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公共经济学英文名称:PublicEconomics
课程类别: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课程编码:010414
课程学分:2课程学时:36
开课单位:卫生经济管理学院开课教研室:医保教研室
实验室:卫管院的实验室课程负责人:孙瑞玲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理论部分可分为基础理论、支出理论、收入理论和宏观理论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理论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范和实证分析的一般工具以及评价标准,为后三部分提供了分析方法和框架。支出理论主要分析公共部门该在多大程度上应成为社会产品的购买者、生产者和分配者,政府是如何做出决策的。该部分涉及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效应理论、政府管制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收入理论从税收、价格和使用费以及公债三种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来阐述政府该如何征税,制定价格和发行债务,主要涉及税收效率理论、税收归宿理论、公共定价理论以及公债理论。宏观理论主要讨论多个政府或多级政府的情况下应如何处理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以及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行为对总需求、消费、投资以及物价水平和就业状况会产生的影响。该部分主要涉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以及财政宏观经济理论。
二、课程目标
2、课程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教程的教学使行政管理与财政学本科生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熟练地应用于公共部门公共管理问题的分析。用适当的模型分析特定的问题,进行政策分析。本课程关键是培养本科生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知识,独立运用公共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政府治理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框架,使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和经济决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有较正确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把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和难点。运行的基本规律,学会用经济理论来分析市场现象,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让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上学生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大组讨论、学生执教、师生一问一答、教师讲述等教学组织形式。
三、课程思政
围绕卫生事业的专业发展,结合课程目标,设计公共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比如讲公共产品的提供时,举例这次医疗卫生的提供,既疫苗的提供,展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讲财政预算时加入我国新预算法的颁布,推动了我国财经制度的发展。讲公共支出时举例我国目前主要的以教育保障的社会民生性支出为主。树立学生专业信念,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强化学生责任担当,将“根植学生家国情怀、涵养学生大学情怀,培养学生专业情怀”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同时,要有机融入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教育的内容。
表1课程思政案例设计表
课程思政总目标
序号
知识点
课程思政分目标
课程思政案例
所在章节
1
讲市场失灵时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以及讲究道德的观念。注重社会公平
列举在道德风险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强调政府公共财政调控的中要性
2章2节
2
公共产品
树立学生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重要性的认识,宣传当前的PPP等多种提供模式
列举北京地铁4号线的PPP模式以及北京奥运会的公司合作模式
3章3节
3
公共支出
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财政支出重点是民生
举例江苏省,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成本效益分析的案例
5章2
4
税收原理
让学生理解党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意图
举例营改增的必要性,税制改革的历程,个人所得税的几次改革起征点的提升,证明国家近几年以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与就业为主
7章2,5节
5
分配制度
让学生了解效率为先兼顾公平的重要性
举例基尼系数的变化,菲律宾的主要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8章3节
…
四、学情分析
公共经济学教学内容主要选择9部分,计36学时。
学生在学习力西方经济学,与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学习公共经济学就相对容易。这门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以及卫生经济学又奠定的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绪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内涵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一)基本含义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一)财政学是起点
(二)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一)与微观经济学
(二)与宏观经济学
(三)与福利经济学
(四)与政治学
四、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第二节公共财政概论概要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二)公共财政的特点
二、学习借鉴西方公共经济学
(一)如何借鉴
(二)如何辨证对待
三、案例分析
(一)化肥的最优分配:政府公共分配与市场分配
(二)城市生活问题的解决:市长与市场的关系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分析,比较政府行政方法与市场方法解决公共事务的能力。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政府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了解从政府经济学到公共经济学与经济学和行政学之间的关系、公共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政府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从政府经济学到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教学难点:公共经济学与公共财政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时分配】3课时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源配置方式
一、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
(一)效率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稳定原则
二、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传统社会的习惯
(二)命令机制
(三)市场机制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习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二)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第二节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一)竞争失效
(二)公共产品问题
(三)外部性问题
(四)市场的不完全
(五)偏好不合理——优值品问题
(六)信息的不完全
(七)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失衡
(八)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
二、混和经济
(一)混和经济的概念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
三、政府失灵
(一)信息有限
(二)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
(三)决策时限的限制
(四)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五)成本过大
第三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历史必然性
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可能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一)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
(二)正确发挥政府调控作用
【教学目标】
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密切结合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能够从社会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混和经济下政府职能的主要表现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
重点: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与方式,帕累托最优状态,市场失灵
难点:福利边界与帕累托最优的图解,经济效率实现的条件
第三章公共产品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产品的定义
一、纯粹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一)非竞争性
(二)非排他性
二、混和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一)边际生产成本和边际拥挤成本都为0的产品
(二)边际生产成本为0,边际拥挤成本不为0的产品
(三)利益外溢特征的产品
三、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一)两维四象的划分
四、“搭便车”现象
第二节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
(一)回顾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MSR=∑MRi=MSC
二、林达尔均衡
(一)bowen机制的解释
(二)Lindahl模型
第三节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一、外部效应的分类
(一)生产的外部收益
(二)消费的外部收益
(三)生产的外部成本
(四)消费的外部成本
(五)公共资源问题
二、外部效应的经济影响——效率损失
三、私人部门的纠正机制及其缺陷
(一)一体化
(二)科斯定理
(三)社会制裁
四、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一)罚款或征税
(二)补贴
(三)公共管制
(四)法律制裁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公共产品的含义,能够了解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的基本条件、混和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主要类型、政府如何克服外部负效应。
重点:公共产品的特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科斯定理
难点: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条件,林达尔均衡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选择的定义
一、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一)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
(二)布坎南与图洛克的学说
二、经济人假设与政治交易
(一)政治人和经济人
(二)PCT中的交易
三、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一)政策选择市场
(二)政策供给市场
(三)政策执行市场
四、偏好显示和投票机制
(一)投票和社会偏好
(二)多数决策和投票悖论:梅氏决策函数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四)中位选民定理
第二节公共选择中的不同角色
一、公共选择中的中位选民
(一)Downs模型
(二)实际政治生活中的行为
二、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
(一)利益集团的定义
(二)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案例
(三)利益集团及其成员的相互关系
(四)寻租
三、公共选择中的官僚
(一)行政官僚的特点
(二)两种官僚模型
(三)对官僚行为的限制
四、公共选择中的政治家
(一)政治经济周期的表现
(二)政治经济周期实现的必要前提
第三节中国的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一、正确评价西方三权分立民主制度
二、中国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过程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起点:经济人假设,能够了解个人偏好如何转为社会偏好、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中位选民的理论、寻租理论。正确评价西方三权分立民主制度和中国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发展过程。
重点:公共选择的内涵,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意义、中位选民的理论、寻租理论
难点:集体决策函数,Niskannen官僚模型
第五章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支出的理论
一、公共支出的内涵
(一)公共支出的定义和分类
(二)公共支出的增长和瓦格纳法则
二、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
(三)稳定原则
三、公共支出的结构
(一)公共消耗性支出
(二)公共转移性支出
第二节公共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一、公共部门成本-收益分析的特点
(一)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
(二)非市场价格直接估计
二、成本和收益的类型
(一)真实的和货币的
(二)直接的和间接的
(三)有形的和无形的
(四)中间的和最终的
三、对成本和收益的衡量
(一)社会收益价值
(二)影子价格
四、运用成本-收益方法的决策指标
(一)净现值
(二)收益成本比率
(三)内在报酬律
五、成本效果分析
第三节中国的公共支出
一、财政消耗性支出
(一)总量增长分析
(二)内部结构分析
二、财政转移性支出
(一)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
(二)中国的财政补贴
第六章略公共支出的分类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公共支出认识和把握政府政策的趋向,从总量分析、结构分析和效益分析等方面去分析公共支出。了解传统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共投资的特点、财主补贴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支出的主要特征。
重点:公共支出的原则、公共投资的特点、财主补贴
难点: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第七章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内容】第一节公共收入的理论
【教学内容】
一、公共收入的内涵
(一)公共收入的定义
(二)公共收入的分类
二、公共收入的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支付能力原则
三、税收的特点与基本要素
(一)特点:强制,无偿,固定
(二)基本要素:课税主体,客体,税率
(三)税收的分类
四、公共收入的其他形式
五、中美税制简介
第二节税收的转嫁和归宿
一、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内涵
(一)税收转嫁的定义
(二)税收归宿的定义
(三)税收转嫁到类型
二、税收转嫁和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一)无关性定理
(二)供求弹性决定税收转嫁和归宿的推演
(三)结论
三、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
(二)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第三节最优税收选择
一、税制结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税种的配置问题
(二)税源的选择
(三)税率的安排:拉弗曲线
二、税收原则理论
(一)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二)税收公平原则
(三)税收效率原则
(四)税收中性
重点:税收归宿与转嫁、均衡分析、拉弗曲线
难点:局部均衡分析绘图、税收中性
第五章国家预算
【教学内容】第一节预算的理论
一、国家预算的内涵
(一)国家预算的定义
(二)国家预算的功能
(三)国家预算的原则
(四)PPBS方式和预算编制
二、预算的理论流派
(一)均衡预算论
(二)功能预算论
(三)高度就业预算论
(四)预算理论的沿革
第二节西方国家的预算实践
一、行政当局的预算编制
二、立法机构对预算的审议
三、预算的执行
四、预算的监督
第三节中国的预算改革
一、中国国家预算的构成
二、复式预算的建立
三、中国的预算监督
四、预算外资金管理
五、预算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
(二)政府采购
(三)国库集中支付
(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和把握国家预算的含义,掌握其内容、形式、编制方式及其过程。了解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和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各自优缺点,了解美国国家预算的实践和中国预算改革的实践。
重点:国家预算的功能,PPBS,预算外资金的改革方向
难点:均衡预算理论、功能预算理论和高度就业预算理论的比较分析
总之公共经济学课程内容:
导论。主要阐述公共经济学的发展、学习公共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及其研究方法,勾画公共经济学的基本轮廓。公共经济学应该涵盖的范围不限于政府经济活动,但是,这里将主要限定在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经济活动领域。
第一章市场、政府与公共经济。主要阐述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相互关系,公共经济与公共部门存在的合理性,公共经济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存在的形式。
表2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自主性学习学时
章节
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名称
学时数
授课方式
第一章:
导论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第二章:
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录像与讨论)
混合式教学,实践教学
四、混合经济体制(提前网络平台录像与讨论)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上)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6
第五章
:国家预算
7
中国预算制度的改革
8
第六章:
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上2节)
指导性自学
9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10
第七章:
11
第七章
税收制度与税收原则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上一节)
第八章
公债
12
第九章
公共预算
合计
36
六、评价考核
表3课程考核评价表
考核方式
占总成绩的比例%
形成性评价
成绩评定办法: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期末成绩分别占40%、60%,
其中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等构成。
终结性评价
考核方式:开卷与闭卷卷
总分
10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公共财政概论》编写组编/公共财政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8。ISBN:9787040522105
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版,/2019-05-01
2.参考资源
(1)教学平台
(2)参考书目
1、高培勇等:《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015;
2.戴文标:公共经济学,浙江大学出版社,9787308104937,2016年第2版
3.《公共经济学》(第4版)杨志勇、张馨,书号:9787302514015;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5.郭小聪,《政治经济学》第三版,2015年出版,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