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研究分院;2.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的发展历程,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分别对不同行业中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的颁布与实施等情况进行了探讨,并围绕禁限售商品范围、执法力度以及制度体系方面开展剖析,从加大违法成本、运用信息化手段、制定“吹哨人”制度、开展社会共治以及推广法律法规宣传等方向提出了监管建议。
关键词:禁限售商品;对比;法律
1.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体系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至1978年),我国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生活必需品供应为主要目标,粮食与重要农产品、外汇与黄金、军火与危险品等被列为禁限售商品,旨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货币、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1979年至十八大),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随之调整,更加注重市场秩序维护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假冒伪劣商品、烟草制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成为监管重点。
成熟阶段: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禁限售商品监管法律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深化和完善,尤其在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会道德等领域,政府通过制定或修订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电子烟及其制品、塑料制品等新型禁限售商品实施严格监管。
2.禁限售商品法律体系主要特征
2.1监管范围广,聚焦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2.2跨部门执法,增强法律威慑力
首先,中国监管机构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对禁限售商品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如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对假冒伪劣商品售卖、非法野生动物交易、环境污染等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对违法行为形成了强大震慑,有效解决了单部门执法力量分散、信息孤岛等问题。同时,通过区域间的执法协作,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联合执法,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提升了执法效能[2]。
2.3监管制度体系清晰,注重科技赋能
3.完善禁限售商品法律体系的建议
我国在禁限售商品方面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伴随着商品形态和品类层出不穷,以及销售渠道的日新月异,各种违法行为的表现形式也逐渐承载了新技术的应用,如互联网上各种多模态信息中,包含的违法行为信息给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提高执法效率,增强执法的靶向性,需综合运用行政、技术等手段,多管齐下,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强化监管,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3.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违法成本
3.2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监管效能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提升禁限售商品违法成本,提高监管的效率与精准度,构建智能化的禁限售商品监管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市场动态,精准识别异常交易行为,提前预警潜在的违法、违规风险,实现对禁限售商品违法行为的早发现、早干预。进一步深化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各监管机构、行业组织、企业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实现监管信息的深度整合与高效利用。通过对海量监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关联分析,提升对复杂、隐蔽禁限售商品违法行为的侦测能力,为提升违法成本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6]。
3.3建立“吹哨人”制度,建立激励机制
经济奖励是核心驱动力,应设定合理的奖励标准,根据举报信息价值、违法行为严重程度、挽回经济损失等因素,给予吹哨人一定比例的经济奖励。为防止罚款金额较低时吹哨人积极性下降,可考虑设定最低奖励金额。此外,职业保护亦不可或缺,承诺对吹哨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如优先推荐就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保留职位等。对于因揭露禁限售商品违法行为而遭受职业损害的吹哨人,应提供必要的职业补偿,并确保其人身安全。
3.4推行多元共治,净化营商环境
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第三方机构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禁限售商品市场监管,形成禁限售商品违法成本提升的多元合力。通过投诉举报、舆论监督、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禁限售商品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制定并执行高于法定标准的行业规范,通过行业信用评价、黑名单制度等手段,强化会员企业在禁限售商品管理方面的自我约束。
3.5多措并举,加大法律宣传
其次,为确保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的持续改进与优化,应建立科学严谨的宣传效果评估机制。设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制定包括宣传覆盖面、受众满意度、法规知晓率、违法行为减少率等在内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系统评估。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宣传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识别不同宣传方式、内容、对象的效果差异,以便及时调整宣传策略。此外,积极收集公众、企业、媒体等各方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宣传内容和形式,提升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技术保障专项项目《禁限售商品网络交易违法行为风险识别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项目编号:2023YJ35);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领军人才)项目《网络交易违法行为智慧监管数据要求研究及标准研制》(项目编号:KJLJ202306)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霞,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质量研究分院研究员、全国消费品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8)秘书长,研究方向为产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消费品安全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