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中华文明以“和文化”为其基本特征,与法治解决纠纷的基本功能和崇尚和谐的价值一致。法律的功能在于解决纠纷,法治的目的不是制造纷争,而是需要运用法律裁决争议、消弭争执。法治发展的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以泾渭分明的权利义务界分,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陌生和防卫。中华文明崇尚和、追求和,提倡“己所不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略议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三个基本观念近日,复旦大学出版社友人张永斌先生馈赠郭建教授所著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一书。作者独出心裁地提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有三个最基本的法律理念:一是天理人情国法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规范体系,虽有法律、但不限于法律;二是法律主要是管理社会和臣民的工具,而非约束皇帝而设;三是法律忽视程序的重要性,只要能够以http://www.legaldaily.com.cn/fxjy/content/2024-12/04/content_9092486.html
3.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云梦秦简》,在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2.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至近代,源远流长,独树帜。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中华法系的多元性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中华法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秦朝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②儒家思想在西汉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https://www.jyeoo.com/shiti/104fdc8b-e15c-4156-9659-7cef5a25a5cb
4.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必看题库知识点(强化练习)考试题库173、多项选择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日趋完备,于律、令、科外,又出现了()。 A.编敕 B.格 C.式 D.条法事类 点击查看答案 174、名词解释 翻异别勘 点击查看答案 175、单项选择题 中国古代法律由秘密状态变为向民众公开,这一转折发生于()。 A.商代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代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91exam.org/exam/87-4536/4536343.html
5.201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考试大纲(下篇:综合课)考研大纲1.正确掌握和准确理解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基本原理。 2.正确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给定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和正确评价。 3.结合我国法治建设的实际,综合运用法理学、中国宪法学和中国法制史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对我国现实法律现象和法治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https://www.kaoyan.com/dagang/569dc95f462f1.html
6.自考大专18960礼仪学复习重点考点复习资料12、原始社会礼仪的全民意向特征是十分鲜明的。 13、《商书?盘庚中篇》中“秦畜汝众,汝当作我畜民”中的“众”,“汝”特指奴隶。 14、校阅、出师、气师、致师属于古代五礼中的军礼。 二、多选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意识,决定于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 http://mip.mdgs-edu.com/fxzl/1821.html
7.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为()【多选题】中国法律传统的特点为() A. 权利至上 B. 礼法文化 C. 德治传统 D. 政法合一 E. 法治传统 题目标签:法律传统中国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相关题库:法理学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C D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主要参与的生理过程是: A. 凝血 https://www.shuashuati.com/ti/59002f89aeda46cfa5e569bb038894ca.html?fm=bdc6b93f8b6380fda68ea9ea5f10796772
8.青书学堂法理学作业精选与解析C:《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D:《世界人权宣言》 答案:D 第5题 单选题 我国科技法律领域的基本性法律是( ) A:《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C:《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https://blog.csdn.net/qq_40602449/article/details/131572089
9.20182019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试题及答案(2)A、宪法和法律 B、传统文化 C、乡贤规则 D、以村规民约以及村民意愿 9、中国农业起源于什么时候?C A、200 万年前 B、5 万年前 C、1 万年前 D、5000 年前 10、农村社会治理开始朝着网格化方向实施制度创新,实施“民生 110”工程。表明:国家权力契合农村基层法治的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以(A)的多元救济通道;http://www.gdrsrc.com/jxjy/news/5658_2.html
10.皮影戏保护范文10篇(全文)我国应注意整理他国立法实践经验,探求保护与发展皮影文化的法律制度,明确我国皮影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确立皮影文化的保护内容及其规范体系。笔者认为,相应于皮影文化的特性与价值,保护皮影文化的政策目标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承认价值与增进尊重、有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创新。首先,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皮影https://www.99xueshu.com/w/ikey5owcgj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