,包括四项情形和一个兜底项。另外,该《意见》还就网络侮辱、诽谤刑事案件自诉程序与公诉程序的协调衔接问题作了规定。

全国公安机关依托“净网2023”专项行动,将网络谣言作为重点打击整治的“网络乱象”之一。2023年4月至7月,针对热点事件中谣言高发等突出问题,公安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开展了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专项整治,集中查处整治了一批网上造谣传谣违法犯罪活动。截至目前,全国公安机关已侦办网络谣言类案件4800余起,依法查处造谣传谣人员6300余名,依法关停违法违规账号3.4万个。

针对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全国公安机关依托“夏季行动”和“净网2023”专项行动,重拳打击整治造谣诽谤、谩骂侮辱、侵犯隐私等突出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截至目前,共查处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案件110起,刑事打击112人,行政处罚96人,批评教育472人,指导重点网站平台阻断删除涉网络暴力信息2.7万条,禁言违规账号500余个。

10.建立新型警务运行机制,市县公安机关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提质破局

2023年3月16日,公安部新闻发言人贾俊强表示,积极稳妥推进市县公安机关大部门大警种制等改革,完善“情指行”一体化运行等机制,构建起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不断蝶变,公安机关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重大活动安保任务是常态,传统违法犯罪逐年下降,电信网络诈骗成为主流……传统警务工作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标准不一,一定程度制约了警务实战化效能。

“推行大部门制、大警种制”最早出现,是在2016年的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中。全国多地推行大部门大警种制改革,普遍的做法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整合重组为一个较大部门,实现警务资源科学重组,以减少机构重叠、部门职能交叉;同时,科学分配警务资源,加强基层一线执法力量,提升警务实战水平。

2023年,不少县市在改革中积极探索,在实践中涌现出不少先进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

作为浙江省大部制改革试点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分局以公安业务为逻辑起点,以职能归并为切入点,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初步构建起协同高效的县级公安机关新型智能体系。推进警力集约化使用和机关警力下沉,推动大部门切实担负起“实体主战”职责、有力支撑“派出所主防”定位。

内蒙古包头公安精简内设机构,全面推行派出所与交警中队“两警合一”警务模式重造机制流程,推进软硬件同步提档升级。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0月,全市110平均出警时长缩短至6分钟,接处警满意度提升至99.5%;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3.12%,破案数同比上升15.12%。

湖北荆州沙市公安分局对现有警种的业务事项进行同质归类,打破部门壁垒、警种壁垒、岗位壁垒,实现技术、机制、体制“三轮驱动”。通过多个维度对派出所进行警力测算,综合年龄、民警意愿、住址等因素,轮岗调整民警118人。经优化,派出所民警数占分局总警力的54.6%;社区民警87人,占派出所警力的40.3%。

THE END
1.法律法规大全全面解析各类规范的涵盖与重要性法律法规是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基本准则,它们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对法律法规的一些主要类型及其作用的概述: 国家基本法 国家基本法是指国家最高层次的立法,包括宪法和其他具有根本性质的法律。这些法律规定了国家政体、政府组织原则、公民权利义务等关键内容,对于https://www.3svb9bc3.cn/mei-ti-bao-dao/352663.html
2.法律常识了解中国十大最基础的法律知识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拥有众多复杂的法律体系,其中一些是所有公民必须熟知的。以下是中国十大常见法律,它们不仅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包括了更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刑法- 这是规范犯罪行为和处罚犯罪者的主要法律之一,涵盖诸如杀人、抢劫等严重罪行,以及其他形式的违法行为。 https://www.nu445dn1f.cn/zhan-hui-zi-xun/872925.html
3.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定制服务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宪法和法律:了解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的基本内容,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以及法律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条件。,2. 行政法规和规章:熟悉各级政府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了解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情况。,3. 司法制度:了解国家司法制度的基本构成和运行方式,包括审判、检http://gdairwin.com/post/2.html
4.法律小常识百问解析法治生活的智慧指南遵守法律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法律源自哪里? 中国的立法来源包括宪法、行政法规、地方性基本自治规范性文件以及部门规章等。 人身权利保护 我们有什么人身权利? 每个公民都享有的人身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https://www.cjan6a6c.cn/xue-shu-bao-gao/456538.html
5.法律知识内容大全解密法律法规司法实务与专业术语不同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其特定的法律规定。在这些领域内,《法律知识内容大全》提供了详细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南,帮助业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国际贸易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成为越来越多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了解国际条约和协议,如WTO规则,对于避免跨境交易中的https://www.1lhyh3ij.cn/mei-ti-bao-dao/460461.html
6.舞弊审计识别论文8篇(全文)有“根据”的舞弊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表面上依据了一定的“事实”或“规定”,但企业往往根据对自身是否有利的需要,故意篡改、歪曲了事实情况,或故意夸大、缩小了相关数据,或在此基础上虚拟了部分事实,或故意片面、歪曲了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执行。 常见的有如下十四种问题: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rrxworav.html
7.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专业科目考试大纲(法律类)(精选13篇)年国家公务员证监会特殊专业职位专业科目考试大纲(法律类)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同步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系统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中国证监会参照事业单位考试大纲(法律类),根据最新官方消息确定: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职位表、考试大纲将于2017年10月末发布,10月30日-11月8日报名,12月10日笔试。现提供2017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o22c20go.html
8.2023信息与网络安全期末复习(完整版)2023年信息安全岗复习内容11.5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一章 概述 1.1 基本概念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中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否认等,系统连续可靠正常的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 信息安全威胁是指某些因素(人、物、事件、方法等)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使用可能构成的危害。 https://blog.csdn.net/jennycisp/article/details/132479777
9.涉外侵权法律选择中的“侵权行为地”界定涉外侵权法律选择中的“侵权行为地”界定 【中文关键词】 侵权一般冲突规则;侵权特别冲突规则;隔地侵权;侵权 【摘要】 从比较法的经验来看,国际私法中隔地侵权之“侵权行为地”的界定背后有不同的利益和政策考量,因此,对侵权一般冲突规则中的“侵权行为地”仅能做常态化的界定,其他特殊侵权类型对“侵权行为地”的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7646
10.保险公司以“既往症”为由拒赔怎么办?我们来看看法律上怎么判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既往症”,可以搜索到1026个案例。 如果算上没走法律诉讼的案子,与“既往症”相关的保险纠纷会更多。 我随意选取最近裁决的10个案件拍出来,有兴趣者可以上裁判文书网查看详情。 可以看到这些案子都跟“既往症”三个字有关,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医疗险纠纷。 https://zhuanlan.zhihu.com/p/420130033
11.民二庭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担保物权,该部分共有26个条文,是内容最多的部分,亮点纷呈。其中,以权属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抵押,构成无权处分的,按善意取得处理。关于抵押财产转让问题,对于民法典第406条“当事人另有约定,按照其约定”的法律后果予以明确,并规定了上述约定在登记的情况下才具有对抗效力。在抵押预告登记的效力问题上,明确了不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284441.html
12.林华:人民法院在学位撤销案件中如何进行审查——基于司法审查强度(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副教授) 【摘要】 通过对1998年至2020年我国各级人民法院公开发布的学位撤销案件进行爬梳可以发现,高校撤销学位的事由主要集中在学历证明伪造和科研论文造假,兼有学术性和非学术性;法院对高校撤销学位决定的司法审查强度基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法律程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的界分。为了维系学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1837.htm
13.《探索》杂志盘点08年度100项重大科学新闻英国剑桥大学生物学家科林·拉塞尔(Colin Russell)说:“大约60年了,遍及世界的流感病毒传播路径仍是一个谜团。”他和研究小组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监督网络80个国家收集的分析数据显示,流感持续地在亚洲一些国家循环传播,这些国家地区是韩国、新加坡和中国。一些“不知情”的旅行者在这些国家患有流感后作为“传播体https://www.ebiotrade.com/newsf/2009-1/200915120013.htm
14.银华工银南方东英标普中国新经济行业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动甚至出现较大亏损的风险,以及与创新企业、境外发行人、中国存托凭证发行 机制以及交易机制等相关的风险。 本基金基金合同生效后,如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 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则本基金将直接进入基金财产清 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且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故基金份http://www.howbuy.com/fund/info/dtl/15982235064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