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9期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华诞之际的一种道路自觉。道路决定未来,而未来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已经走过的道路的延展。作为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决议》深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中国答案”。100年的成就从根本上说,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党史百年得出的重要结论。同时,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过去的根本成就,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继续遵循和开拓的重要道路,是领会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背景。要更好理解党在百年奋斗中如何认识、学习、追赶、引领世界现代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道路与时俱进的丰富和提升,首先就要明确我们的起点、历程、现状以及世界主要大国的实力消长。

(一)自我比较:从哪里来?到哪里了?

中华民族从哪里来,走到哪了?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所谓“复兴”,首先意味着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自古没有兴盛过不能称之为复兴;其次,它意味着既有兴盛、也有衰败的历史。如果没有衰败过,同样无所谓复兴。从唐宋开始,中华民族就引领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自近代以来,世界在进步,中国在倒退。这一历程就是我们难以真正赞同,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近代中华民族的衰败史。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从一个世界大国变成了一个弱小国家。

然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不断奋起。从1980年GDP占到世界总量的1.7%,到2020年已经占到了世界经济总量的18.6%。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影响下,中国仍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1921年,中国只有4.7亿人口,到1950年是5.5亿人,2020年达到14.4亿人,中华民族可谓人丁兴旺,这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强大的领域。同时,发电量、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原油产量等从无到有,实现了几百倍甚至上万倍的飞跃。制造领域,汽车、铁路等量质齐升,尤其是我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跃居世界第一。百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无疑发生了革命性、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变化。

(二)国际比较:走在了世界的哪里?

除了自我比较外,还要进一步明确我们达到了世界的哪个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标尺,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就GDP而言,1820年中国GDP是美国的18.3倍,但到了1913年,中国却只有美国的46.6%,1978年仅为6.5%,美国GDP是我国的15倍。40年后的2018年,中国GDP增长了90多倍,总量已是美国的65.6%。1921年中国发电量为4.4亿千瓦时,仅为美国的0.0008%;而2020年比100年前增长了16800倍,是美国的1.85倍,居世界第一。1921年中国钢铁产量是7.7万吨,是美国的0.38%;而到2020年达到10.53亿吨,增长了13600倍,是美国的14.6倍,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世界前列。数据变化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此消彼长。中国与世界第一大国的关系,正是这样动态演变的。

(三)动态比较:1921—2021年世界主要大国GDP消长

1921年以来,美国GDP一直遥遥领先。1957年,苏联成为第二。1960年,英国顶替了苏联位置。1984年,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反映了此时东亚崛起背景下日本的飞速发展。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1994年超过巴西成为第8位,并在1999年、2004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分别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这反映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难历程。

因此,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汇点上回眸世界现代化历程与中国现代化道路,是科学展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坚定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关键。

二、历史反思:世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及其演进逻辑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明确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世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及其演进逻辑。

(一)现代化的“围城”——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间的误解与冲突

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隔障或壁垒,并由此引出一些文化误解与冲突,这种现象叫做“围城”现象。现代化问题上也存在着一种非常深刻的“围城”问题,集中反映为两个“围城”:社会主义的“围城”和现代化的“围城”[1]。所谓社会主义的“围城”,指的是中国和古巴等国的社会主义出现了分化和差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功把中国引向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快速发展之路;现代化的“围城”则主要表现为身处现代化中的人们对于现代化的两种冲击:一类是前现代主义者拒斥现代化,他们时至今日仍拒绝加入现代化,不用电、不开汽车、不吃工厂生产的副食品和加工农产品,而是自种粮食,自给自足。另一类后现代主义者一直批判西方式现代化,如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过程哲学家小约翰·科布(JohnB.Cobb),他们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理性,反对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征服。

当现代化走向全球化,如何引起思想理论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如何判断现代化,如何对现代化既批判,也吸取,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现代化[2]?同时,文化建设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3],中国现代化道路有怎样的思想前提、价值意蕴与方法论[4][5]?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哪里[6]?本文将结合以上问题进行延展深化。

(二)现代化的本来含义

以上“六化”的要素,是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发达,与它们借助于这些要素密不可分。可见,现代化在人类文明进步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它为何会导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还需要深度研究和认识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

(三)现代化的价值二重性

以上各个现代化价值表现不同,但它们共同体现出来的价值二重性,恰恰是世界现代化本来含义的重要方面。

(四)世界现代化的百年演进历程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三个世界”理论诞生了。在此体系下,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即第一世界,它们分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东德、西德成为第二世界代表,分别处于相互对立的阵营;第三世界的中国、印度也分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三个世界”划分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以意识形态为主导,而是以现代化的程度和水平来划分世界体系。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一家独大,从二战以后长期占据世界综合国力首位,并远超诸国。所谓一超多强,对美国而言是相对全面的,但其他国家都各有强弱。如日本经济实力一流,但政治、军事都不太强;俄罗斯政治、军事较强,经济其实并不强;欧盟情况更复杂。与此同时东亚崛起,亚洲四小龙(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包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都实现了迅速发展;此外拉美国家崛起,它们在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基础上逐渐走上正轨。

回顾这一历程可以发现,世界现代化由最初的西欧模式、北美模式、苏东模式,逐渐衍生出东亚模式、拉美模式。这表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各国立足于对现代化本身含义及其价值二重性的借鉴与反思,根据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内外发展特点探索出来的,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深化拓展,调整适应。世界现代化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实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条件。

三、自我反观: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创新

从整体上看,世界现代化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各主要国家都参与其间,贡献了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而中国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一)近代以来中国对于现代化的认识历程

1.畏惧现代化——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西方现代化最初是伴随着侵略战争而来,代表着现代化的帝国主义洋枪洋炮,令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所以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对现代化不怀好感,乃至敬而远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关于学习现代化的积极探讨,如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福建水师、北洋水师等斥巨资购买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误以为技术与利器就等同于现代化。后来发现,如果没有制度现代化,光靠引进器物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2.追寻现代化——1911年辛亥革命到1919年五四运动。从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尤其是五四运动,启发中华民族从思想上幡然奋起。在追寻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知识分子提倡进行自我国民性批判,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鲁迅先生以小说为启蒙武器,帮助中国人认识自己的国民性;柏杨创作《丑陋的中国人》,还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在三座大山重压下呈现出的落后面貌。五四运动呼唤的科学与民主,就是倡导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现代化理念,探讨改造中国的问题与办法,引导知识分子追寻实现现代化之路,推动民众思想解放和理性觉醒。

3.脱离现代化——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一时期国家首先面临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救亡图存是国家的主要使命,因此难有更多精力来推动全面现代化,以致长期脱离现代化。

4.探索现代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确立了现代化的目标,周恩来同志在1954年就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但我们对现代化仍存在误解,比如将工业化片面理解为重工业、大炼钢铁等,甚至走向反右扩大化,直到“文化大革命”发生。

5.拒斥现代化——1966年“文革”到1978年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确认“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这一时期抛弃了对现代化的追求目标,提出所谓“反帝、反修、反封建”的口号,对世界格局、历史传统和未来规划都作了错误理解和判断。

6.创造现代化——1978年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实践中开启了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探索。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积极探索

回顾百年党史,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始终贯穿其间。自从党通过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必要政治前提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一直在进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历程中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在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搞现代化?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从邓小平同志直到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强调走自己的路。这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

1.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

1954年,毛泽东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一个根本目标:“我们的总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8]350同年周恩来同志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进一步将现代化目标设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全面推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概括了这段时期的主要任务: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制度保障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文化大革命”后,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抉择。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看起来只是恢复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识,却带来了思想解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课题。当时我们重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莫衷一是。邓小平同志讲了三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不是社会主义。同时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回答了这一关键问题后,我们不断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理论应运而生。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计代价、不计成本、不管环境,凡事只片面追求速度与规模,导致资源能源环境消耗过大。如果长此以往,基本上将断送前途和命运。基于此,中央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以上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创新,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问题,实现了根本性突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全世界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伟大事业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尤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党以深化自我革命来永葆千秋伟业。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回应了民主人士黄炎培对于历史周期率的解决方案——人民监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我们的第二个方案是自我革命。在这一背景下,有助于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内容和重要地位。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内容和重要地位

习近平同志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点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到底新在哪里——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百年奋斗,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那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到底新在哪里?本文从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结合中加以探索。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规定

(二)目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三)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不仅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还把它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建设道路、改革开放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伴随时代不断丰富,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三次飞跃。

(四)内容:“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曾有一段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协调发展,也就是树立全面的观点,“全面”成为了我们党的系统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中国社会发展纳入到高度有序的体系之中。因此,我们既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真正走出了一条站在人类文明高端的发展道路。

(五)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和最大特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回顾党史百年的艰难历程,如果没有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没有它的领导核心、思想引领,不可能走到今天。况且在此基础上,党还要严格地自我约束,既要协调各方,又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还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我们真正做到了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同时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并将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之内。

2.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着国家性质。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它不仅吸收了西方选举民主的合理部分,也创造了伴随社会全领域、全过程和全周期的协商民主。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既保障人民有民主选举的权利,又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真谛。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尤其是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是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的题中之义。中国制度区别于西方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重视政策的延续性。西方国家举办一次选举,参选人胜选的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否定、抹黑前任的政绩及作为,因此每一次美西方民主选举活动如同一场“拳击赛”。美国历任总统包括特朗普、拜登等上台前,无不对前任总统的施政成效、外交政策乃至个人私德展开不遗余力的批评。而中国则是一代接着一代、一届接着一届的“接力赛”。用“接力赛”超越西方选举制的“拳击赛”,有利于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4.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2021年中央政治局专门开会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效能,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殊优越性。

5.国际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既确保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又能保障各项事业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稳步推进,显著区别并超越西方单一选举民主和党派政治民主沦为少数人逐利的“金钱政治”、政党政治堕落为“政党恶斗”、权力制衡演化为“否决政治”的乱象,克服西方民主国家和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国家“有民主无效能”的通病。

(六)基础: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内在结合

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构建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复合所有制体系。在此基础上,如何既使公有制经济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可靠力量,又通过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首要在于解决分配的大问题。我国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复合式分配方式,既可以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也可以使各种社会资源更加充分地进入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近年来国家推出许多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试创业,让他们自行经营管理经济实体,参与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对社会主体则给予了更多创造性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使当今中国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

与西方比较,更能凸显中国的优势。西方基本上实行单一的私有制,虽然富有活力,但无法形成合力。如美国2008年爆发经济危机进而影响了全世界,反映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无法自我克服的弊端。前苏联、东欧国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重工业基础厚重,但缺乏多样性和活力。而中国经济制度能够较好地扬长避短,显现了多种所有制与多种分配方式内在结合的优势。

(七)机制:市场经济和政府宏观调控内在结合

(八)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明确要求。从抗日战争时期倡导新民主主义文化,到新时代强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以贯之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同时,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向所有世界优秀文化学习,让世界文明史的精华都能为我所用,但也绝不照抄照搬。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西方式现代化拥有自身的文化传统,但却凭借现代化优势向世界各国进行文化输出,推行文化霸权,奉行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倡导的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形成了鲜明对照。

(九)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却是一个温和的大国,从来没有侵略他国的基因。我们一方面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前提,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内坚持独立自主,把生存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外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独立自主地处理外交问题。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与所有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西方式现代化大多建立在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侵略和殖民基础上。他们大肆鲸吞弱小国家和落后民族的财富,为其带来深重灾难,造就了一个特殊而残酷的殖民主义时代,构建其霸权主义世界体系,使得许多后发国家很难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保持自身独立。中西方立场和行动的两相对比,有力驳斥了西方国家散布的“中国威胁论”。

事实上,中美之间正在进行一场价值大博弈,双方最终究竟谁能胜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站在人类道义高地。美国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美国伟大”,并不断搞一些小动作意图“围堵”中国。而中国始终大气沉稳,富有智慧、有礼有节地科学应对,这体现了中国不光关心自身发展,而且胸怀天下兴亡的全球理念。

(十)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

塞缪尔·亨廷顿曾提出“文明的冲突”的概念。他认为,有三种文明在未来的冲突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东方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他把东方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视作一种区域性文明,认为它们彼此间存在着结构性冲突,唯有西方文明反映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他由此判定,上述三种文明将在未来相互对抗和斗争[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倡导文明多样,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刷新了世界对文明的认识和定义,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的回应。同时,中华文明也要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积极借鉴,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五、结语

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百年奋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创新,我们可以更好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其意义,也可以更好提升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方法论自觉。

(一)“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的道路自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及其意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的高度自觉,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对于这一意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来看待:

1.从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世界政党史来看,它是百岁之际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达到了高度自觉。世界上固然不乏百年老党。成立于1885年的印度国大党,领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的斗争,并成功地完成了四次历史性转型,但由于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模糊性、组织的去结构化和家族化、选举政治策略的落伍,尤其是停止了自我革新,导致长期丧失全国和地方政权和议会第一大党地位,民众基础也正全方位流失[13]。中国国民党开启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河,也曾在两次国共合作中做出贡献,但在全国执政后不久,即放弃革命立场和革命精神,暮气沉沉、纲纪松弛、腐化堕落,先后失去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执政地位[14]。而同样作为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小型组织,到成为一个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百年大党;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在野党,变成了一个世界最大人口大国的执政党;从引进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起步,而今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谱写了世界政党史的华丽篇章,成为世界政党史的典范。

2.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从此马克思主义就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欧洲革命、俄国革命到中国革命,尽管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遭到各种责难,但在中国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活力在当代中国得到展现、在中国发展中得到验证,并在中国的发展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新成果,实际上也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3.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来看。中国道路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500年的发展史,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又由科学走向了世界各国。在其指导下,苏联主导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一度被视为社会主义道路的典范。但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主义阵营在1991年前后不复存在。对此,美国学者福山宣布这是“历史的终结”,只有资本主义才有前途和命运。然而1992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破了福山的预言,社会主义从传统走向了特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不仅仅解决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生存发展的问题,也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快速发展,又希望能够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提供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

4.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解答人类文明发展空间的道路困惑角度来看。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积贫积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共产党成立于这一背景下,也就必然要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百年党史也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历经百年,我们站在了人类文明的制高点,至少是其中之一。中华民族真正强起来、富起来,并沿着这条道路奋进。我们不仅回应了中国的问题,也解答了人类文明发展空间的道路困惑,引领了构建中华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方向。中国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强化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的方法论自觉——胸怀两个大局,强化三个意识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关键词】中国文明;中国法律;发展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新闻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第二阶段:全面展开阶段,时间是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前。特点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立法机构不断健全。这些重要进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打http://news.cntv.cn/china/20110221/106082_2.shtml
3.中国法理学二十年一、法理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废除旧法制、创建新法制的过程中,法学理论工作者在继承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经验与吸收前苏联国家和法的理论的基础上,开始探索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法律问题,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初步奠定了基础。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翻译、介绍前苏联http://iolaw.cssn.cn/xspl/200504/t20050428_4595794.shtml
4.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法律法规库已第一时间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点击【详细】查阅全文 二、立法历程 编纂历程 我国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4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曾两度进行民法典的起草。一次开始于1954年,到1956年12月完成草案,计525条,包括总则、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特点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目标,以提高立法质量为重点,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对宪法作了第四次重要修改;抓紧制定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迈出新步伐;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清理,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和谐统一。经过努力,中国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2011qglianghui/2011-02/17/content_12033507_5.htm
6.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回顾与分析这75年间我国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与重要特点,可以更好地推动商事法治的发展,助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商事法治的发展历程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9/id/8134041.shtml
7.《个保法》颁布,盘点我国网安法规27年发展历程AET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历程 我国互联网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在此期间,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重要条例办法也是出台许多。其中,有大有小,有全局也有领域,有总纲也有补充。 对此,启明星辰VF专家团资深专家杨天识经过精心的研究汇总,绘制了一张图谱,其形状像一座房子,房顶是上位法《国家安全法》,下面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的三部http://www.chinaaet.com/article/3000140799
8.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完美的合同第一章绪论——中国合同发展历程概述 合同旧称为契约,是随着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和经济交往的扩大 化而产生和发展的,尤其是当商品交换活动从依靠习惯调整上升到依靠 法律调整时,才真正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合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合同 的历史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一样悠久。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