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其说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文明探源

现代社会法律无处不在,时刻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而在古代社会,法律也一直存在。

殷墟甲骨文,不仅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还蕴含着古代法律的萌芽。

从“五刑”看夏商法律意识

商朝人的占卜行为往往是以兽骨和龟甲作为载体,占卜后的甲骨由专人集中储存,最后瘗埋于土坑中,从而形成了珍贵的地下“甲骨文档案库”,这些卜辞内容就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研究专家、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介绍,夏商时代,统治者已有意识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社会风俗进行矫纠。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周礼·秋官·司刑》细分“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千”。而当时的“五刑”指保证法律实施的五种刑罚,通指大辟(砍头)、宫(毁坏生殖器官)、劓(割鼻)、膑(凿去膝盖骨)、墨(黥刻面部而涅以墨)。

商代大体沿用了夏代的“五刑”,20世纪出土的大量甲骨文资料证明,商代的刑法及诉讼体制已经比较完备。例如,殷墟甲骨文中有关墨刑、劓刑、刵刑(割耳)、刖刑(砍脚或脚趾)、椓刑(宫刑)“五刑”的记载屡见不鲜。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小屯南地甲骨》第857片的卜辞,为商代墨刑提供了直接证据。

宋镇豪说,从古代文献对“五刑”轻重次序的不同排列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社会观念差异。同时,甲骨文中反映的肉刑轻重等次架构,视墨、劓、刵、刖、椓为“五刑”,与《尚书·吕刑》的肉刑排次和“爰始淫为劓、刵、椓、黥”相当接近,又显示了商代法律与后世法律之间的因循沿替关系。

法:平之如水、去不直

在殷墟“车马坑”旁边的“甲骨文”碑林中,记载着“武丁狩猎而出车祸”故事的石碑上,有个“井中有人”的字,这究竟是个什么字,时至今日,专家们依然有不同意见。

已故中山大学教授、甲骨文研究专家商承祚先生曾判定,甲骨文中那个“井中有人”的字,应该是“囚”字。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反映出中国远古时代一种极为文明的监狱管理制度。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虽然尚未出现“法律”这一确切词组,但“法”和“律”两个字却已经有了规则、规范的含义。

查询资料显示,“法”字最早见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说文解字》中对“法”字的解释是:“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这里的“灋”即为“法”的古字,意指刑法。该字由三部分组成:水、去、廌。“水”代表执法要公正如水;“廌”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会用角抵触理屈之人;“去”则表示去除不公。这一解释揭示了“法”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古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随着古人智识的开化和理性的提升,“法”字构造虽去掉了“廌”,但仍保留了“平之如水”和“去不直”的含义,成为现代法律的溯源。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理事、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原副院长于成龙介绍,甲骨文中有“师惟律用”的记载。“律”字左从“彳”,表示行走、执行;右为“聿”,像手拿毛笔之形。在古代,律管用于矫正音准,由此引申为法律、约束。推测造字之初,“律”可能表达行为准则之意,后引申为法律、约束的意思。

刻辞正反面释文。释文记录了商王武丁的一起车祸。

商朝法制:制约社会风俗,矫纠民风

在商朝的法律体系中,对不孝行为的惩罚极为严厉。宋镇豪解释,由于商朝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宗族或家族组织,推重孝行不仅有助于维护家庭内部和谐稳定,也有助于强化血亲贵族统治集团的世袭统治地位和商朝王权政体的社会基础。因此,商朝期望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引导社会风俗的健康发展。

商朝还制定了很多法律来约束官员的行为。《尚书·伊训》记载,伊尹制定了“官刑”,用来警告百官。官员如果犯了“三风十愆”的罪,就要受到惩罚。“三风”即巫风、淫风、乱风,“十愆”即“三风”里包含的官者最容易犯的错误。这些法律均可看出夏商统治者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社会风俗进行矫纠和规范的用心。(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莫韶华)

THE END
1.中通课讯第十二讲:中国古代法律的理念与制度主题:中国古代法律的理念与制度 时间:11 月 25-27日18:45-21:15 地点:昌平校区 格物楼 阶四教室 主讲:中国社科院 法学所 张生 主讲人介绍 张生,辽宁兴城人,法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 、常务理事,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gwMTI1Ng==&mid=2655904033&idx=1&sn=f2a7d8b20a512d552c53842d92bdf809&chksm=808ce8e6b7fb61f0aac6efd9c87a2326f7d3d34ed2a350f23202233fcc58d3d802932dedbffe&scene=27
2.古代法制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在这种原则下,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定为法律,"七弃三不去"、"八议"以及丧服制度等相继入律,并为后世法典所沿用。礼教力倡"无讼"、"息讼",也导致人们的权利意识非常淡漠。以刑法为主刑 法律以刑法为主刑始终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主题。古代没有部门法的划分,历代法典--律遂通称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4%BB%A3%E6%B3%95%E5%88%B6/247356
3.中国古代近代都有哪些与水相关的法令法规?在中国古代,各朝统治者都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颁布了相关法令。 水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51年,各诸侯国订立的盟约中就有禁止修建危害他人利益的堤坝的规定。 在汉代,制定了专门的“水令”。这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分配尤其是用水的次序问题,其主旨是:下游先灌溉,上游后灌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http://www.chinawater.com.cn/ztgz/xwzt/2021js/1/202109/t20210908_770344.html
4.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法律?中国古代著名法律可以说以法家为代表作为起始,在这之前的改革家如春秋时管仲还不能称作法家,其也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系统!之所以把法家所制定的法律作为起始,这是因为周朝建立以来是以礼乐制度作为社会规范,在思想上进行愚民统治,维护贵族的统治!而法律的公开颁布实行,则使法律作为统治工具摆上了台面,起到了重要https://weibo.com/p/2313474259880822302550
5.政法干警专业综合(硕士类)中国法制史之元明清法律制度1.42.下列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哪些是直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 )(司考) A.汉代的《春秋》决狱 B.明代的“九卿会审” C.《魏律》规定的“八议”制度 D.《晋律》和《北齐律》确立的“准五服制罪”制度 3.清朝立法思想是( )。 A.详译明律 B.礼法结合 C.刑用重典D.参以国制 https://www.huatu.com/2013/0809/689859.html
6.不可回避的存在——解读中国古代社会刑事和解最新文选其次,尽管中国古代法律对犯罪法外处置的“和解”有明确的态度,而且即便是官员本身负有对犯罪案件依法处置的义务,由于法官在断案的过程中既是完全的纠问者和裁决者,有时也是案件事实的调查者,同时虽然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有讼师职业的存在,但由于讼师实际上无法参与任何诉讼过程,因而,在整个诉讼活动完全掌握于法官一手时,http://fxcxw.mzyfz.com/dyna/content.php?id=8359
7.古代法制小故事(通用8篇)布迪并非专事研究中国法律史,其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的中国法律史课程是研究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系列和门类,也因此才有了与专事法律的莫里斯的此项合作。美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以案例教育为特色,因此本书以很大篇幅在第二部分重点讲解分析了从清代《刑案汇揽》中抽取的190篇案例,以加深对传统中国社会和中国法律的认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9psha84e.html
8.中国古代有()的法律传统?中国古代有()的法律传统? A.重刑轻民B.以法代礼C.重民轻刑D.重农抑商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你可能喜欢 亚速海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其原因主要有()。 A.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B.海水较浅,水温较高C.海水与黑海交换频繁D.河流携带的饵料丰富 点击查看答案进入小程序搜题 ()是中国之治的最大底色。 A.https://m.ppkao.com/wangke/daan/f6a30b2c78a44b2d8acdead88f978e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