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法总则》第143条评我国法律行为规范体系的缺失易明月律师

我国借鉴和使用了德国法上的“法律行为”概念,但立法和法律适用却没有真正将法律行为的规范体系梳理清晰,这集中反映在《民法总则》第143条上。该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该条规定与我国法上的法律行为规范体系很不协调:(1)行为能力对法律行为的效力有何影响?日本法上的“意思能力”与我国法上的行为能力又有何区别?欠缺行为能力影响的是意思表示的效力,还是法律行为的效力?(2)在我国法上“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何关系?“意思表示真实”是否是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其与《民法总则》第146条至第150条之间是否协调?(3)该条规定的“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什么关系?

二、从《民法总则》看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之关系

(一)“意思表示真实”是法律行为有效的要件吗?

按照《民法总则》第143条的规定,“意思表示真实”是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但这一规定显然与整个法律行为的规范体系和法律对于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救济制度不协调。即使是《民法总则》第146条规定的“虚假法律行为”,也不一定无效。《民法总则》第147条至第150条规定的可撤销的法律行为,其意思表示不真实,但法律行为仍然有效,是否撤销视当事人的意愿。

部分人认为,此处的“真实”应作扩大解释,实际上包含了传统民法理论“意思表示自由”的含义,如受欺诈、胁迫人的意思表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真实的,实际上并非其自由意志的体现。但这种解释无法弥补体系方面的缺漏,此处应作出限缩性解释——意思表示非为双方故意的虚假意思表示。因此,《民法总则》第143条的规定不仅多余,而且对整个法律行为的规范体系破坏极大。

(二)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1.从《民法总则》第133、134条看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民法总则》第133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通过意思表示”的表述是不准确的,无意间扩大了“法律行为”的外延,把传统民法上的“准法律行为”纳入了法律行为的范畴。

《民法总则》第134条第2款规定:“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这种决议行为应不属于法律行为。从《公司法》的规范看,有关法律行为的规则几乎不能适用于决议行为,如意思表示瑕疵在公司法上很难救济。

因此,不能认为《民法总则》作为公司法的一般法和上位法,公司法没有规定的,就适用《民法总则》,从而使决议的救济适用法律行为的规则。《民法总则》第134条第2款仅是指在“决议成立”的问题上,准用《民法总则》关于法律行为成立时点的规则。

2.从《民法总则》之结构看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之关系

尽管法律行为的核心内容是意思表示,法律行为的解释对象也主要是意思表示,但在我国法律行为的规范中,不能认为意思表示就是法律行为。因此民法典应增加对于“法律行为或者合意的解释”。

3.法律行为与合同的关系

在我国大陆民法上,只要提到“合同”,一般人都会认为仅指《合同法》上的债合同,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始终是学理上争论的问题。此次民法典编纂已将《合同法》独立成编,那么法律行为与合同编、物权合同是何关系,就是一个重大问题。

首先,合同是法律行为的一种,这是学界的共识。但在我国法上法律行为与合同的关系却存在问题:(1)《合同法》第2条没有把合同定义为一种法律行为,未来民法典仍将合同定义为“协议”而不是法律行为;(2)既然合同是协议,那么法律行为的规则在多大程度和范围内适用于合同?

从民法典编纂的技术看,法律行为应是合同的“上位概念”,应将合同、遗嘱和其他的具体法律行为的“公因式”规定出来,合同部分仅规定自己特有的、法律行为不能包容的规则,例如各种具体合同类型、合同的解除、双务合同的特殊规则等。合同法中的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的一种,仅是债合意。

其次,意思表示的规则是否适用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物权编?既然我国民法典在总则部分规定了法律行为和意思表示,那么作为分则的物权编当然应该适用。尽管学理上对我国法上是否存在物权行为具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物权法上是规定了物权合同的,如《物权法》第158、188、199条都规定合同生效直接产生物权。因此,法律行为与意思表示在物权法上有适用的余地。这些合同直接产生物权变动的结果,因此不属于债合同而属于物权合同。

三、意思能力、行为能力与意思表示及法律行为效力的关系

行为能力应作为控制意思表示效力的因素,还是作为控制法律行为效力的因素?从逻辑上说,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人,根本无法作出有效的意思表示,其意思表示从开始就是无效的,因此法律行为当然就无效。从这一意义上说,行为能力应从控制“意思表示”的有效无效开始。正因如此,尽管日本民法典对此没有明确规定,但日本学理和判例是区分意思能力与行为能力的。日本学者指出,意思能力是指理解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的能力,而行为能力是指单独进行确实有效的法律行为的能力。

我国有学者反对意思能力的存在,认为意思能力是行为能力的基础,有行为能力自然有意思能力;也有学者主张意思能力独立于行为能力而存在,认为法律行为之效力系于行为人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之拥有,又以独立的理性判断为前提,判断能力之欠缺将影响法律行为的效力。判断能力的欠缺如果是持续性的,将导致行为能力欠缺;判断能力的欠缺如果是暂时的,将不至于导致行为人失去行为能力,仅是影响所涉及的法律行为的效力。我国立法并没有明确区分这两个概念,但我国学理和司法实际上承认了“意思能力”的适用余地。

《民法总则》规定了行为能力而没有规定意思能力,并且将行为能力作为控制法律行为效力的要件,而没有将其作为影响意思表示效力的要件。也就是说,在我国民法上,意思能力有瑕疵的,法律行为可以成立但不能生效。这样规定的好处是:对于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为的按照其年龄和认识能力不能为的法律行为,为其代理人的事后追认留下了充分余地。但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没有为侵权责任法的“责任能力”留出逻辑空间,侵权责任法上也没有对“识别能力”作出规定。因此在我国法上,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其实是不协调的;(2)从《民法总则》第144条看,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没有为善意第三人保护留出空间。但如果承认意思能力,情况就有不同,相对人可通过证明其具有意思能力而主张行为有效;(3)承认意思能力,不仅可为侵权法上的“责任能力”留下接口,还可为“缔约过失责任”留下适用空间。

《民法总则》第143条规定的法律行为有效的第一个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不仅多余,而且与其他规范冲突:根据《民法总则》第19条至第22条的规定,限制行为能力人与无行为能力人都可以通过其代理人实施法律行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人可以实施有效的法律行为,因此这一要件必须限缩解释为“不具有相应行为能力人独立实施的”。

四、“公序良俗”与“社会公共利益”之关系如何?

《民法总则》第143条将“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作为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同时我国法上还规定了“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概念。“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不能包含“公共利益”这一含义。“社会公共利益”实际上包含了“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应用“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替代“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在我国无法被替代。可以用“公共利益、公序良俗”作为限制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的工具,这样《民法总则》第143条应该理解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

THE END
1.宪法知识知多少九张图带你了解中央法治结婚宪法知识知多少 九张图带你了解 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 从出生,到老去,从入学、工作、结婚到退休,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宪法都默默地保护和陪伴我们。 可以说,你我的一生都与宪法息息相关。 你对宪法了解多少?让我们一起来认真学习宪法。 (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法治头条工作室)特别https://m.163.com/dy/article/JII8G2210530QRMB.html
2.黄宇骁:行政法学总论阿基米德支点的选择他所选择的这一阿基米德支点上承行政法律(法规命令仅仅是法律的附属概念),下接行政强制执行,构成了整个总论的基本框架(参见图1)。 图1 单一行政行为方案的总论编排示例 上述单一行政行为方案至少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行政法学教科书中从未被采用过。而在深受德国法律体系影响的日本,这一总论编排方式止于行政法学者田中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1529.htm
3.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民法典是我国法律体系中条文最多、体量最大、编章结构最复杂的一部法律。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https://www.shuashuati.com/ti/1a900df311e14a17895bde9f1d8b53cb.html
4.网络机制范文12篇(全文)二是一系列与网络银行发展相关的技术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明确认可,这给我国网络银行的经营者增加了额外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此外,互联网的国际性或跨国界性,需要我国制定出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法律体系,但目前来看,我国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距此还有相当大的距离。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k0w9a0x.html
5.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ppt课件ppt大学课件预览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3、评价对象偏重于基本建设项目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第五节 环境影响评价的 标准体系 一、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 二、环境标准体系 三、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http://read.cucdc.com/cw/63025/145516.html
6.勐腊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勐腊县“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十四五”期间,将继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拟实施重点水源工程、水土保持、饮水安全、重点河湖生态治理与修复等水利工程,估算投资30多亿元,工程实施后将进一步完善县域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完善江河安澜的防洪体系、空间均衡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城乡一体的供水灌溉体系、调控精准的https://www.ynml.gov.cn/114862.news.detail.phtml?news_id=1462070
7.长城电工:天水长城果汁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高端果蔬汁加工灌装4.3 场址地理位置图 项目建设场址地理位置见附图 2016-KY011-01。 甘肃省轻工研究院 37 咨询证书编号:工咨甲 13320070032 天水长城果汁集团有限公司 10 万吨高端果蔬汁加工、灌装生产线建设示范项目 第五章 建设方案 5.1 项目全产业链技术路线 苹果全产业链技术路线如下: 核心示范基地 新品种培育 树状苹果 种植基地https://stock.stockstar.com/notice/JC2016081500003108_48.shtml
8.保安考核制度三、我国大陆社区矫正制度与台湾地区保安处分制度之比较分析 (一) 社区矫正制度与保安处分制度的区别 1.二者在刑事法律体系中的定位不同 大陆的社区矫正属于刑罚执行的方式, 只能包括在刑罚体系中;而台湾地区的保安处分制度, 其包括但不限于刑罚执行, 被视为不同于刑罚的, 与刑罚双轨并行的一种刑事法律效果。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l78fh9c.html
9.我国药品审评中药品监管科学研究工作进展与思考检测资讯药品监管的顶层设计涵盖监管体系、法律法规、路径、程序等内容。微观层面上,药品监管科学主要是基于科学证据,以测量和评价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为目标,开发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5]。 2、我国药品审评中药品监管科学发展历程和工作进展 2.1 发展历程http://www.anytesting.com/news/1946285.html
10.2024年思维导图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第13章信息网络体系 包括信息资源、各种信息系统和公用通信网络平台等 信息产业基础 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包括现代工农业、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 模型不能表示非树状结构的限制,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双亲结点,将有向树变成了有向图https://blog.csdn.net/weixin_60284554/article/details/1425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