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发展历程和现实特点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纵观24字,分别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关于对美好社会的描绘,被归纳概括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主义国家正是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为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强调依宪治国、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报告中新的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弘扬法治精神,传播法治文化。在党的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不仅完善和加强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又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由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我们党在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这个问题上,不但在理论上的认识不断加深加强,对如何用理论指导实践也给出了清晰的规划和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予以了极大的重视。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发展

(一)十六字方针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我国法治建设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这标志着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此开启了崭新的征程。而到了党的,在报告中,总书记提出了新的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讲究立法,到强调立法的科学性;从执法到对执法的严格程度提出要求;从单纯要求严格,到重视公正,从以违法示警到对全民守法提出倡导,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已经到了需从有到优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要实现真正的法治,就要做到良法善治。“科学立法”对立法的科学性提出了要求,要求立法需得尊重法律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法有良法、劣法之分,社会主义法治应是良法之治,如此方可引导人们向善,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十六字方针的变化,不仅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也符合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的目的,促进了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的推广,有助于建立能够充分保障人民权益,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良好国家治理模式。

(二)依宪治国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就明确指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基本要求就是依宪执政。我们需要看到,这里的依宪治国不是简单地将宪法作为治国理政的工具,而是要求坚决地、全面地维护宪法在国家治理领域的至上权威。

(三)保障人权

二、我国现阶段法治建设的现实特点

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实践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这些理论不但是针对历史所进行的总结提炼,也完全符合当下中国的现实特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依法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进行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也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根本的保证。”[1]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2]也在党的报告中被再次强调。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建设法治国家方面,党的领导也要渗透到它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而全面依法治国、厉行法治能够有效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形成良好的严格执法、人人守法的法制环境,有利于党依法执政,更好地领导人民,从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坚持依宪治国

(三)坚持走群众路线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社会主义法治也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从法律的制定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反映出的是人民的愿望和诉求,执法者按照法律严格执法,维护的也是人民的权利。与此同时,人民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同时,也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来维护整个社会的法治环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让人民用手中的选票来选出政府、代表、决定是否通过法律条文,以此保障他们自身的权益和自由,但相对应的,也要求人民承担应尽的义务,督促他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投票权,来维护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

(四)坚持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7.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3]王宗礼.中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M]//中国公民知识读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

[4]秦前红.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J].学术前沿,2016(10):50-66.

THE END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特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对宪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谐统一。经过努力,中国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1qglianghui/2011-02/17/content_12033507_5.htm
2.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时政学习医院动态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 《共同纲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制定颁布的。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国家基本制度与重大问题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https://www.scmy404.com/Article/info/1100-38-4775.html
3.新中国刑法学六十几年发展的简要历程和基本经验关键词: 新中国刑法学 六十年 历程经验 内容提要: 新中国建国60年间,分别以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976年结束文革为历史边界,将刑法学发展进程划分为起步与草创、萧条与停滞、复苏与繁荣三个阶段。六十年刑法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坚持完善中国刑法学的学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964370.html
4.业内新闻四.法律政策是城市更新项目基本保障 五.规划是城市更新项目关键支持 六.融资是城市更新项目成败的核心 03城市更新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章 城市更新概念及在国内的发展 一.城市更新基本概念 城市更新是指由特定主体对特定区域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整治、完善和优化,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及公建配套设施的完善、历史风貌区保护http://www.zjypxzx.com/c/2021-08-19/490210.shtml
5.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顾与分析这75年间我国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可以更好地推动商事法治的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9/id/8134041.shtml
6.论我国民法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新中国民事立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民事立法进入了完善化、系统化阶段,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典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民法通则颁布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迅速发展,立法机关根据我国1982年宪法及其修正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061124185658_6148.html
7.刘长勇等:中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的发展历程刘长勇 等:中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纵观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可知,我国优抚工作已由济困帮扶型向保障服务型转变。总体而言,我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优抚内容愈发丰富;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管理体制更加高效。https://www.hbskw.com/p/4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