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考研历史学内容汇总:法国大革命考研历史学复习指导资讯

2026考研历史学内容汇总:法国大革命

投石党运动:1643年到1652年法国由资产者和人民反封建专制开始,后发展为贵族叛乱,并导致外敌入侵的事件。

1643年,5岁的路易十四继位,宠臣马萨林任首席大臣,横征暴敛,开征新税,引起个阶层的不满,他们以巴黎高等法院的法官为代理人,开始公开反抗,并提出反映资产者愿望和经济利益的要求。

1648年和1649年,王室两次逃离巴黎,武装人民控制了首都。大贵族趁机反对国王,并以孔代亲王为首,在各地与王军作战,1652年,路易十四重返巴黎,投石党运动失败,这一过程说明,此时法国该不具备推翻专制制度的历史条件,因为它还有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

革命原因:

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占首要位置,要求平等参政的权力。

②专制王朝的危机加深,法国国内政治腐败,对外战争失败,失去大量了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③启蒙运动所提倡的关于理性、平等、权利等概念为资产阶级反抗贵族特权和不平等提供了理念基础。《独立宣言》、《联邦宪法》传播。

④法国参与美国独立战争导致国家财政负债累累,国库入不敷出;英货充斥法国市场,财政危机迫使路易十六及其大臣改革税收制度。

⑤路易十六被迫同意于1789年5月召开三级会议,从而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

网球场宣誓: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第三等级代表在三级会议会场附近网球场举行的宣誓。

1789年5月,法王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以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第三等级的代表却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与王权及特权等级的代表发生冲突。第三等级代表自行组成国民议会,推举巴伊为主席。

路易十六封闭三级会议会场,6月20日第三等级代表根据穆尼埃的建议,在巴伊的带领下,在附近的网球场继续开会,并宣誓不制订出一部王国宪法,议会决不解散,史称“网球场宣誓”。

革命进程:

君主立宪派时期(1789.7-1792.10):

裴扬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又称君主立宪派。1791年7月,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裴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

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行会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裴扬派随之消亡,其活动加速了法国大革命的前进步伐。

攻占巴士底狱:由于农业歉收、粮价上涨,经济萧条,社会骚动不断。巴黎民众对凡尔赛周围结集增多的军队感到不安,四处寻找武器于7月14日来到巴士底狱,和城堡卫军发生冲突,于是发生暴动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并非事先谋划,但在此时成为革命的象征性事件,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凡尔赛的制宪议会。

八月法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制宪议会颁布的废除封建权利和义务的法令。制宪议会于8月4-11日召开讨论废除封建特权的会议,通过了著名的八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制度全部予以废除”。

规定无偿废除人身义务、教会什一税等,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制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它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

《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1789年7月9日,第三等级的代表把国民议会改为制宪议会,8月26日通过。《宣言》宣布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自由、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言论、信仰、出版自由;人民主权、代议制和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人权宣言》是在法国启蒙思想、美国《独立宣言》指导和影响之下产生的,它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成为法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口号。

《人权宣言》在当时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情绪,成为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旗帜,也推动了欧洲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十月事件:时值国内经济状况恶化,物价飞涨,饥荒严重。巴黎出现许多民众公社,爱国派的报纸也很活跃。面对此形势,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暗中调集军队,大宴卫队。巴黎人民被激怒。

10月5日,巴黎发生大规模群众游行示威,由妇女带头向凡尔赛出发。到凡尔赛后拥入制宪议会,并要求他批准《人权宣言》和保障巴黎粮食供应。路易十六被迫答应,并同意携带家属离开凡尔赛到巴黎去,议会也随之迁往巴黎。

十月事件挫败了王室镇压革命的阴谋,大大加强了巴黎作为革命中心的地位。

主要措施:①改造政治体制,以宪政取代专制主义,实行分权制,立法属于议会,国王掌握行政权。

②改革行政区划,把法国划分为面积和人口接近的83个省。通过选举产生地方官员。

③统一经济制度:取消了行会制度和各种垄断权利,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④宗教政策:没收教会财产,为解决财政危机将其作为“国有财产”出售。建立新的教区制,主教由公民产生,不由教皇任命,并颁布教士宣誓法。

国王逃跑事件:路易十六不满制宪议会对其权力的削弱和限制及其对贵族特别是教会的打击,于1791年6月21日夜出逃,以图在国外获得欧洲其他王朝的支持,扑灭革命,但在瓦伦被人认出,被迫返回巴黎,导致王室名誉大跌,民众当中要求废黜君主的共和主义力量抬头。国王逃跑是导致革命激进化的另一个重要事件。

1791年宪法:法国大革命初期通过的君主立宪制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宪法概括了制宪议会已发布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体制——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宪法的前言即指导原则,宪法体现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确立三权分立的原则,公民有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限于积极公民。1791年宪法是基本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

战争爆发: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列强最初无意对法国开战,虽然奥地利皇帝和普鲁士国王在1791年发表宣言,威胁革命,但不过是虚张声势。后来奥皇利奥波德去世,继位的弗朗西斯二世则更倾向于发动战争。最终,立法议会于1792年4月20日对奥地利宣战,从而把法国拖入漫长的战争岁月。

吉伦特派时期(1792年8月—1793年6月):

吉伦特派: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其成员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的工商业资产阶级有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

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主张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

1793年初,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市场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

吉伦特派则坚持经济自由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和管制,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6月,被雅各宾派所取代。

瓦尔密战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法军在瓦尔密战胜普奥干涉军的战役。

1792年9月,普奥联军攻占法国东北部的军事重镇凡尔登,以无套裤汉为主要力量的法国志愿军,在马恩省瓦尔密同侵略军进行激战,击退普奥联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瓦尔密大捷扭转了法国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使法军声威大振。

从此法军开始全线反攻,夺回全部被占领土,保卫了革命成果,推动革命深入发展。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法国大革命期间建立的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1792年9月,新选出的议会即国民国会开幕,国民公会通过废除君主制的议案,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国历经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掌权,热月政变后,又相继有热月党人,督政府和执政府时期。1804年为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

雅各宾派(1793年6月1795年7月):

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1793年6月上台执政,执政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土地问题,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

执政后期雅各宾派发生了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埃贝尔派,丹东派,自身实力也大大削弱,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的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解散。

无套裤汉:当时巴黎革命群众的自称,因为他们穿属于工人服装的长裤,而不着中产阶级和贵族穿的套裤。他们是前工业社会的工人阶层,有店员、小店主、工匠等。他们渴望社会平等,要求控制价格,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倡直接民主,活跃在巴黎各区的俱乐部和集会当中,是一支强大的民众革命力量。

土地法令:1793年6月,宣布将逃亡贵族的土地分小块售出,地价十年付清。农村公社公有土地按人口分给居民。7月,颁布《土地法》,宣布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权利,使全部永佃田变成了农民的私产。

1793年宪法: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通过的宪法。宪法废除了封建所有制,规定年满21岁的男子享有选举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793年,是当时最进步,最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由于当时法国各种矛盾的尖锐,这部宪法并没有付诸实施。

恐怖统治:政治:以嫌疑犯法令和救国委员会集权体制为特征,包括改组革命法庭,颁布嫌疑犯法,简化审判程序,设置断头台,令建立以公安委员会为核心的革命政府,向地方和军队派出代表加强对地方政府和军队的控制;镇压所有被怀疑为反革命的嫌疑人,无套裤汉在政治生活中占显赫地位;

经济:以全面限价为标志,包括严禁囤积居奇法令,粮食饲料等限价法令的“制统经济”。

1794年继续深入,罗伯斯比尔分别于3月和4月镇压埃贝尔派和丹东派。6月10日(颁布牡月发令,把恐怖推向高潮,导致1794年大恐怖。恐怖统治砸在主导方面确实挽救了革命,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无视法律,恣意妄为,草菅人命一时盛行,权力过于集中,导致贪污受贿,生活腐化。

热月党与督政府统治时期(1795年7月—1799年11月)

热月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政变。在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的一次会议上,反罗伯斯比尔势力发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圣茹斯特等,10日被送上断头台。

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热月政变”,雅各宾专政至此结束。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热月党统治:①平息叛乱,赦免叛乱者,恢复经济。②承认天主教是法国大多数人信仰的宗教。③取消统制经济体制,恢复经济自由。

基贝隆战役:热月党打击王党复辟活动,维护革命成果的重要战役。热月党在镇压芽月起义和牧月起义后,国民公会的政策明显右倾,为王党势力的抬头提供了机会。逃亡贵族的家属及其党羽公开要求发还已被没收的财产,亡命国外的贵族也加紧活动。在意大利的王弟普罗旺斯伯爵利用朱安党人发动叛乱,并向英国求援。

1795年6月27日,一批逃亡贵族率领约4500人乘英国军舰登陆,占领奥雷城。奥什将军率共和军迎战,登陆军退到基贝隆半岛。7月21日法军发动总攻,将王党判军彻底击败。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督政府在法国执政时期,法国社会极不稳定,国库空虚、物价飞涨,市场萧条。巴贝夫创办《出版自由》因攻击热月党人而被捕。在狱中形成共产主义理论,1795年10月出狱后,便组织起平等派。巴贝夫的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目标是以暴力推翻督政府,建立革命专政,以此来实现理想。

1796年5月,他们拟定了起义计划,由于格里泽尔上尉向警察局告密。巴贝夫等人被捕并被处决,巴贝夫密谋失败。30年后意大利邦纳罗蒂出版《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巴贝夫学说。

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①结束了旧制度的等级制度,创造了现代国家;

②革命传播了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政治参与等观念,成为现代世界的理想,开辟了新时代;

③大革命民主政治的实践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其革命政治文化深刻影响了现代革命传统。恐怖与革命的政治斗争及政治文化的深刻关联揭示了民主政治的潜在问题;

④革命的经济后果并不突出,并没有显著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首先是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而非经济革命。

THE END
1.法则编织百条守护之律一、法则之源: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法律,作为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从原始部落的习俗到现代国家的立法体系,法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百条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法律特点。 二、守护之律https://www.qmso18vkw.cn/jun-lei-gong-xiao/150619.html
2.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3.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当然,中华文明还有崇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阶级和特权构建等级社会的一面,但是,在触犯法律的问题上,中华传统文明颂扬不畏权贵的平等思想,这种朴素的平等公正价值追求提供了现代法治孕育发展的良性土壤。 中华文明蕴含着少杀慎杀的慎刑思想,与现代法治刑法谦抑张扬权利的理念暗合。虽然中华文明以刑法为主要内容,但是,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4.革命法律和近代法律的差异革命法律和近代法律的差异表现如下:1、立法目的不同:革命时期的法律旨在推翻旧社会的法律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对于旧社会的法律制度予以否定和废除。而近代法律则是在现代社会中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通过制定、修改现代法律,为现代社会提供合理的法律制度。2、立法主体不同:革命时期的法律多是由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712761534800742980.html
5.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作者:张晋藩(笔记)凡此种种,都说明了礼法互补可以推动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是中国古代法律最主要的传统,也是中华法系最鲜明的特征。 第二章 以人为本 明德慎行 1、先秦时代的重民思想,经过儒家的提炼和升华,终于演绎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其成熟的形态和标志就是儒家思想体系中“仁学”的创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过度https://www.douban.com/note/76316568/
6.吕世伦《资本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马恩原典当然,法律作为稳定的不变量是相对的。从基本方面说,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因而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过程总是要变化的。问题仅在于它们怎样变化而已。 (二)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作为法律基础的现状是以资产阶级私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这种现状表现形式的规则、习惯、特别是法律,以及由这些现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834
7.第六届法律史学青年论坛:“法律史学的传统与赓续”学术研讨会举行论坛围绕“法律史学的传统与赓续”的主题,聚焦“通论与中国古代法律史研究”“明清法律史探析”“近代法律史发展”“比较法律史与中西法律文化研究”4个主题,以16篇论文报告为代表,从史料整理、考证解释、通史、断代史和专题研究等诸方面深入探讨了法律史学的传统及其现代意义。http://www.sass.cn/101004/69169.aspx
8.法律与人文光明日报杰克逊大法官所谓“我们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成为终极权威,我们只是因为终极权威而没有错误”的论断,就说明了其法律的制度权威的刚性色彩与大陆法学术权威中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的巨大差异! 法律文化浓重的本土性特征除了可以从上述两种法律传统彰显出来外,还可以从普通法内部的差异体现出来。美国和英国虽然同属于普通法传统https://www.gmw.cn/01gmrb/2006-06/05/content_427810.htm
9.中西法律文化比较12篇(全文)历史新教材是学校进行法制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的载体,与传统教材相比,其内容设置在法律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除了继承老教材中的近代法律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外,还新增加了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内容。特别是在古代法律文化方面,新教材(必修一)在政治文明史中还专门设置了《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涉及了以罗马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3j3c6gb.html
10.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正式确立了儒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经历魏晋南北朝而至隋唐,遂进入成熟与发达状态。唐代的永徽律代表着中国古代法律的最高成就。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基本上是在唐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有所损益。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11.法学法理学 法理学 《法理学》编写组 [编] 人民出版社 2010 D90/57 嘉庚中文书库 四楼嘉庚新书015架 本书内容包括:法的概念与本质、法律的价值、法的渊源与效力、法律关系、法律行为、法律责任等。 2018-201901 法理学 《法理学》编写组 [编] 人民出版社 2010 D90/57 嘉庚中文书库 四楼嘉庚新书015架 本书https://library.xujc.com/jcsjkw/fx/lis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