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其说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文明探源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而在古代社会,法律也一直存在。

殷墟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还蕴含着古代法律的萌芽。

从“五刑”看夏商法律意识

商朝人的占卜行为往往是以兽骨和龟甲作为载体,占卜后的甲骨由专人集中储存,最后瘗埋于土坑中,从而形成了珍贵的地下“甲骨文档案库”,这些卜辞内容就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研究专家、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介绍,夏商时代,统治者已有意识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社会风俗进行矫纠。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周礼·秋官·司刑》细分“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而当时的“五刑”指保证法律实施的五种刑罚,通指大辟(砍头)、宫(毁坏生殖器官)、劓(割鼻)、膑(凿去膝盖骨)、墨(黥刻面部而涅以墨)。

商代大体沿用了夏代的“五刑”,20世纪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体制已经比较完备。例如,殷墟甲骨文中有关墨刑、劓刑、刵刑(割耳)、刖刑(砍脚或脚趾)、椓刑(宫刑)“五刑”的记载屡见不鲜。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小屯南地甲骨》第857片的卜辞,为商代墨刑提供了直接证据。

宋镇豪说,从古代文献对“五刑”轻重次序的不同排列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观念差异。同时,甲骨文中反映的肉刑轻重等次架构,视墨、劓、刵、刖、椓为“五刑”,与《尚书·吕刑》的肉刑排次和“爰始淫为劓、刵、椓、黥”相当接近,又显示了商代法律与后世法律之间的因循沿替关系。

法:平之如水、去不直

在殷墟“车马坑”旁边的“甲骨文”碑林中,记载着“武丁狩猎而出车祸”故事的石碑上,有个“井中有人”的字,这究竟是个什么字,时至今日,专家们依然有不同意见。

已故中山大学教授、甲骨文研究专家商承祚先生曾判定,甲骨文中那个“井中有人”的字,应该是“囚”字。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反映出中国远古时代一种极为文明的监狱管理制度。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虽然尚未出现“法律”这一确切词组,但“法”和“律”两个字却已经有了规则、规范的含义。

查询资料显示,“法”字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说文解字》中对“法”字的解释是:“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这里的“灋”即为“法”的古字,意指刑法。该字由三部分组成:水、去、廌。“水”代表执法要公正如水;“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会用角抵触理屈之人;“去”则表示去除不公。这一解释揭示了“法”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随着古人智识的开化和理性的提升,“法”字构造虽去掉了“廌”,但仍保留了“平之如水”和“去不直”的含义,成为现代法律的溯源。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院长于成龙介绍,甲骨文中有“师惟律用”的记载。“律”字左从“彳”,表示行走、执行;右为“聿”,像手拿毛笔之形。在古代,律管用于矫正音准,由此引申为法律、约束。推测造字之初,“律”可能表达行为准则之意,后引申为法律、约束的意思。

刻辞正反面释文。释文记录了商王武丁的一起车祸。

商朝法制:制约社会风俗,矫纠民风

在商朝的法律体系中,对不孝行为的惩罚极为严厉。宋镇豪解释,由于商朝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宗族或家族组织,推重孝行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内部和谐稳定,也有助于强化血亲贵族统治集团的世袭统治地位和商朝王权政体的社会基础。因此,商朝期望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引导社会风俗的健康发展。

商朝还制定了很多法律来约束官员的行为。《尚书·伊训》记载,伊尹制定了“官刑”,用来警告百官。官员如果犯了“三风十愆”的罪,就要受到惩罚。“三风”即巫风、淫风、乱风,“十愆”即“三风”里包含的官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些法律均可看出夏商统治者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社会风俗进行矫纠和规范的用心。(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莫韶华)

THE END
1.中国古代法家的法治和现代法治的区别是什么?古代法家的法治是不包括皇帝的,皇帝犯法,不与庶民同罪。而现代是王在法下,总统犯法,与平民同罪。古代https://iask.sina.com.cn/b/gWImBxgR3SRL.html
2.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精选6篇)篇1: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制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摘要:中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主要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仁学体系、中庸思想和礼乐文化等观念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vnx0puw.html
3.中国古代的法治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6篇(全文)三. 廉吏执法与法制建设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的记载。清明的吏治是实施法制的必要条件,也是法制建设的内在要求,它反映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健康程度。 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都深深地认识到治吏对推行“法治”的重要意义。先秦时,法家提出“名主治吏不治民”的论断,其实质不在于轻视和否定治民https://www.99xueshu.com/w/filecc7k7l8r.html
4.对中国古代法制的反思与超越大家风云如何书写中国古代的法制思想世界将是我们始终面临的一个挑战。由于中国古代世界的异常复杂,任何一种方式都将不可避免地具有缺陷。本书从建构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制的四种力量(主体)所具备的道(规则)入手,将那些碎片化的思想和制度重新构建成一个严密而富有条理的思想世界,使人得以立体而系统地逼近中国古代的法制世界,看到http://fxcxw.mzyfz.com/html/136/2020-11/content-15729.html
5.礼制与法制的区别与联系礼制与法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目的、对象、主体、范围和手段等方面。? 礼制和法制虽然都是规则之治,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和目的上存在显著差异。 礼制是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确认的社会行为规范,主要通过道德教化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社会秩序。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秩序,通过礼仪和传统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法制https://www.meipian.cn/57ojnrbw
6.法学法和法的现象不是孤立的,它的存在和发展同其他事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这些相关问题可以更好地研究法学的主要问题。 3发展简史编辑 中国法制史 在中国,法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极为辉煌的时期,各学派相继兴起,百家争鸣。法就是各家(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尤https://baike.sogou.com/v82123233.htm
7.传统中国政府治理法制及其清末调适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传统中国不存在现代行政法与法治政府,但延绵数千年的传统政府治理实践足以造就独具特色的行政法律文化。[6]“为民父母行政”是传统行政法制的基本精神,也是传统政府治理的核心理念,具有显著的法律文化价值主体性与治理秩序建构自觉性。此种治理者自觉内生于传统中国治国理政的宪制结构,进而发展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治http://www.sass.cn/109002/69339.aspx
8.法制史学习笔记(个人向)Part.1法制史知识点总结依法治官是中国古代法制的悠久传统; 明确官吏 的职、权、责,规定管理的行为方式和自我约束(明君治吏不治民); 实行考选、考课、监察等一系列制度,促其奉公守法(为君王尽责); 职官法不断完善,使官吏职责明确,有法可依,这在古代法律体系中是重要组成部分。 https://blog.csdn.net/ozawacai/article/details/14002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