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选调生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毕业生及选拔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的群体的简称。现在部分地区条件放宽至大学本科毕业生,不是党员没有经验也可。[1]

哪些人可以报考选调生

高校毕业生比较适合报考选调生

报考选调生有无户口和生源地限制

对研究生实行什么政策

在考录计划上,实行计划单列。在分配上,博士研究生安排到市直部门挂职锻炼;硕士研究生到县市区工作。以河北为例,原则上,选调生必须进入基层锻炼,两年内关系不准调动。市、县街道、城关镇也算基层。

VS公务员

选调生是公务员,并且与通过正常招考被录用的公务员有不同,选调生与公务员随着国家对公务员队伍实行“逢进必考”的原则,报考“选调生”和公务员成了当前和今后大学生走进党政机关,实现“学而优则仕”理想的唯一途径。这两条道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2、选调生虽是后备干部身份,但试用期结束后的前两年需要在基层工作,期间硕士定副科级(级别),之后才可参与全省的人员选调。

3、选调生硕士正式入编(试用期结束)后的第二年定副科级(级别)

4、选调生是省、市、县委组织部掌握的后备干部,而招考录用的公务员,是各机关工作人员,关系由该机关的人事行政部门管辖,而非各级党委组织部。简单来说,选调生档案归当地组织部,公务员档案归人事局。

5、选调生一般要分配到基层去锻炼,条件艰苦,福利少(不是单一情况,东部、中西部部分发达地区情况明显不同),但两三年后就会上调。

6、培养管理的措施不同。

村官考试

总得来说选调生与各单位招录的国家公务员都是国家公务员,而“大学生村官”不属于国家公务员。具体来说有以下四点:

一、报名条件不同;

二、培养目标不同;

三、选拔程序不同;

四、培养管理的措施不同。

二者区别

选调生也属于公务员系统,但与普通公务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报名条件不同

选调生的报名条件除符合一般国家公务员的报名条件外,还要求是政治素质好,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主要选调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本科生大部分省份要求是应届毕业生、中共党员、学生干部,三者缺一不可;研究生条件可酌情放宽,一般只要求应届毕业生。

(二)培养目标不同

选调生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

公务员一般招考的是非领导职务国家公务人员。

(三)选拔程序不同

选调生的选拔采取本人自愿报名、院校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而公务员录用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的方式进行,不需要院校党组织推荐。选调生的面试由各市委组织部组织,公务员面试由当地人事局负责。

(四)培养管理的措施不同

(五)管理使用有所差别

选调生是省委组织部的后备干部,放到基层锻炼,人事权归省委组织部管辖,委托接收单位考评。调动范围是全省建有党组织的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社团,可以理解成一种特殊的干部身份。

公务员是针对具体职能的职位,人事权一般归该单位人事机构或上级单位人事机构或人事厅管辖。一般只要有人事权的单位都有管辖权。调动范围取决于人事归属单位,在该单位人事管理范围内调动。

(六)发展前景有所差别

选调生是省、市、县委组织部掌握的后备干部,而招考录用的公务员,是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选调生提拔速度比公务员快得多,一般本科毕业定科员,硕士定副科,博士定正科。但是随着选调生的增加,部分省市,我国干部队伍中,许多年轻有为的领导干部都是选调生出身。所以,组织部门一直把选调生工作视为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

选派生

各级组织部门为加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锻炼成长,面向全国公开招考大学生选派到建制村及乡镇基层工作,这批大学生简称选派生。

发展史

按照党中央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要求,1980年以来,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培养。“选调生”到基层工作,重点是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根据习近平同志关于“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精心挑选优秀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去锻炼”的讲话精神,今后选调生主要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中招考。

2000年,中央组织部发布了《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选调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8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精心挑选优秀大学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和复杂环境去锻炼”,随着2008年中组部下发《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暂行规定》,截止2012年底全国有近20万选调生活跃在广阔的基层大地。

进入2009年,随着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2部委《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选调生政策作了重要调整,将由原来的清一色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考,转变为“主要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村官’及其他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选调生招考政策的变化彰显了中央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用人单位从基层一线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将逐步建立和完善。

选调机制

选调目的

重点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后备人选。

选调对象

主要选调本科生、研究生中的共产党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各省情况差别较大,部分省份只要求满足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和中共党员三个条件中任意一个即可。

选调原则

秉持”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本人自愿报名、院校党组织推荐、组织(人事)部门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调。

选调条件

1、有志于从事党政工作并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

2、必须通过选调生录用考试。选调对象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志愿到基层工作,身体心理健康,能适应基层工作需要,勤奋敬业,乐于奉献;

6、参加基层服务项目、符合选调生条件的往届高校毕业生(像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等)报考,年龄方面各省份一般适当放宽。

考试

选调生也属于公务员系统,但应该说与普通公务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选调生标志

“选调生”新标志(LOGO),主要以“丝带”、“星星”、“划桨”等重要元素来体现选调生的整体形象。

标志将“选调生”拼音首字母“XDS”蕴含其中。丝带下方交叉处为“X”、右弧和“X”右上方组成“D”、下方为横写的“S”。飘扬的丝带寓意心情舒畅,渐变色寓意阳光照耀;星星象征着党的领导、中国梦及革命理想信念;右弧寓意选调生之路,即选调生起步基层、激扬青春、放飞梦想,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茁壮成长;标志下方三条斜线呈现出众人奋力划桨之势,右弧寓意风满帆扬,展现选调生团结一心,艰苦创业,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的生动形象。标志对“D”表现最直观,D也是“地”的拼音首字母,丝带整体形像宛如俯瞰的草书“干”字,又如飘逸的“十”字,结合左上角“星星”,寓意着十余万选调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精于务实,实干兴邦!

标志欢快、灵动,传递着选调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无限活力,充分展示出选调生“平凡孕育伟大、奉献谱写人生、汗水铸就辉煌”的主题口号。选调生是中国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青春力量,整个标志喻示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3]

选调生图书

图书于2014年12月亮相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北京文博会)1号馆B厅[5]。陕西农村报、东方今报、周口日报、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共产党员网、大河网、淮阳网、今报网、陕西农村网、周口网等各大媒体均有报道。[6]

1、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志愿到基层工作,勤奋敬业,乐于奉献;

2、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

3、学习成绩优良,具备授予学士以上学位条件;

4、学习成绩优秀,基础知识扎实,能如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5、身体心理健康,能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资格审查贯穿考录工作全过程。对报考人员在考录环节中的违纪违规行为,按照《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发[2009]126号)等有关规定处理。

各“985”、“211”高校举办的一般本科,如其入学录取分数线与该校重点本科录取分数线一致。“985”、“211”高校举办的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等类型2012年毕业生不能报考。

关于职位类别。报考人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专业目录报考自然科学类职位或人文社会科学类职位。如报考人员所学专业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上公布的专业目录内,则按所获学位报考相应职位。

选调生考试一般不指定专属教材。

选调生考试科目为:《行测》、《申论》。

(1)一般来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为客观性试题,申论为主观性试题。

(2)面试和专业科目考试由招录机关确定考试方式和题型。

一般为《综合知识》和《申论》两门,在综合知识当中主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采取综合知识测试、申论等多种方式,考察应试人员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面试阶段考试包括结构化面谈和专业测试(根据单位需要进行,不计入考试成绩)。选调生考试内容为综合知识和申论两门,在综合知识当中主要考行测和公共基础知识,申论和国考申论一样但是相比较要简单些,主要是综合知识。

同样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时进入大陆官员系统,如果按照一般公务员招录,半年之后毫无悬念仍是一名普通科员,不过,如果按照选调生招录,有可能半年之后会跨越前者若干年,直接擢升副处级干部。比如,23岁的焦三牛才从清华大学毕业,成为选调生被安排到甘肃工作,年初就被破格选拔为副县级的武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这样的特例被官方媒体不吝赞扬,代表中共中央中组部的“仲祖文”亦发文肯定。

以循规蹈矩的公务员招录为参照系,各地“火箭式提拔”现象背后隐藏着体制性焦虑,选调生制度是一条富有特色的党管入仕之路。它的存废,走过波折曲线。

留着小平头,还显得稚气未脱的焦三牛一下子成为了焦点人物。

无论是通过选调生推荐和考试,还是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都一步迈入了官员升迁通道,开始端上公职这金饭碗,但两者又有所不同。

选调生是中共通过高校党委组织部、团委等组织发现推荐应届毕业生中有政治觉悟的优秀青年(本科生要求是中共党员和学生干部),进入官员培养“第三梯队”,由各省委组织部牵头,下派基层培养,为挑选出一批未来党政干部做储备。选调生依据的是党内文件,而非《公务员法》。

湖北民族学院一位学生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去年年末仔细思考后,他下定决心选择了选调生,而不是公务员考试,理由是,相比之下,同样的机会,“选调生提拔的机会更大”。

陕西省延安市2008年实施“延安市选调生成长计划”。当地党委发文明确提出,力争在未来10年内,平均每县区进入县级党政班子的选调生不少于2人,选调生担任党政主要领导职务的乡镇不少于本县区乡镇总数的1/3,要使一大批选调生进入市、县直部门任职或工作。限时,明确数量,强制规定,这是标明选调生“优等出身”的突出例子。

另外,现任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孙靓靓(1984年出生),新泰市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刘婷婷(1984年生),现任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镇镇长牟阳(1986年生),均为大学毕业通过选调生进入地方官员队伍。

2013年开始,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将不再从应届生中招录公务员,意味着应届毕业生进入中央官员系统的最便捷道路,仅剩下先选调地方再连续提拔往上这一条路。

《凤凰周刊》记者进行最新不完全统计,2004年之后,每年稳定增长将近1万名选调生成为中共官员新鲜血液。2011年,内地共有21个省市区招收选调生规模达到12664人(参见下页图表)。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2008-2011年间大约有500多名选调生分配至7省市区,一些地市也自主招录了一部分选调生。

选调生的选拔始于毛泽东时代,当时的选调生是“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一部分。不过,选调生规则刚刚出炉就因“文革”而夭折。

“文革”后,领导干部青黄不接。中共元老陈云提议下,中组部设立青年干部局,选调生制度被拾起,且成官员“育苗”的主要手段。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大潮席卷内地,许多精英更愿意“下海”而非进入政府,一度导致公务员这个铁饭碗不像今日人气如此旺盛,基层官员层面更难以吸引人才。各地组织部门出于现实需要,不得不部分激活选调生机制,在1999年更是全国性恢复选调生选拔,充实基层。

中共中央党校还从2002年始,开办选调生(地厅级)培训班,此后每年一期。2003年之后,中国政治顶层换届,选调生以每年1万名左右稳定增长,而最近几年,在党委四级换届窗口期,选调生在各地受“关照”的热度急剧升温。

政情观察人士分析,排队升职的官僚体系一旦运作够一个周期,层层下压的年龄累积使得人事更新滞后,以选调刺激基层僵化人事体系,从源头注入新鲜活力当是组织部门有所考虑。

换届窗口期中,类似选调生制度这样相对灵活的组织手段,成为地方党组织人事新陈代谢的方便方式,并得到中共机关报在内的官媒赞许。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白智立认为,选调生制度回潮与基层政权权威削弱有关。中央的方针是向基层倾斜的,公务员越来越要求具备基层工作经验,这样的趋势从李源潮出任中组部部长以来越来越明显和强化。

200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选调生制度。当年,中组部下发《选调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暂行规定》,成为地方选调招录的宏观指导。在中组部部长李源潮2010年的讲话中,选调生作为“基层一线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紧密一环,成为中共未来10年干部培养规划组成部分。

基层官场“外来客”

选调生第一次晋升,一般发生在工作两年后,本科选调生如何从科员到副科,硕士选调生如何从副科到正科,博士选调生如何从正科到副处,这是他们仕途的第一道关卡。

选调生有政策优势,组织部门已经把他们放在目的地为“党政主政官”的起跑线上,等于为这个初入官场的群体一开始就许以日后升职的政治承诺,不过他们在基层的锻造,在本土官员看来也许只是“过客”。

晋升机会的竞争中,选调生拥有政策优势,他们是上级组织部门优先考虑的对象,他们往往拥有高学历,往往很年轻,但是本土官员往往拥有本地官场“亲友团”的人脉支持。

对乡镇而言,你不是这个乡镇的人,就属于外地。而在县里,同地级市不同县的,别人也都把你当成外地,甚至在一个县里的各地乡镇官员,也会抱团形成自己的人脉。

并不是所有的选调生都能交上“火箭提拔”的好运,也有可能陷入地方官场泥潭。

河北省2004年选调生招录,为冀西北偏远的县委组织部分配了四个名额。四名从大学校门走出的选调生到当地乡镇工作不到九个月,就有三人辞职,只有家在本地的一个女生留下。辞职的三人选择了到外面打工。

其中一名已经辞职的选调生张显(化名)坦言,“待遇太低,每个月只有500多元,作为选调生,大多不是本地人,工作后面临吃饭,租房、社交等,我们期盼已久的年终奖,已经减半再减半了。”

而未来升官的渺茫更是促使他下决心转行,他说,“省市里在搞选调时,对选调生有一定的培养计划,但在地方,根本没有执行。到现在为止,发展得最好的也才进县直机关。地方对选调生不重视,他们不敢用、暂缓使用、不想用,更别提提拔重用!”

据张显观察,在地方上,有的本地干部为了媚上,让有关系、有后台、有背景、有门路的先上;有的为了保护小团体的既得利益,拉帮结派,堵住别人成长的道路;有的为了搞平衡,一个让上一个不让上;有的为了控制选调生,怕被原先由自己领导的选调生成为自己的上级,恶意诋毁,千方百计地阻挠选调生成长。

中组部在关于选调生的选拔培养方面,有这样的表述——“重点培养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些定调和表述,在地方上有时被扭曲成为提拔“官二代”、“富二代”的依据。

一再被舆论屡次声讨的“官二代”现象中,选调是一条常被“官爸爸”私用的便道。“官二代”借助选调生的选拔制度进入官场后,没在基层待几个月就坐“直升机”,步步高升,这并不鲜见。

白智立认为,依照党内文件可以变通灵活使用的选调捷径不受国家法律约束,地方党组织拥有太多自主权,游离在社会监督之外,体现中国官员入口管理的混乱。应该在法律和社会监督框架之下,让选调生在内的所有基层公务员公平公开竞争领导干部职位,堵住官场“捷径”。

选调生考试

选调生录用考试作为各省市领导干部后备人才的录用考试自1988年实施以来,至今已经有了18个年头。在这18个年头里其考试的科目基本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相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面向社会招考前的一段时期,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两科。这时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目前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天津市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题型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还没有过任何的变化。在此期间,选调生录用考试同样采用的是《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两大科目。直到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考试科目明确规定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个科目后,部分省市的选调生考试科目开始慢慢的向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科目靠拢,比如:湖北、山东等地,选调生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申论》两科;当然,还有部分省市的选调生考试还没有和国家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完全一致,比如:重庆、天津等地,选调生考试科目为《综合知识》、《申论》两科。

《综合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部分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论、认识论、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等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市场的基本功能、市场经济结构、市场规则、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混合经济)、供给与需求平衡、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三个代表及其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四、法律常识

主要包括:《法理学》、《宪法》、《民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等。

五、行政管理

主要考察的知识点有:行政管理体制与改革、政府机构与改革、《公务员法》、行政监督等。

六、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般包括:决定、指示、通报、通告、请示、报告、函、会议纪要、简报等。

七、本地地情及对策

要求考生根据本地情况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来给予判断和解答。

《综合知识》的考试题型一般包括以下六种:

一、填空题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

三、判断题(是非题)

四、简答题

五、论述题

六、案列分析题

其中,填空题基本是取消了。论述题和案列分析题纳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竞争上岗”的考试内容。选调生的考试题型以选择题(单选和多选)、判断(是非)题、简答题为主。从分值上看,单选一般占65-75分(总分100)、多选题:15-20分(总分100)、判断(是非)题:10分(总分100)、简答题:10分(总分100)。[

THE END
1.2018年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联考综合课真题及参考答案A法律不外乎主权者的命令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代表人物奥斯丁的观点,而不是经济分析法学派,A选项错误。社会法学派强调法律实施的效果,认为法律优劣的主要标准是实施效果,B项错误。历史法学派认为法是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共同意识的体现,D项错误。C项自然法学派认为自然法高于人定法,人定法应于自然法保持一致,Chttps://www.kaoyan.com/zhuanyeke/zhenti/5bffd44649139.html
2.体系解释(也称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属于什么解释?()A.文释B风险的成本估算完成后,可以针对风险表中的每个风险计算其风险曝光度。某软件小组计划项目中采用50个可复用的构件,每个构件平均是100LOC,本地每个LOC的成本是13元人民币。以下是该小组定义的一个项目风险。 ①风险识别:预定要复用的软件构件中只有50%将被集成到应用中,剩余功能必须定制开发。 ②风险概率:60%。 https://www.shuashuati.com/ti/bfa35c82a6464ff0a6954aa416f49789.html
3.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第四,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是对传统法律观念、传统法律制度以及传统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第五,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标志着法律观念和法律技术的进步。第六, 制定和公布成文法,为战国时期及以后的封建成文法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并标志着以封建社会关系为内容的成文法律体系开始走向中国法律的历史舞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
4.招生就业处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律规定 (5)法律责任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值:80分。 3.主要题型:单项选择题60分;材料分析题20分。 4.内容比例:时事政治、思想政治、中国近现代史、职业道德与法律、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规各占20%。 http://zsjy.jxyxgz.cn/news-show-901.html
5.2020敏行法硕法制史简答题素材汇总3《法经》规定了各种罪名、刑罚及相关的法律适用原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其基本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政权和保护私有财产,全篇贯彻了法家“轻罪重刑”的思想。 (2)特点: 《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https://www.douban.com/note/742336720/
6.法制史简答题主观题觉晓法硕答题模板首先,评分老师会关注你的答案是否准确涵盖了题目所要求的知识点。这意味着你需要对法制史中的重要事件、制度、人物等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准确无误地将其表达出来。 条理清晰性 其次,答案的条理清晰度也是评分的重要标准。你需要将答案组织得有条不紊,比如按照时间顺序、制度分类或逻辑顺序来阐述,让阅卷老师一目了https://blog.csdn.net/Fgz299349/article/details/141967507
7.国开中国法律史形考任务3试题及答案.docx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形考任务三一、填空题1.礼制的原则是___和___。[答案]亲亲;尊尊2.春秋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郡县制取代了___。[答案]分封制3.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___于鼎,以为国之常法。[答案]刑书4.春秋时期邓析作___,是郑国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答案]竹刑5.春秋以前,奴隶主贵族不公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4915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