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克平:“身份关系协议”准用《民法典》合同编的体系化释论

三是合同权利义务构造与身份权利义务相互排斥的规范。因与身份权利义务相冲突而不能被参照适用的《民法典》合同编的法条包括:合同的转让(第545—556条)、清偿抵充顺序(第560—561条)、抵销(第567—569条)等。

通过对法律行为与身份法律行为进行逻辑演绎,固然有助于明晰身份关系协议的涵义及类型,然而,对形式概念的体系演绎分析具有局限性,它易于忽略婚姻家庭法领域的身份关系协议所包含的特殊价值。身份关系协议的涵义及类型应当结合亲属身份生活的秩序并透过家庭法的内在目的得到分析。

其一,纯粹身份法律行为是自然人以设立或者终止身份法律关系为目的的法律行为,是构建身份生活秩序的基础行为,具有浓厚的人伦道德色彩,例如结婚创设夫妻身份,离婚废止夫妻身份,收养成立亲子关系等。由于自愿认领和否认在性质上属于单方法律行为,离婚协议通常包含财产分割及子女抚养等内容,所以它们均非纯粹的身份关系协议。因此,纯粹身份法律行为仅限于结婚、协议收养以及协议解除收养这三种形成亲属身份的行为类型。婚约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作出的事先约定,由于我国现行法对于婚约“既不提倡也不保护”,即婚约并非契约,而是一种具有道德拘束力的情谊行为,因此,对婚约不得准用《民法典》第495条规定的“预约”规范。婚约解除所涉及的彩礼返还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并非婚约的法律效果,而是赠与行为的效果或者一方实施侵权行为的结果。

《民法典》第464条第2款规定的身份关系协议包括五种类型,分别是纯粹身份关系协议、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或解除的财产协议、有关身份权利行使和义务承担的协议、近亲属之间的监护协议以及继承编中有关亲属身份关系的财产协议。纯粹身份关系协议是婚姻与收养关系产生或者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结婚、收养协议与收养解除协议等;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或解除的财产协议与有关身份权利行使和义务承担的协议等身份关系协议的身份伦理属性较强,要么财产性内容与身份因素相互交织,要么财产性内容以身份因素为条件,属于“身份财产混合协议”;近亲属之间的意定监护协议、协议监护协议、委托监护协议、遗产分割协议、遗赠扶养协议、继承协议等身份关系协议的财产性内容与身份关系具有关联性,身份伦理属性很弱,属于“身份财产关联协议”。身份财产混合协议与身份财产关联协议可以被统称为“身份财产协议”。身份财产协议的伦理属性的强弱是其参照适用合同编乃至总则编的重要判断标准,当事人之间的伦理属性越强,法官在参照适用时就越要考量婚姻家庭编的特殊价值,具体如图1所示。

对于结婚、收养协议与收养解除协议等纯粹身份关系协议,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应当依照特别规定予以适用,例如婚姻关系的终止(《民法典》第1076条、第1080条、第1081条、第1082条)、收养关系的解除(《民法典》第1114条、第1115条、第1116条)等规定。但是,对于纯粹身份关系的成立、缔约过失责任、效力瑕疵等是否可以准用《民法典》合同编乃至总则编之规定,存在争议。

身份财产协议包括财产性内容,如财产权的取得与消灭、给付义务的产生与消灭等。在缔约阶段,身份财产协议可准用《民法典》合同编的“要约—承诺”规则与缔约过失责任规范。结合《民法典》第464条第2款和第508条,身份财产协议对于合同和法律行为效力规范的参照适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合同履行规则的准用包括对合同履行的原则(《民法典》第509条)、合同内容的解释规则(《民法典》第510条、第511条)、合同给付的货币规则(《民法典》第514条)、第三人代为清偿规则(《民法典》第524条)以及合同的协议变更规则(《民法典》第542条)等规范的准用。但是,关于合同履行规则是否可以准用于身份财产协议,仍有下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民法典》之中的身份关系协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纯粹身份关系协议,包括结婚、收养协议与收养解除协议等;二是身份财产混合协议,包含基于身份关系而发生或解除的财产协议(如婚内夫妻财产协议、离婚及财产分割和子女抚养协议、离婚财产补偿协议、离婚给予子女财产协议)与有关身份权利行使和义务承担并附带金钱给付的协议(如夫妻忠诚协议)等;三是身份财产关联协议,包括近亲属之间的意定监护协议、协议监护协议、委托监护协议、遗产分割协议、遗赠扶养协议、继承协议等。从纯粹身份关系协议到身份财产混合协议再到身份财产关联协议,协议的伦理属性渐趋减弱而财产属性逐渐增强。当事人之间的伦理属性越强,法官在参照适用时愈要考量婚姻家庭编的特殊价值。

THE END
1.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二章?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监护 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法人 第一节http://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2929.html
2.民法典简介新时代中国民法典解读法律基础与实践应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律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2017年,中国通过了《民法典》,这部法律不仅是对现有民事、婚姻家庭、继承等领域的重要修订,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立法全面覆盖、制度更加完善的新时代。《民法典简介》作为这一进程中的一部分,对于理解和运用法律具有重要意义。 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461173.html
3.《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条第二款评注(第三人利益合同)摘要 《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规定的是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旨在促进交易便捷、保护第三人的信赖利益。双方当事人就基础合同达成意思表示合致、第三人对债务人取得权利构成本款的成立要件。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基础合同、第三人约款合法有效展开更多 作者 吕志轩 机构地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 出处 https://qikan.cqvip.com/Qikan/Article/Detail?id=00002H0NK7507JP0MPDO7JP1M9R
4.《民法典》债务加入相关规则解读及最高法院相关裁判规则汇总此种情形类似《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规定的“向第三人履行”规则中真正的利益第三人合同的构建方案。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合同当事人双方不应为合同以外的主体设定权利义务,但是在“涉他合同”类型中的“向第三人履行”规则的构建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可以约定第三人有权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并且其可以直接向http://ahgushui.com/content/?791.html
5.《民法典》真正利益第三人合同中第三人权利探析第三人利益合同(向第三人履行合同),是指将合同所生之权利直接归属于第三人(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人)之内容的合同。以合同是否赋予第三人独立的给付请求权,分为不真正利益第三人合同和真正利益第三人合同两种类型。 《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第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12/15/2543594_923733031.shtml
6.朗科浅析《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29条在履行过程中,第三人可以拒绝受领给付,此时对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构成履行障碍,债务人应当将第三人拒绝受领的情况告知债权人,债权人可以亲自受领给付。如果债权人未能联系到或者拒绝接受时,债务人可以通过提存的方式终止债权债务关系。 真正的利益第三人合同:《民法典》第522条第2款规定,第三人可以直接http://langkelawyer.com/News_xx.asp?id=2000
7.民法典条文对照与重点解读(第2版根据最新司法解释修订)pdf,mobi(2)原条款内容被修改,但条文序号不变的,用括号标注“(本条内容已修正)”,如“原精神损害解释第*条第*款(本条内容已修正)”。 (3)条文序号改变的,无论是否有内容实质性修改,均用括号标注“(已变更为*新司法解释第×条)”,如“原农地承包解释第二十二条(已变更为*新司法解释第二十条)”。 (4)原条款https://read678.com/JdBook/index/25884
8.www.hnjkxy.com/xxxr82151813/668161.htm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本案中,原告小张与被告餐厅已形成劳务关系,小张系在餐厅工作期间受伤,且因此休学,其所遭受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被告餐厅对此应承担赔偿责任,同时小张作为成年人,对危险亦需尽到合理的注意义http://www.hnjkxy.com/xxxr82151813/668161.htm
9.民法典合同编一本通(第二版)教师及其他法律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研究学习《民法典》合同编,掌握我国合同法律规范体系,在司法实践中准确、快速、有效地查找相关法律规范,法律出版社特邀清华大学法学院程啸教授,依据《民法典》第三编“合同”,分析整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经典案例,以合同编法条为脉络,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5948
10.陈克法官:未届出资期限股权转让后的出资义务人是谁?不过这是发起股东与受让股东侵害出资义务,共同承担民法典1168条的连带责任,类推适用公司法解释三第18条也可得到同解。而这与一般情况下出资义务主体,是两个不同情境下的问题,下文再述。 (一)公司法有发起股东出资的规定? 也有观点认为发起股东继续负担出资义务,有公司法解释三第24条的支持。此观点的逻辑是,该24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91833107382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