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大刑事案件的评选,对2016年度全国各级法院依法审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了一次全面、认真的梳理,展示了人民法院在过去一年中,通过依法审理刑事案件惩治犯罪、保障人权,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所作出的贡献。
应人民法院报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车浩为这十大案件作了精彩点评,进一步阐释了这十大案件的典型意义及重大影响。
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
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因故意杀人罪、强奸妇女罪被执行死刑。201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该案,并于2016年6月6日决定提审。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卢建平
令计划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案
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卫东
官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的令计划,是继周永康之后又一位落马的高层官员,显示出中共中央与党内腐败斗争到底的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及时修订《巡视工作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出台《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明确治党管党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力执行《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法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一方面,本案的审判彰显了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党的执政理念,将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尤其是法律的框架下,一切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将反腐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不仅是对党内腐败的高压打击,维护党员干部的清廉、正直形象,更有利于公众对反腐工作的内心认可与支持;另一方面,高级别官员的落马也践行了法治基本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令计划利用职权为家人及利益团体谋取私利、拉帮结派、权色交易、损害党的形象和国家利益等行为,并没有因为其位高权重而被姑息,相反,法律面前没有特权,这一洪亮的警钟时刻警示着国家公职人员廉洁自律、忠于职守,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期望,不辱使命。
刑法修正案(九)增加终身监禁的规定,可谓立法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典范。首先是慎用死刑立即执行,同时综合考虑贪贿案件的严重危害以及案件各种从严情节如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判处死缓、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的严惩措施,从而在慎用死刑立即执行的基础上尽可能从严惩处重特大贪污受贿罪犯,很好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精神。
终身监禁制度可以从法律层面封堵官员的“赎身暗门”,避免个别官员利用减刑、假释程序逃避刑罚,防止司法实践中贪腐罪犯实际服刑期过短的情形。“终身监禁”入刑,能够对贪腐分子形成强大震慑。部分被判处死缓的贪腐官员,虽有可能“免死”,从死缓减为无期徒刑,但没有减刑、假释的机会,会终身服刑。正所谓:死刑可逃,活罪难免!贪得无厌,牢底坐穿!
快播公司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
深圳市快播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网络系统中的大量缓存服务器介入淫秽视频传播而拒不履行安全管理义务,间接获取巨额非法利益,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以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判处罚金一千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王欣等4名主管人员分别被判处三年零六个月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16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了一审判决。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车浩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网络的时代,面对法律的监管,技术到底有没有中立性?在每个个体作为网点而彼此相连的世界中,一个事件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应当如何认定责任的归属?这恐怕是司法裁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亟待回应的新课题。在社会发展的制度安排和责任分配中,只有做到企业的归企业,政府的归政府,才能避免社会分工的错位,才会推进而不是阻碍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个行业的发展。
快播案已经审结了,但是面向互联网世界的法律之门,才刚刚打开。
周世锋胡石根翟岩民勾洪国颠覆国家政权案
2016年8月2日至5日,周世锋、胡石根、翟岩民、勾洪国颠覆国家政权案一审先后由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4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七年零六个月及以下不等有期徒刑,或缓刑,并分别被剥夺政治权利三年到五年。4名被告人均当庭表示认罪忏悔,不上诉。
不法律师、非法宗教组织、网络推手、职业访民和某些境外反华组织,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相互勾连,编造谎言,聚集滋事,诽谤、污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抹黑司法制度,煽动一些不明真相之人对国家政治制度和司法体制的不满情绪、实施过激违法行为,严重危害法治和国家安全。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审理此案,将近年来不少热点事件背后的“神秘推手”及其真实企图告白于世,使得公众对此有清醒、理智的认识,进而自觉划清界限、理性看待并自觉抵制反动势力的引诱,凸显重大的法治警示和教育意义。律师职业群体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力量,律师要守住职业伦理底线和法律红线,忠于事实,敬畏法律,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捍卫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做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保障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者,不得利用律师身份教唆当事人伪造证据或串供,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更不能借助境外反华势力炒作个案,策划、煽动、组织有关活动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司法制度,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本案不仅给每一位法律工作者,也向每一位公民敲响了警钟,更向境外反华势力发出了严正的宣告:任何妄图颠覆中国国家政权、破坏中国和谐稳定、阻止中国和平崛起的图谋,都会受到法律严惩,也注定不得人心,必将走向失败。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是宪法法律的底线,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更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福祉所在。
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系列案
2016年11月9日,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所涉27件刑事案件,分别由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和9家基层法院公开宣判。49名责任人获刑,瑞海公司董事长于学伟被判死缓。
“8·12”天津港大爆炸案,堪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这起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第二,在“8·12”事故的处理中,多个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被追究刑事责任。这对于以后类似事故的责任追究具有示范意义。相对于故意的、积极的渎职行为,领导干部在监管责任上的失职,同样要加大问责和惩罚力度。刑法理论上的监督过失和管理过失的概念,能够为这种追责模式提供支撑。
贾敬龙故意杀人案
贾敬龙因村里旧房改造时自家房屋被拆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建华怀恨在心,2015年2月19日,在全村春节团拜会现场,用事先购买的射钉枪对着何建华后脑部射击,致何死亡。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二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贾敬龙死刑。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死刑。2016年11月15日,贾敬龙被执行死刑。
在死刑问题上,司法者既要考虑个案是否符合死刑适用标准的“该不该杀”,又要考虑个案适用死刑的社会效果的“要不要杀”。目前理论和实务,并没有形成——不符合“该杀”标准的,就属于“不该杀”——这种非此即彼的明确标准。相反,在“该杀”与“不该杀”之间,存在着大量“可杀可不杀”的情形。对这种情形,往往需要从后果和政策的层面,进一步考虑要不要杀。
福喜公司食品案
本案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领域犯罪的又一典型案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公共食品安全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食品安全提升到战略层面。在制度层面,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为基本原则,严格食品安全的防控工作,强化违法犯罪者的责任追究,为人民群众营造稳定、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一方面,国家应依法严厉追究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人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应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在本案中,涉案被告人均被处以相应的刑罚,并对涉案公司判处罚金,国家行政机关更是对涉案公司处以逾2400万元的罚款,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如何通过全方位制度规制与治理来保障食品安全、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才是最终目标。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按照中央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明确方案、确定任务、落实责任,综合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
单县高考志愿篡改案
2016年10月25日,山东省单县人民法院依法对陈某利用计算机删除、修改他人高考志愿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认定陈某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
全国最大网络贩卖野生动物案
本案突出了两个显著问题:一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法分子愈发热衷于濒危野生动物的收藏、贩卖、食用。野生动物走私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毒品、军火的非法贸易,严重威胁到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刻不容缓。法律应更好地承担“保护者”的职责。
(原标题:最高法盘点2016年10大刑案:聂树斌贾敬龙案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