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精选17篇)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师生一边回忆补充,一边归纳完善如下知识结构表

表外

标题、日期、单位

表内

表头、栏目、数据

条形

统计图

1、种类:单式、复式

2、制作步骤:a、b、c、d

3、特点:能直观、清楚地看出各个项目的具体数量,便于各个项目之间的比较。

折线

1、分类:单式、复式

3、特点:不但表示数量的多个,而且可以直观地表示变化情况

扇形

1、制作步骤:a、b、c、d

2、特点:可以直观地表示出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

(1)谈话:对照上面的知识结构表,请同桌讨论一下,三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师:我们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3)师:怎么样整理六(1)班家庭成员人数的调查结果?

(4)师: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月平均气温变化有什么好处?

(5)师:假如小芳买课外书用了20元钱,那么小芳的零花钱共有多少元?

(6)师:你能举例说明这几种统计图的特点吗?

5、结合实例,说说自己对平均数的理解,平均数有什么特点,并收集生活中应用平均数的例子。

师:什么叫中位数、众数?

三、反馈与检测:

1、出示统计图,问:这是个什么统计图民要呈现的是什么内容?你图中你看懂了什么?

2、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4个问题,再全班反馈、交流。

(1)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体重有什么变化?

(2)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女生在哪个年龄段平均体重增加最快?

(3)平城市均体重的增加与年龄增长成正比例吗?试举例说明理由。

(4)从上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3、出示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图,

(1)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通过看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得出哪些结论?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4、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上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室外空气气温,并求出平均值。

主要是对平均数进行练习,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再解答,然后全班反馈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5、出示李明家五月份支出及储蓄情况统计图;

(1)先让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2)师:你是怎么样算出李明家的支出及储蓄决共的钱数。

(3)独立填写表格,全班交流订正。

6、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小青记录了一壶水的加热过程水温变化的情况,数据如下: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水温

20

22

25

30

40

50

63

75

85

96

100

(1)让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4个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2)根据图表,独立回答下面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7、某小组8名同学的体重如下表。

代号

体重

48

52

53

读懂表格,分别求出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理解概念。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目标。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注意学生小组合作,是否能用建构的方式建立“统计与概率”和运用比、分数、百分数和小数的联系,建构有意义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更深入、更灵活的学习。

【教学内容】

统计表。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重点难点】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准备】

【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在进行统计时,又经常要用统计表、统计图,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并进行调查统计。

【整理归纳】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教师: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课堂作业】

教材第96页例3。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发展学生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具体的实例中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扇形统计图。

难点: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案例呈现扇形统计图运用的情境,导入课题。

(二)探究体验,构建新知

1.学生动手实践:分析一个扇形统计图,说明从中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2.引导抽象概括:设置小组讨论,探讨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

3.知识拓展延伸:通过进一步讨论不同扇形统计图的信息表现方式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1.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启发点拨重难点。

2.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呢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呢

四、布置作业

运用扇形统计图分析生活中的事件。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每一册课本都有统计或概率方面的内容,所以这也是六年级最后期末考试的必考内容。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虽然没有必要把每册的课本再重新拿出来复习一遍,但是对于统计的几个类型,通过练习题再巩固一下即可。统计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学生总体掌握的不错。主要是三种统计图的的区别与联系,有时会考个判断题或选择题。其次就是一般会考一个大题,主要的统计图的绘制,还有根据题目信息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复习的时候,重点是强调一些区别和联系,以及一些常出错的地方,以及经常忘记的小细节,比如条形统计图主要是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主要是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趋势,也可以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扇形统计图主要是看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就是部分占整体的百分比,不能看出数量的具体多少,只能通过计算得出。

而一些小细节也要特别注意,比如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每个直条的宽度要注意一样,还有在每个直条上面要标上具体的数量。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时候,折点处也要标上数字,还有不要和原点相连。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时候,要标上具体表示上面和对应的百分数。

总之,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再及时的进行讲解和纠正。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教材选择了两个事例,一是某旅游景点20__年“十一”长假期间的游客情况,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二是某城市1999年——20__年的人口数量统计结果,要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城市的人口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预测5年后该城市的人口数量。

本节课,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什么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不错,教学效果也不错。在完成书上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把三种统计图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到三种统计图的特征,从而会有选择地应用。

设计说明

1、重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重视对统计表的观察和分析。

在复习统计知识时,引导学生观察复式统计表,发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正确地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形式的统计表的使用条件,从而联系实际恰当地选择统计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复式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复式统计表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

1、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和使用条件。

师:谁能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表相比有哪些优点?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1)在反映两个(或多个)统计内容的数据时可以使用复式统计表。

(2)复式统计表可以更加清晰、明了地反映数据的情况以及两个(或多个)数据变化的差异,为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和帮助。

2、复习复式统计表的制作。

(1)引导学生回顾复式统计表的结构。

课件展示一个复式统计表,学生观察后汇报:复式统计表一般包括:标题、日期、表格(表头、横栏、纵栏、数据)。

(2)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回顾绘制复式统计表的方法:

①确定统计表的名称,填写制表日期。

②确定统计表的行数和列数。

③制作表头,填写表头中各栏类别。

④填写数据并核对。

3、出示教材110页3题。

(1)学生独立解决前两个问题,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充分体会复式统计表的使用条件和优点,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如下。你能根据下面的成绩完成统计表吗?你有什么发现?(单位:个)

男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9293836322839283337

40423732352931343338

女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

32302740332835363541

33293836283429233122

三年级一班同学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统计表

人数成绩/个

性别:男、女

40以上

36~40

30~35

30以下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小学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统计的观念,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分析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P45~46例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

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

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

一、复习引入

1.出示:

(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①太阳()从东边落下。②明天()考试。

③冬天()会下雪。④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

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

(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

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

(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

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

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

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

“统计”与“概率”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对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在整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特别注意一下两点:

(1)引导学生自主回顾、整理学过的统计与概率知识,我再给予点拨、整理。

教学时,我让先回顾:关于统计与可能性,小学阶段学过那些知识?学生的回忆散乱、无序、不完整,我在学生交流时给予整理。按照统计的过程,从数据的分类、计数到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再到可能性,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重点复习统计图和统计量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2)引导学生亲身参与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然后进行组间交流,互相补充调查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额全班通用的调查表。全体学生填完调查表后,就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数据,每份调查表就是一个数据样本。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如调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特长等。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培养梳理知识结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整理、分类、制图、观察、比较、分析信息,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依据数据和事实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合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复习统计与概率的知识。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你能在草稿本上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继续引导: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和补充,然后想一想,可以怎样对这些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讨论交流后,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下图。

教师:谁能简要地说一说,平均数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预设:平均数是通过计算得出的。

教师: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

预设: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变化趋势。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互补交流──分类整理”的过程,让学生从整体上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并借助树形图形成知识结构。

(二)整理数据,自主探究

1.收集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已经填好的调查表(如下)。先按项目剪开,然后9个小组的组长将你们要整理的项目条收集起来,先整理分类,再用统计表进行统计。想一想,从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开始按课前分好的小组收集项目条,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数据整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各小组都有各自的分工,便于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并利用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说明:教学设计中接下来将选用教材提供的数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实际调查所得的数据展开教学。

2.求统计量和分析。

教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小组的统计表已经整理好了,请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1:我们第一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制成的统计表是这样的。

教师:观察这张统计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身高是1.52米的同学人数最多,身高是1.40米的人数最少。

学生2:我们第二小组整理的是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从表中可以知道,体重是39千克的人数最多,体重是30千克的人数最少。

其余各小组分别展示统计表后,教师适时提出问题:选择一张统计表,你能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

学生先独立练习,再小组讨论,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学生3:第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50425。我们认为用平均数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情况。

学生4:第二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9.6。我们认为平均数可以代表全班同学的体重情况。

教师: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效率非常高。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你能很快解答吗

如果把全班同学编号,随意抽取一名学生,该生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可能性大还是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

预设:在39千克及以上的可能性大。因为体重在39千克及以上的人数比体重在36千克及以下的人数更多。

教师: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小组同学解答吗

【设计意图】用统计表表示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分布情况,然后完成三个任务:计算平均数;讨论用什么数据能代表全班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情况;依据数据判断哪个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大。整个过程以小组合作和交流汇报的形式展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作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教师:这是六(1)班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比较合适

预设:用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因为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据和整体之间的关系(课件适时出示下图)。

教师:想一想,用怎样的统计图表示你们组的统计数据比较合适在方格纸或空白圆中画出统计图。

小组讨论确定统计图后,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交流展示:

学生5:我们小组将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做成了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

教师:观察这个统计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预设: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中,男生喜欢足球的人数最多,女生喜欢跳绳的人数最多。

学生6:我们小组整理的是“你对自己在各年级的综合表现是否满意”的情况,选用的是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

教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怎样的信息

预设:六(1)班同学对各年级综合表现满意情况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教师追问: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对自己各方面表现的评价也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从教师提供的素材引入,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统计图表示各组统计的数据,充分体现了这部分知识的应用价值。后续的分析紧紧围绕各种统计图的特点,体现尊重事实、用数据分析实际情况的思想。

(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题。

根据所要描述的情况,填写合适的统计图。

(1)描述六(2)班同学身高分组的分布情况,用___________。

(2)描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变化情况,用___________。

(3)描述身高组别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比情况,用___________。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下面是某汽车公司去年汽车生产量和销售量情况。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生产和销量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总结,小议收获

教师:这节课复习了什么内容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统计图

五、课外作业,实践应用

想一想:除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请自主选择一个调查项目开展实践。

今天县教研室来我校进行教学视导,我上了一节初三《统计与概率》试卷讲评课,虽然这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一堂课下来,本人觉得我的课堂教学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通过教研室刘老师的点评,本在今后的试卷讲评课中将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课堂上让学生们解决重点出错的问题上。

2、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对知识、方法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提升,站到数学思想的高度认识所学内容。

3、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解题中的有效方法,寻找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通过试卷讲评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考试习惯。

听了陈传荣老师的“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统计与概率意识”的精彩讲座和经过几天的网络研究学习,让我对新课程中“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的内容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

一、如何理解统计观念:

二、统计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统计”的解释有两条:(1)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2)总结地计算。不难看出,第一种解释把“统计”描述成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活动,有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对数据进行计算,以及最后通过数据进行分析等等。这种解释为我们进行简单统计的教学提供了依据,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把统计知识的教学拆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而要注重统计的过程性知识,即谈到统计必然会涉及到一个统计的全过程: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收集和整理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统计量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统计,为什么要统计等知识。因此,可以这样说,统计是一个过程。

第二种解释让我们看到“统计”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在信息社会中,数据无疑是重要的信息之一,如何面对数据,从数据中获取信息,这就需要用到统计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学《我们的姓》时,我要学生统计一下全班有几种姓,各有几人时,学生在班级内进行了一次小统计,先写出人名,然后进行统计。

《数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统计”的描述是这样的“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人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这句话也突出了统计的过程中它的价值。

三、统计观念的体现:

1、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2、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还以“经过哪种车”为例,学生不仅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收集,还要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清晰,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四、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总目标指出: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

1、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第一学段的学生很难理解统计的全过程,为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统计活动,比如:“我们班要举行特长培训,应设几个组,每个组有几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孩子们就会想做一个调查,就产生了统计的必要,然后再思考具体的统计方法,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接触越来越多需要统计才能解决的问题,不会出现只重教知识而忽略体验的情况了。

2、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时,教师应通过问题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判断统计图表能否表达原始问题。如通过统计图能否判断出有几个特长班,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多,参加哪个特长班的人少。

第二、判断统计图表是否还能显示出其他的信息。主要引导学生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①描述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有多少人?”②比较性问题,如“参加美术班的人数比参加书法班的人数少几人?”

第三、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推断,引导学生交流读图表的心得。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计学习应使学生体会统计的基本思想,认识统计的作用,既能有意识地正确地运用统计来解决一些问题,又能理智地分析他人的统计数据,以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对本册有关统计知识的系统复习。重点复习的`内容有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以及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和结合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回顾,建立联系。

通过谈话,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上课伊始,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关键点的有效回顾,帮助学生与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教育的本真,即教育的任务在于激励、唤醒。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

二、课前准备。

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共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这几种统计图分别具有什么特点?

(1)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

生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很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生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用整个圆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二)复习用扇形统计图知识解决问题。

1、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114页6题。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正逐步提高,在20xx年监测的330个城市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监测城市的空气质量情况如下图所示。

(1)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2)了解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讨论一下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2、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

①思考:题中的有效信息有哪些?无用信息有哪些?

②汇报。

生1:题中“有27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是无用信息。

生2:对于问题(1)而言,题中“330个城市”和“16.1%”是有效信息。

③根据统计图算出空气质量达到三级标准的城市有多少个。

330×16.1%≈53(个)

(2)解决问题

①组内交流:说一说你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

②全班交流:如何提高空气质量?

生1:要改善取暖工程。

生2:加强环保意识。

生3:严禁开私家车,统一乘坐公交车,这样避免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生4:减少工厂废气排放。

(三)巩固练习。

1、小红收集的各种邮票统计如上图。

(1)小红收集的风景邮票、人物邮票和建筑邮票数量的比是()。

(2)小红收集的()邮票数量最多。

(3)小红共收集了200张邮票,其中风景邮票有()张。

2、完成教材117页1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应用范围。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统计图的种类: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清楚地表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分类与统计”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1、统计“换了几颗牙”作为主题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统计出来做什么用呢?换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够明确;

2、让学生统计穿的鞋子的尺码,学生了解也没有用处。这只有班级为每人订购一双鞋子时才需要。卖鞋的老板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1、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展统计观念

投影片

一、创设情境

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你准备怎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情况呢?

(1)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全班交流后,选择3个问题开展调查。

(2)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3)实际开展调查,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4)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够得到到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在以下方面引导:第一,调查问题的提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查他们在以下比较感兴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没有采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第二,组织讨论需要收集那些数据以及收集数据的方法。第三,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统计活动往往需要小组合作进行,教师应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如何分工、如何实施调查和记录数据、如何整理数据等。第四,组织学生对数据进行比较充分的讨论。第五,引导学生回顾统计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统计活动中我们一般经历“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

二、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报告诉人们哪些信息?

例如,调查我们班级近视情况,这个统计活动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统计观念,也可以引导学生探讨近视的原因,改善不良习惯。

也可以选择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姓氏、喜欢的颜色等开展统计调查。

【设计意图】重点让学生体会本次统计数据给我们带来的信息,从而引导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教师空间(针对班级情况适当补充)

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

【评析】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内容设计结合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这样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困惑】教师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课堂活动难以组织。

结合历年的考题和在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4种:

(一)很容易就完成(难度不大)

此类题目出现在填空题里,如求简单事件概率,求平均数、众数,一般所有考生都能完成

(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定义不熟练,模糊和混淆,如求中位数,没有注意要重排数据;条形统计图中没有注意条形长与宽的单位大小等等,突出体现基本功不扎实。

(三)易掌握难做

这类题目体现在对数据的整理,教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但做起来很费力。主要是在画统计图上,从小学学生就会做了,但要完整、美观地画出来,很多同学还是捉襟见肘,体现基本运算不熟练的实际问题,也是现在学生的一个弱点。

(四)难掌握难做

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结合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考题经历着从最基本的双基考查迈向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层面,统计与概率的灵活应用在试题有所体现,所以绝不能再把统计与概率当简单题对待,做好本领域的复习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复习中应当抓基础、重巩固、寻技巧,争取让学生克服这些经常性可能存在的问题。

THE END
1.法学有哪些专业大类?法学共有6个专业大类,分别是:法学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民族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公安学类。 一、各专业大类分别有哪些专业: 1.法学类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社区矫正、纪检监察、国际法、司法鉴定学、国家安全学、海外利益安全。 https://www.gaokao.cn/gk-mb/2/1-5-0
2.1999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试卷一76.根据行政法学对行政机关的分类理论,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表述? A.乡政府是一般权限行政机关 B.地区行署是省政府的派出机关 C.审计局是专业性行政机关 D.国家税务总局是国务院的工作部门 77.律师协会是律师的自律性组织,这种自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http://www.law-lib.com/sk/sikao_view.asp?id=26318
3.公共基础知识之法理学知识:法律行为的分类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法律行为的分类的相关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例题】 1. (单选题)下列哪种法律行为属于非表示行为( ) A. 甲与乙签订委托销售原材料的买卖合同 B. 丙在上班途中拾得路人丢失的钱包 C. 丁订立遗嘱,将的财产捐献给慈善机构 http://m.bj.huatu.com/2022/0401/1111849.html
4.占有可以分为哪几种分类?占有可以分为哪几种分类? 法学硕士,高分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长期从事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的教学工作,擅长对问题进行案例化解释,助力学员顺利通关,梦想成真。 占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分类: 1. 实际占有:指个人或组织对物品的直接控制和支配权,即对物品的实际支配和使用权。https://www.chinaacc.com/zhuceshuiwushi/jhwd/zy20230921154044.shtml
5.「明细分类账」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有哪几种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有哪几种 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有三栏式、多栏式、数量金额式。三栏式账页是设有借方、贷方和余额三个栏目,用以分类核算各项经济业务,提供详细核算资料的账簿,其格式与三栏式总账格式相同。多栏式账页是将属于同一个总账科目的各个明细科目合并在一张账页上进行登记,即在这种格式账页的借方或贷方https://www.dongao.com/wdzt/cjks_mxflz_3533128/
6.2010年研究生网上报名系统常见问题2.问:考试方式分哪几种? 答:包括全国统考(除MBA、MPA、法硕),推荐免试(除MBA、MPA),单独考试(除MBA、MPA、法硕),MBA、MPA联考,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强军计划(除MBA、MPA、法硕),援藏计划(除MBA、MPA、法硕),农村师资计划。 3.问:网上报名时有哪些专项计划? https://yz.chsi.com.cn/kyzx/other/200909/20090930/33970105.html
7.《知识产权法》课程教学大纲2. 商标的分类; 3. 商标与其他相似标记 4. 商标制度的沿革与发展; 5. 我国商标法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三) 思考题 1. 什么是商标?商标有什么功能与作用? 2. 商标是如何分类的? 3. 我国商标法保护哪几种商标? 4. 我国现行商标法有哪些特点? https://law.scu.edu.cn/info/1068/3572.htm
8.美国的调研机构MetaGroup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分为哪几种类型,以下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美国的调研机构Meta Group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分为哪几种类型,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该分类?A.散户管理型B.操作型C.分析型D.协作型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https://www.shuashuati.com/ti/f163967f197e457caed5bd06f6dd5a85.html
9.国家司法考试:法的本体考试题库(每日一练)考试题库46、单项选择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从法律规范的分类看,其属于以下哪种情况() A.命令性规范 B.任意性规范 C.委任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点击查看答案47、单项选择题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下列选项中的哪项属于法的构成要素http://wap.91exam.org/exam/87-3500/3500506.html
10.法学概论6法学概论【6】 1.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两类() A.单一制和复合制 B.联邦和邦联 C.单一制和结合制 D.单一制和组合制 2.仅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可以对被告人定罪量刑。() 3.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5分)https://blog.csdn.net/robin9409/article/details/123175591
11.资料分析题目(通用6篇)6、以价格来决定合同,有哪几类合同? 7、风险。你在做项目时如何划分风险?如何在合同中约定风险? 8、你进国内接项目施工,改造项目涉及选择部门,你知道我们国内的法律要求吗? 9、改造工程要约定合同时,你需要做哪几项工作才能签订合同? 10、结构改造的设计方案,你有参与吗? 11、加固做法,你觉得有哪几种方法?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jd71i57.html
12.各国装逼指南转7.意大利有几种口音? 各个大区都有自己的语言,注意是各自的语言! 8.意大利人数学好吗? 没有差的那么夸张,不过百位数以上加减乘除是绝对需要计算器的 9.意大利人都胖吗? 老太太多很猥琐的存在着,穷人胖的多 10.这里让下歌下电影吗? 意大利是欧洲盗版集散地。 https://www.douban.com/note/171786023/
13.档案管理考题2.机关之间的工作关系有哪几种( ) A.隶属机关的上下级关系 B.隶属的业务部门的上下级关系 C.隶属于同一组织的平行关系 D.非隶属的业务部门的上下级关系 E.非隶属的非同一组织的平行关系 3.发文处理的全过程分为制文和制发两个阶段,其中制文阶段主要包括哪些环节( ) A.草拟 B.审核 C.复核 D.签发 E.编https://www.danganj.com/news/20308.html
14.美学与美育作业及答案小学教育答:荒诞是一种自相矛盾,滑稽可笑的生命境遇。首先荒诞是现代文学所表现的一种基本情绪。这种情绪的基调是畏惧和焦虑,人的生命失去的理由,活动失去了根据,死亡是一种永恒的威胁 3、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获得美的属性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性? 答:一般地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https://www.jianshu.com/p/0cba6de6d9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