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的法律性质与规范调适

目前,我国立法者尚未释明索赔权的法律性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体系定位不明,无法与其他既有法律制度实现充分的协同、联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体系的紊乱。为了实现体系优化、促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健康生长,学界开始探索行政机关索赔权的法律性质。不同学者借助不同的理论框架和论证逻辑提出了三类主要学说,即民事权利说、行政权力说和公私权混合说。一般而言,对特定权利(力)法律性质的界定应当以法解释学为主导方法,探寻一种能够与既有法律体系融贯、共生的法权设计逻辑,同时兼顾功能面向的制度成本和法律实效。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梳理既有学说的论证逻辑及其彼此之间的“攻防对立”,综合运用规范性的法解释学方法和功能性的比较分析方法证成索赔权行政权力说,并以此为基础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进行规范调适。

鉴于行政权力说和民事权利说均有理论缺陷,有学者基于折衷考虑提出了混合说。根据所采取的标准不同,“混合说”可以细分为“区分混合说”和“一体混合说”。

首先,既有学说局限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内部视角,未能立足于多元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的体系化视角思考索赔权的法律性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功能目标是维护和救济生态环境公共利益,会与传统行政执法机制、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等制度发生交织重叠,索赔权性质的确定尤其需要采用融合内部和外部的整体主义视角。

鉴于既有学说之不足,本文以多元生态环境损害救济制度体系作为讨论场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实背景,适度借鉴英美法系的公共信托理论模型,综合运用体系性和层次化的法解释学方法系统解读《宪法》与部门法之间的“规范联接”,并兼顾功能主义分析,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法律性质学说,厘清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法院和公众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我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规范调适提供对策。

尽管公共信托理论具有灵活性的解释优势,但从法律移植的角度来看,法律具有相对的保守性和地方性,因此,公共信托理论的移植不能仅考虑其功能优势,还需仔细检视其能否与本国的法律秩序兼容。中国在引入公共信托理论前,在逻辑上应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公共信托理论是否具有在中国生长的制度环境二是既有的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理论缘何不具有解释力在事实上,至少有三方面困难制约了公共信托理论在中国制度环境中实现良好生长。

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是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程序性权能的法律表达,其法律性质是公权(行政权)。索赔权的法律性质与实施机制不应混淆。公权性质的索赔权也可以经由私法性程序机制实现目的。因此,我国立法者在传统行政执法机制(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处罚)之外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二分为磋商和诉讼),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只不过由于索赔权的法律性质长期被遮蔽在私法的迷雾之中,所以,实践中磋商和诉讼的具体规则呈现出浓厚的私法特征,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索赔权的公权本质。笔者认为,未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的改革思路应当是回归公法,并进一步强化行政权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方面的效力。

生态环境损害索赔权作为一种行政权,是赔偿权利人的职责,因此,决定是否启动磋商的权力不能被自由处分甚至放弃。由于生态环境损害的复杂性与损害调查、评估,乃至修复方案编制的高成本间存在极大张力,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权应当具备自由裁量特征。

另一方面,赔偿权利人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判决的后续执行中应当承担主导角色,其有权根据最终获得的赔偿金变更最初的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并负责修复方案的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如此规定,不仅有助于充分发挥行政机关的专业优势,也可以有效避免法院深陷于琐碎的修复事务。

最后,从制度完善的角度来看,既然索赔权是行政权,那么磋商和诉讼程序的规范构造也应当进行公法化调适。具言之,在磋商环节,需要完善损害调查和鉴定评估程序的公众参与规范,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权的自由裁量特征,并修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履约机制。在诉讼环节,需要赋予损害调查和鉴定评估结论以作为“可反驳推定的事实”的优势证据效力,确立行政主体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判决执行中的主导角色,明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适用关系,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行政公益诉讼。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https://www.gov.cn/zwgk/2011-10/27/content_1979526.htm
2.05年10月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总结(一)六、法律体系:在一个国家里,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所组成的法律部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即部门法体系。 七、部门法:(法律部门)一个国家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划分的本国同类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可称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http://www.dadeedu.com/html/dade_855.html
3.从法律体系迈向法治体系——著名法学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与此同时,我国法律体系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法律体系的照搬照抄,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学说与中国立法实践相结合,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民主立法和科学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9271.htm
4.2020年中考各科考点一遍过讲义01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4)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②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https://www.ddwk123.cn/archives/235477
5.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依据监督主体的不同,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由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系统构成。(1)国家监督。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监察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2)社会监督。社会监督,即非国家的监督,是指由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https://m.66law.cn/lawyers/s240283731603f_i780871.aspx
6.常纪文:全面系统完善我国生态文明党内法规体系行业动态在领导法规方面,建议建立党内法规制定和实施的评估机制,促进生态文明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优化和完善,同时促进国家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的与时俱进。建立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联动备案审查机制;对于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仅有原则性规定,党内法规有细化规定,在条件成熟时可将细化的党内法规规定转化为国家立法规http://www.gdpas.cn/dynamic-information-detail.aspx?id=2652
7.评估知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经费保障、政策指导以及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来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是指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人财物条件保障,加强过程监管,开展自我评估,收集信息,调节改进提高https://home.xasyu.cn/web/pjb/?path=newsshow&newsid=30
8.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什么政策解读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和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中国特https://www.110ask.com/zhengce/16620806439523617881.html
9.第03练坚持依宪治国(3)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4.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https://zujuan.xkw.com/thematiclist/7pt2820ct8035n207320.html
10.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https://www.xlgy.com/100/133/content_55697.html
11.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知识问答87问规章制度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分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经费保障、政策指导以及建立定期的评估制度来实现;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由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质量标准,提供人财物条件保障,加强过程监管,开展自我评估,收集信息,调节改进提高等https://www.lywhxy.com/jxpgb/content/details117_82645.html
12.新时代国际法律风险应对与全球治理推进[18]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涉外领域的重点法律问题或某些方面的规则体系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强调“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加强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19]同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http://journal.pkulaw.cn/NewIssue/Detail/16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