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题.

答:西周统治者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说。“明德”,就是要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的意思。周公认为统治者应勤政修德,力戒荒淫。“慎罚”就是:对犯人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刑罚适中。这些思想虽然只是适应初周政治形势的一种权宜之计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先进的理论,起过积极的作用,它对后世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2.简述法家的“法”的性质。

答:法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法本身的属性。

(1)法律是客观、普遍、公正的行为准则。(2)法律是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3)法律不是社会一部分人局部利益“私”的体现,相反法律是社会整体利益“公”的体现。这几个方面表明法家之法是依靠君主的权势,按照民情的要求,符合时代的需求,既客观公正又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

3.简述《唐律疏议》中的法律思想。

答:《唐律疏议》总结了历代关于德刑关系的理论,形成了完整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它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制度化、法律化,即“一准于礼”;它将人们分为良人与贱民两大类,在政治、经济、诉讼、社会生活上“良贱异法”,等级地位各不相同;为维护等级特权制定了整套关于“议、请、减、赎、官当”的法律措施。

4.简述丘濬关于立法原则的主张。

丘濬对前代立法中的经验教训,做了分析后提出“本天之理,制事之义,为民之利,因事立法,宜时处中”的立法原则。即:(1)“应经合义”与“便民”的立法原则。(2)“法有定制”与“随时制宜”的原则。(3)“听民自便”与“与民争利”的原则。其在“因时”与“稳定”上皆有兼顾,固而这种立法思想比较全面。简评题(要求有自己的评价)

1.简评“无为而治”。

“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出现。其理论代表《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要求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其理论根据是“道”,现实依据是变“乱”为“治”;“无为而治”的主要内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

对其既有反对暴政、反对剥削的一面,又有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进行评价……

2.简评“父子相隐”。

对古代与“父子相隐”的对立是“大义灭亲”,进行评价……

你认为是否与古代法治精神相悖……

3.简评商鞅“以刑去刑”的重刑思想。

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商鞅是第一个系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的重刑理论的思想家。商鞅的重刑理论,建立在“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基础上,强调法的作用,达到“以刑去刑”的目的。“以刑去刑”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刑罚与赏赐的内部关系上,他强调刑主赏辅,赏赐仅仅是刑罚的辅助。第二,“刑不善而不赏善”。第三,轻罪重刑。我认为……

1.简述荀子“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荀子继承孔孟人治的思想,强调统治者个人的作用大于法律。他认为:(1)“有治人,无治法",决定国家治乱兴亡的是充当统治者的人,而不是法令。有了良法而国家仍然混乱的情况是存在的;但是没有有君子的治理而国家和混乱的情况。所以治乱的关键是人,即统治者,而不是法。只有善于治国的人,没有善于治国的法。(2)法是人制定的,作为统治者的人决定着作为国家制度的法律的好坏。(3)法要靠人来掌

握和执行。(4)法律不能随实际情况而变化,要靠人的灵活性和应变性弥补法律的不足。

2.简述法家关于法的性质的论述。

(1)法具有强制力和制裁力(2)法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3)法具有等级性(4)法具有合情性和适时性3.简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及特征?

①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和"尊尊"。(1)"亲亲"就是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中心的尊亲属;必须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尊尊"就是要求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贵族,不得违抗;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所有贵族服从周天子,不许犯上,不得僭越。周公倡导"亲亲"、"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3分)

②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1)所谓"礼不上庶人"是指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规定所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2)所谓"刑不上大夫"是指,刑法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3分)礼与刑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上庶人,刑不上大夫"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当然,那使用刑,他们也常常享受各种特殊照顾。(1分)

4.简述商鞅的变法理论?

①商鞅驳斥了"法古无过,循礼邪"的传统观念,指出自古以来根本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礼法,法令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他提出了"不法古,不修今"的变法口号。②商鞅通过对民乱国亡是循守旧礼的必然结果的分析,指出吸有变法更礼才能强国利民。③商鞅指出必须根据时代要求、社会现实和民情风俗来更礼变法。④商鞅用历史进化观点来作为其说明变法必然性的理论依据。

5.简述道家"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1)道是宇宙的本体,主宰着天地万物。(2分〕(2)道充满于天地,普遍且无私。(2分〕(3)道有内在体系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1分〕(4)与仁义礼法相比是最高原则。(1分〕(5)道能以不变应万变,以寡制众,有无往而不胜的力量。(1分〕--古代最早的自然主义法律观念

6.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董仲舒的出现,反映出地主阶级的法律思想已初步完成,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已经形成。(1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皇权至上,法自君出。这是封建王朝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2分〕②应经合义,礼法融合。(2分〕③"三纲"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和制订封建法律的根本原则。④德主刑辅,先教后刑。(2分〕

7.简述梁启超的"三权分立"学说?

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分)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就是说,君主立宪与君主专制的"体"是完全相同的,君主立宪里的"君主"同君主专制里的"君主"一样,享有最高的权利。所不同的是"用",即在三权使用上,立宪政体对君主有某些限制罢了。(4分)8.简评慎到“立公”“弃私”的法律思想。

答.(1)为了保证法的贯彻实施,慎到主张“立公”“弃私”。(2)“法之功莫大于使私不行”,君主的权势应当通过推行“法治”来体现,而不能随自己的好恶(即“行私”)来表现。(3)它在当时有反对贵族世袭特权和约束统治者个人独断专横的作用。

9.略述王夫之立法思想中的民主因素。

答.(1)“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2)立法“必循天下之公”;(3)立法应以“保类”、“卫群’’为宗旨;(4)立法应遵循尊君卑臣、分权分治的原则;(5)这一思想主张在明末清初具有启蒙的先进意义。10.简述康有为的“变法维新”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答.(1)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用自上而下的改良办法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2)“时移法亦移”,“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只有变法维新,才能使中国救亡图存。(3)制定新的“典章宪法”,

THE END
1.略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个基本观念□ 郝铁川 (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近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友人张永斌先生馈赠郭建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一书。作者独出心裁地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三个最基本的法律理念:一是天理人情国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虽有法律、但不限于法律;二是法律主要是管理社会和臣民的工具,而非约束皇帝而设;三是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04/content_9092486.html
2.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大明律》内容一准于唐,只是在名例之下按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共七篇。《大明律》受《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影响分篇,开创了中国古代法典编纂的新体例。清朝满族入关前,为适应形势需要,便改变原有习惯法,制定具有法令汇编性质的《崇德法典》。入关后于顺治三年沿袭《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3.唐朝律法内容2. 军事罪行的处理:唐律法规定了军事罪行的种类和处罚标准,包括军纪的违反、战斗中的失职等,维护军队的纪律和形象。 六、总结 唐朝律法内容涵盖了刑法、司法程序、民法、军法等多个方面,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为目标。其刑法规定了犯 中国古代律法 http://www.zzzcbj.com/editor/attached/file/20231109/20231109083359_44673.htm?ID=oe
4.中国古代律法在古代中国,婚姻家庭法是民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婚姻家庭法主要规定了婚姻的结构、离婚的条件、婚姻财产的处理等方面的问题。古代中国的婚姻家庭法以男尊女卑的观念为基础,对妇女和子女的权益保护相对较少。古代中国律法中的礼法是指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法律制度。礼法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规定了http://www.medcaren.com/upload/file/20231109/20231109085937_186.htm?ID=bv
5.“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该原则的确立,区分了亲属间与非亲属间隐瞒犯罪事实的不同性质,同时也是以礼入律、情融于法的重要表现。 亲属之间隐瞒犯罪而不受刑罚处罚,其理论基础源于“亲亲”这一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基本内容。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亲属关系是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紧密的纽带,是一切其他社会关系存在的前提,更是“爱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6.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17清末变法修律的主要影响 1.清末修律标志着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不仅传统的“诸法合体”形式被抛弃,而且中华法系“依伦理而轻重其刑” 的特点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国传统法制开始转变成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显著特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法制。 2.清末变法修律为中国法律的近代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清末大规模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
7.法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法律作为社会的强制性规范,其直接目的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并通过秩序的构建与维护,实现社会公正。作为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其核心就在对于秩序与公正的研究,是秩序与公正之学[1]。 在中国,法学思想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哲学思想,法学在中国先秦时代被称为“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8.中国古代的“法理”与“法典”蔡墩铭教授进一步阐释了唐律条文、原理与观念在中国古代律典沿革史上的优越地位:“旧律之中,以唐律最有价值,且其地位亦最为重要。因其上承秦汉魏晋,下启宋元明清各朝法律,有承先启后之功。研究中国旧律之人,如不能尽读历代之法律而只读唐律,则旧律之内容,亦可知其泰半;反之,不先习唐律而读明律清律,只能知http://legalinfo.moj.gov.cn/pub/sfbzhfx/sfbzfpffzll/202105/t20210528_424648.html
9.2012年1月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A.《名例律》 B.《职制律》 C.《杂律》 D.《擅兴律》 15.中国古代第一部刻版印行的法典是( ) A.《唐律疏议》 B.《宋刑统》 C.《大明律》 D.《唐六典》 16.南宋中后期立法活动的新特点之一是出现了( ) A.条法事类 B.编例 C.编敕 D.刑统 https://www.hbzkw.com/exam/20120225162623.html
10.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与司法独立110网律师“司法”一词,在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如唐代州一级掌管刑名的官吏叫做“司法参军”,县一级掌管狱讼的官吏叫做“司法”。近代意义上的司法是与立法、行政相对应的概念,清末如严复、梁启超等都提出过司法的概念。法律上的认可是在修律时从日本引进,如《大清新刑律》中已经出现与立法、行政相对立的“司法”。 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399.html
11.中国古代监察法的历史价值大咖说法中国古代的监察法是属于行政法律系统的,它的发展是与监察制度的演进分不开的。由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包括职官监察、行政监察、立法监察、人事监察、司法监察、经济监察、军事监察、仪制监察等许多方面,从而决定了监察法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制约机制的特殊作用是突出的。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07-17/content-139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