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长廊之中国古代法治先贤人物及故事文化建设展厅设计/文化建设

我国法制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发展演进,中华法系成为在世界法制史上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传承和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主标:法治先贤人物

副标: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县命也。

1、管仲——以法治国的第一人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春秋时期担任齐国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被誉为“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理念的人,他将国家治理与法家思想高度的统一起来,认为以法治国,可以有效地统一政令,无论施政、治理,都不过是“举措而已”。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瑾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

(管仲和齐桓公)

2、李悝——中国变法的始祖

李悝,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

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极大。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共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成为以后历代法典的蓝本。

3、商鞅——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战国时期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孝公期间,积极实行变法,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史称“商鞅变法”。

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主张以法治国,同时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十年之后,秦民都适应了新法,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商君书·更法》

译文:法度是为了惠及百姓,礼制是为了方便做事。所以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只要能使国家富强,不必沿袭旧的法度;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4、慎子——由道入法的过渡

慎到,尊称慎子,战国时期人士,是由道入法的过渡人物,认为“治国无其法则乱”,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5、《荀子·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

——《荀子·君道》

译文:有令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自然混乱的国家。有令国家治理的人,没有自然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没有消失,但后羿不能令后世的人都射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朝不能在后世称王天下。所以单单法制不能独立治国,法则不能自然执行。得到治国人才,国家才存在,没有治国人才,国家就会灭亡。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君子,是法制的本源。所以只要有君子,法制即使省略一些,也足以普遍地使用。没有君子,法制即使俱全,实施时也会失去先后次序,不能够应付事情变化,足以造成混乱。不知道法制的意义,只知做修正法制条文的人,虽然知道得多,遇到事情一定会混乱。

6、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

韩非子,战国末期人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于一身。“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三者紧密结合,将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言论及著作。其学说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治阶级治国的思想基础。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译文: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上面的过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的。整治官吏,威慑民众,除去淫乱怠惰,禁止欺诈虚伪,没有比得上刑的。

THE END
1.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古代中国法治思想先驱谁是中国法治思想的先驱? 韩非子是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对于理解当时社会政治格局至关重要。 他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约公元前233年),出生在战国末期,生活在一个由诸多小国争霸的大https://www.iith93p52.cn/dao-jia-si-xiang/227592.html
2.“字”源其说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文明探源“水”代表执法要公正如水;“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会用角抵触理屈之人;“去”则表示去除不公。这一解释揭示了“法”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随着古人智识的开化和理性的提升,“法”字构造虽去掉了“廌”,但仍保留了“平之如水”和“去不直”的含义,成为https://www.henan.gov.cn/2024/12-04/3095122.html
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1篇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夏朝已经建立了国家,形成了法制。中华法制不仅起源早,而且经过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是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所仅有的。因此中国法制的历史沿革非常清晰,无论是某一部法典,还是某一项制度,都有清楚的源流关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
4.李世民简介李世民的诗词作品5.崇尚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https://guoxue.httpcn.com/authors/MEKOKO.shtml
5.精心整理历年河南专升本真题盘点内含公共英语教育理论7.人的身高、体重在出生后第一年及青春发育期的发展速度要比其他时期迅速很多。这体现了人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8.认为必须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提出“实验教育学”的是() A.梅伊曼B.裴斯泰洛齐C.夸美纽斯D.斯宾塞 https://www.exueshi.com/news/3-25366
6.《法理学导论》笔记(法理学导论)书评第二节法律的特征一、法律的国家创制性1.制定:按照一定程序创造新的法律规范,成文法2.认可:赋予社会上某些行为规范以法律效力,为不成文法二、法律的行为规范性1.法律规范是一种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提出模式化要求,进而调整社会关系2.法律规范通过设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调整人的行为。三、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四、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773884/
7.学习强国APP《挑战答题》答案汇总/带选项完整题库(2019年11月12日C、所有人都从车门逃生答案:B144、下列是我国古代的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属于两汉时期的是___。1老子②屈原③华佗④孔子⑤李斯⑥孙武⑦张衡⑧董仲舒(出题单位:中共泰州市委党校 推荐单位:江苏学习平台)A、①⑤⑦B、②⑥⑧C、③⑦⑧D、③④⑤答案:C145、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___年。(出题https://429006.com/article/other/43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