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pptx

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1)西周建立礼制,提出“

敬天保民

”思想,东周礼崩乐坏。

(2)春秋时期,子产“

铸刑书

”,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2.内容

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

为政以德

”,不过度消耗民力

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奖励耕战,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3.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带来富国强兵,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知识点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制成《

九章律

》。

(2)秦汉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

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时期,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以亲属之间的

尊卑亲疏

作为量刑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1)唐朝法律①发展:《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②特点:礼法结合,对“孝”特别重视。(2)唐朝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

大唐开元礼

》,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基层教化:重视

家训

,强化基层教化。

知识点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1.法律(1)宋朝:沿用唐朝法律体系,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

大明律

》,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

大清律例

2.基层教化(1)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之中。(2)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①北宋:《

吕氏乡约

》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

六谕

”,逐渐带有强制力。

③清朝:乡约宣讲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用《大清律例》。④结果: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史料情境·练思维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摘编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提示

民族政权并立,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立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加强立法来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理学和科举制(教育)的发展,为法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律令的发展完善为其奠定了基础。教材深化·提认知1.历史概念——周初“敬天保民”思想“敬天保民”的思想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西周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2.图解历史——先秦儒法之争的主要内容

3.历史概念——“律”与“例”的关系例是律的补充,同律一样,也是审理案件、定罪量刑的依据。不同在于,律的纂修比较慎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例则因时制宜,随时增删和修改,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法律形式。4.图解历史——中华法系的确立与发展5.图解历史——古代中国乡约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材料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为德主刑辅法制原则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②,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③。——摘编自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读史

①体现了以德化民②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③体现了以礼入法【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参考答案

法律传统:重视以德化民,强调德主刑辅。积极作用:德主刑辅给法律涂上了德的色彩,减少了推行法律的阻力;德礼入律,道德条文化、法律化,增加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可行性,也促进了法律的稳定;古代中国以德化民;德主刑辅的法律传统有利于调控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法律体系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主题二为政以德——中国古代的社会教化史料探究视角1历代王朝的德治思想材料

张载曾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士大夫们表明自己的一种面向未来、治理现在的气概,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不论是王安石还是程颐,都拼命向皇帝进言,要以尧舜为榜样治国。他们强调经书中所要求的诚意、正心、修身等品德是皇帝和士大夫都应该具备的。士人的人生理想当时是以优异成绩科举合格,然后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们主张自下而上,也就是通过家庭和地方组成社会秩序的基础,来促使王朝统治体系的安定。——摘编自[日]小岛毅《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思考】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概括他们参与治国的主要方式。参考答案

价值取向:责任意识、家国情怀、道德自觉。方式: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劝谏君王提升道德修养;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参与构建社会秩序。视角2中国古代乡约教化的演变及影响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乡约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由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具体内容分为四大纲领:“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正因为乡约的自治性,宋代以后出现了村社自治组织①。——摘编自高学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沿革及其历史镜鉴》材料二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②。读史①阐述了《吕氏乡约》的历史地位、主要特点②从教化内容、组织者、手段、目的和结果等角度阐述了明清乡约的特点【思考】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乡约”发展的特点,简要评价“乡约”所起的作用。参考答案

特点:主体:从儒士倡导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到主训诫;内容:从守德到受谕守律;目的: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结果:逐渐与法律融合。作用:积极:政治上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治理,为后世提供借鉴;经济上利于组织和发展生产;文化习俗上,利于促进儒家文化和道德的传播,扶持贫弱,邻里守望相助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局限: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史观史论1.历史解释——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3练经典强化提升【练·高考真题】命题点1从祝岁习俗角度考查礼仪教化注重伦理秩序1.(2021北京卷,1)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

)A.出现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D.仅是官方举行的庆祝仪式答案

B解析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答案

A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为解决司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大量增补“例”,使“律”更易于操作,这有利于提升司法官员办案水平,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B项中“杜绝”、C项中“确保”表述绝对,故错误。这一改革具有积极意义,且“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错误。【押·经典模拟】预测点1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形成1.(2022山东模拟)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豫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答案

C解析

)A.选官以孝廉为标准B.宗法制度影响深远C.儒家思想影响法制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答案

材料中的“丁忧”即行孝道,是儒家道德观的表现,形成制度化法律化说明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故选C项。预测点3从礼法关系角度考查《唐律疏议》3.(2022北京海淀二模)《唐律疏议》将“失礼之禁,著在刑书”,其与儒家典籍一致的情况大量存在:《礼记》:“悼与耄(幼童和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疏议》:“九十以上、七岁以下,

THE END
1.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主要内容特点及影响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决定了其法律文化的包容性,也使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广泛吸收不同民族的法律文化,却能保持其基本特质。这种特质产生的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当然,对它的稳定性特点不宜过分强调,当形势变化时还应遵循"法与时转,制与世宜"的历史观,否则就会像晚清以后那样,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228.html
2.中国古代僧侣管理制度浅析7篇(全文)(二)我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中的主要思想 通过梳理从先秦到前清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思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社会管理思想,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但以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思想主张为主要代表。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其一,宗教、神学控制论;其二,道德约束观;其三,礼乐治国体系;其四,无为而治的主张;其五,法家的社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6cembnk.html
3.首部研究湖北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的西方语言专著这部竹书为我们了解汉初法律体系及其司法制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汉帝国是世界古代史中最强盛最成功的帝国之一,其法律制度的实施为帝国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奏谳书》作为全新的史料,不仅对中国法律史,而且对汉朝的国家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http://flgj.cupl.edu.cn/info/1099/3953.htm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记者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将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完善”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中国网现场直播,微直播同步进行http://www.china.com.cn/zhibo/zhuanti/2011lianghui/2011-03/10/content_22090747.htm
5.刘长勇等:中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的发展历程刘长勇 等:中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的发展历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纵观退役军人优抚政策可知,我国优抚工作已由济困帮扶型向保障服务型转变。总体而言,我国退役军人优抚工作呈现以下特点:优抚内容愈发丰富;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管理体制更加高效。https://www.hbskw.com/p/47861.html
6.建设中国特色法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光明日报编者按:12月26日,为进一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讲话精神在法学界落地生根,光明日报社和中国政法大学在北京共同主办“法治中国论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来自国内法学院校、法律实务部门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建设和推进全面依法https://news.gmw.cn/2017-12/29/content_27217171.htm
7.付子堂朱林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构成(下)中国法治话语表现出受西方法治话语支配的局面,这种主体性的迷失既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也不利于中国以其独特的民族性参与全球法治治理。 虽然中国是法治的“后发国家”,通过模仿和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法律体系的建设。但中国法治不能总是作为西方法治的附属物、模仿者和的消费者,中国法治应有其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1305
8.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2014年9月5日,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古代法家的观点“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这是我们取得的重大成就,也是我们继续前进的新起点。形势在发展,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