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在美国法院适用的现状研究文章

近年来,中国投资者在国内诉讼、仲裁程序中主张适用外国法的做法正在逐渐增多。与之相反,中国投资者在海外诉讼中主张适用中国法,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中国法在美国法院适用现状

正确确定私法层面域外适用的实体法对案件的结果有重要意义。中国法在域外的适用关系到中国籍的诉讼当事人的利益保障。进一步讲,美国法院适用中国法的背后原因不能只从司法的角度来谈,研究美国民商事案件中对中国法适用的现状,能够对美国法院适用中国法的情形以及不适用中国法的原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美国民商事案件中对中国法的适用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合同约定中国法为准据法,适用中国法,代表案件有8个;

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中国法,代表案件有1个;

法院在以“不方便法院”管辖权原则撤销案件时,认定该案应适用中国法,代表案件有5个。

美国民商事案件中对法院地法的适用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合同约定法院地法为准据法,适用法院地法,代表案件有5个;

双方无协议或没有当事人提起中国法的适用,适用法院地法,代表案件有17个;

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法院地法,代表案件有15个;

中国法在美国法院适用实证评析

美国法院适用中国法的司法实践中,不仅涉及到运用冲突法规则对跨国民商事案件中的准据法确定,也涉及到中国法查明的途径,纵观美国民商事案件中涉及中国法案例查明和适用情形,美国法院在适用中国法的实践中有如下特点。

01法院适用法院地法的比重较大

对上述法院适用中国法案件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不论适用法院地法的理由为何,适用作为法院地法的美国法占了绝大多数。从中国法在美国民商事案件的法律选择方法来看,美国法院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占31%(17/54),重叠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占4%(2/54),“以中国法无法查明”为由适用美国法的占4%(2/54),“以没有说明适用法院地法却适用法院地法”的占31%(17/54),“以意思自治原则”的占24%,“以不方便法院原则应适用中国法而撤销案件”的占10%。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法院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选择准据法以及法院适用法院地法占主导地位。在上述统计中只有9例(16%)是适用中国法,与随着美国法院受理国际民商事案件的逐年增加而应该增多对中国法适用的情况不符。法院地法适用比重较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法官适用法院地法更容易确定法律的内容。在美国,法官和律师接受的是普通法教育,基于法律传统、文化教育和语言等差异,认为中国法律难以理解或者查询困难,适用中国法案件的成本要远远高于适用本地法。

第二,联邦地区法院适用外国法的案件不具有先例性,对其后相似案件法律问题仅具有参考意义。如前文所述,联邦法院审理涉及中国法适用的案件占所有法院系统的92%的,而联邦地区法院适用中国法占67%,比重最大。美国具有复杂的先例判决制度,联邦地区法院的案例因未被官方出版而不具有先例性。因此,基于法律事实和冲突规则的指引而适用中国法的案件在联邦地区法院系统中一般不具有先例价值,不能约束其他法官。

第三,美国联邦和州法院处理的案件数量较多。州法院每年处理大约四千万案件,联邦法院处理大约三十万件案件,其中直接适用外国法律的案件只占较小的比重。鉴于这些挑战,不熟悉外国法律制度的法官可能会担心涉及外国法律的案件极其困难且耗时很长。一些法官或者是以“不方便法院”为由来撤销诉讼,或者以诉讼当事人没有提出或充分证明外国法律问题为由适用法院地法。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可随意滥用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忽视诉讼当事人选择中国法的明确意图,违反冲突法规则,甚至损害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从各国涉外民商事司法审判实践看,大部分案件最终都适用了法院地的民商事实体法。

我国公布的涉外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的情况也具有普遍适用法院地法的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平等对待内外国法律要求法院不能过多适用法院地的实体法。另有学者认为应客观看待法院根据对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解对法律适用的影响。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司法实践中法院地法的优先适用不利于保障国际商事争端当事人选择中国法解决争议的权利,需要针对此情形在中国法的查明和适用中国法意识的提高上有所改变。

02法官依职权查明外国法义务的分歧

03以中国案例为说理要素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04无法充分证明中国法的情形

从美国法院审理的涉及中国法的民商事案件分析,涉及中国法适用的54个案例中有两例因为当事人没有充足证据证明中国法而适用法院地法,其中包括中国法律文本的翻译缺乏权威性以及专家证人对于外国法的理解有瑕疵。当外国法内容穷尽各类途径仍无法查明时,各国实践中存在直接适用法院地法或者是以无法查明为由驳回起诉的情形。特别是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美国法律数据库“Westlaw”、“Lexisnexis”、“WoltersKluwer”以及中国法律和案例数据库“北大法宝”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的英文翻译都在查明中国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事人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法律资源。某些特殊情形下,法院认识到有必要提供有关外国法律的补充信息,则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就有机会在法院做出最终决定之前提供补充信息。例如,在TNRLogisticsCo.v.StatusLogisticsCorp.一案中,法院判决被告因为违约需要赔偿原告损失,但是针对被告违约延迟支付而需要支付损害赔偿利息,原告没有明确选择中国法还是法院地纽约法作为准据法。法院因此判决原告应当重新提起动议并且附带一份有关法律查明的备忘录来明确损害赔偿利息的问题。

05适用中国法错误的救济方式

适用中国法错误的情形既包括错误适用冲突规范和中国法本身。冲突规范的适用错误一般表现为应适用中国法却适用美国法,应适用美国法却适用中国法。司法实践中多体现在连接点有误或者对于案件性质识别有误,导致错误地选择了冲突规范此外,外国法的错误适用可能是由于法院认可由一方当事人所提供中国法内容但未经质证的结果,也可能是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适用中国法的结果。若初审法院在查明外国法的内容有误的情形下,当事人可以提起上诉,要求上诉法院重新审查。在FRCP改革之前,由于将外国法视为事实,所以根据美国司法制度中州与联邦上诉法院不审理事实问题的原则,当事人无法以中国法适用错误为由提出上诉审查方法。但是,自从1966年FRCP改革之后,外国法的内容为“法律问题”,因此,外国法错误适用事项属于上诉审查范围。当事人提起上诉由上诉法院重新审查时,上诉法院可以要求地区法院进一步调查外国法律问题,以便进行更完整的陈述。此外,如果当事人对下级法院对外国法律问题的裁决提起上诉时,上诉法院可以考虑下级法院未考虑的先前当事人已经提交的外国法律材料。在极少数的情况下,上诉法院在处理适用中国法错误的情形时,选择用法院地法代替本应适用的中国法。

作者:

张晓君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晓玉美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师资博士后,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凯斯西储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师资博士后,海外利益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THE END
1.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现状与未来摘要: 中国非常法律的形成,是为了应对紧急事件.这类法律由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和军事法规等组成,规定了战争状态、紧急状态和应急状态三种非常状态,致力于建构专业化大分工基础上的综合统一体制.在实践中,应急预案取代了法律法规,成为紧急事件治理的基本规范依据;政府和武装力量处于主导地位.中国非常法律基于必要而形成,其适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shkx201102012
2.六十年中国法学发展状况一瞥1949年6月,为配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经毛泽东倡议,由董必武等90多位著名人士发起建立了新法学研究会筹备会,这个事情应该可以算是新中国法学产生的标志。从那时算起,整整60年过去了,今天回顾中国法学走过的历程,恰当评估我国法学的现状,对于合理预见和推进法学今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23332
3.“社会法学高端学者讲座之二:中国社会法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第一个方面是社会法体现建设的现状。首先,社会法的定位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七大部门之一。这是当时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界定,现在来看当时对社会法的定位也是非常有远见的。其次,社会法的定性是公私法交融,但公法的色彩现在愈加明显。因为社会法领域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公法调节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https://www.law.pku.edu.cn/xwzx/xwdt/139213.htm
4.中国妇女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法律在明确规定妇女的各种具体权益的同时,强化国家机关在保障妇女权益方面的职责,明确妇联等妇女组织在诉讼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全面确定了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在《妇女权益保障法》的54条规定中,有75%的条文详细列举了侵权行为的后果和法律责任,为执法工作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据。 中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https://www.fmprc.gov.cn/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296_675789/200207/t20020705_7961986.shtml
5.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中国养老保险法制建设:法律性质、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承担着解除社会成员年老后生活来源后顾之忧的职责,是现代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社会权益。由于养老保险建立在劳资双方与政府等多个主体分担责任的基础上,且公民个人的养老金权益具有长期累积性,若无法律规制便无法明确赋权明责并http://www.sass.cn/109000/59041.aspx
6.现阶段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改进二、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文化传统中的保守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人们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时代发展了,但“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5]时至今日,在农村地区仍有大量的农民存在着儒家文化观念,深受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的束缚。 https://m.findlaw.cn/lawyers/article/d402231.html
7.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与法律保障1、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与法律保障薛宁兰 *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性别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一中国妇女参政的现状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政府通过干部委任制和积极的性别比例政策推动和保障女性在领导层和政府机构中的比例。这种强硬的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对推动妇女政治参与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当时,国家立法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32656644.html
8.当代中国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之间文化冲突的现状成因及出路法律文化领域中的各种冲突,充斥于中国法律现代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之中。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民间规范与国家法律之间的文化冲突。本文所谓的文化冲突,是指某种规范的背后所隐藏的,或者说是规范本身所体现的价值、目的、意义等方面的冲突。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律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的简单考察,通过对传统与现代、乡土与城市、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10286-1020309457.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