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从哪里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史籍中记述的夏代。20世纪的考古学、历史学资料已经充分证明,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已经正式形成了最初的国家。80年代中期在辽宁西部发现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距今6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国家文明的雏形。法律制度文化也开始孕育其中。

关于中国法起源的事实,古人做过许多追忆。这些追忆,常常主要是追忆刑法或者刑罚的起源,常常无法追忆更重要的“礼义”“礼乐”的起源。这些追忆,大致有三类。一是谁最先创制刑法或刑罚;二是最早的刑法或刑罚与军事征战不分;三是最早的刑罚并非真的肉刑死刑,而是以服饰来象征刑罚。

第一类说法是哪个帝王最先创制刑罚或刑法。主要有几说:

黄帝制刑说。《史记·五帝本纪》说:“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据说,黄帝时就设置了法官曰“李官”,其刑法曰“李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

皋陶制刑或尧舜制刑说。《尚书·尧典》载尧帝时就有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帝舜继位后,又命大臣皋陶起草法律。“帝曰:皋陶,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苗民制刑说。一般认为,华夏民族在征服苗民以后,袭用了苗人的五刑,以其为华夏的刑法。蔡枢衡先生说:“苗族的刑罚制度不仅影响了夏族统治者惩罚邦民(被统治者)的刑罚,并且影响了夏族统治者镇压同类(即邦人)的刑罚。”

第二类说法是最初的刑罚(法)与军事征讨不分,本质上是一回事。此即所谓“兵刑同源”“兵刑合一”说。《周易·师卦》:“师出以律。”指军队行动要遵守号令。军伍之律,即今人所谓军事刑法,就是中国最早的刑法,标志着中国刑法之起源。所谓“刑、伐、征、让、告”,不过是五种制裁有害国家行为的手段而已;只有轻重之分,没有本质区别。《汉书·刑法志》:“黄帝以兵定天下,此刑之大者也。”所以中国早期司法官称为士师、司寇、廷尉,显然皆系军官名称之蜕变。从军队征战敌人,统辖部署的角度,谈到法律起源的问题,反映了古人对法律的暴力特征的认识。

第三类说法是讲上古最初的刑法(罚)是以服饰来象征,并不是真的用肉刑死刑。《尚书·舜典》“象以典刑。”《汉书·刑法志》载汉文帝十三年诏书云:“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也!”这种法律起源于“象刑”或者耻辱刑的说法,与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画地为牢”的徒刑或徒刑执行方式的事实联系起来,也许是可信的。后世仍旧可以看到象刑的实例。如《旧唐书·吐蕃传》载吐蕃人重兵死,以累世战殁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

从史籍中记载的唐、尧、虞、舜时代,到已经为考古学证实的夏、商、周、秦、汉、唐、明、清,在几千年的发展递嬗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自身的连续性和主体的纯洁性,这一特征在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华法系成为与西方法律文化并存于世的东方法律文化的代表。

图书简介

这些文字来自一本法学书籍——《中国法制史》。该书于2019年1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曾宪义,著名法学家、杰出法学教育家,著有《新编中国法律史》《中国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通览》《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研究史通览》等。

推荐人:庞月鹏淄博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一科副科长

读者体会

《中国法制史》系统论述了中国近五千年的法律发展历史,全面阐述了法律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注重吸收国内外法律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开阔读者的法律文化视野,培养读者的理论分析能力,对于广大学者研究中国法制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THE END
1.简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简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1)关于中国法起源的时间,主要有三种说法:起源于五帝时代、起源于夏代、起源于商代。目前没有证据能够确凿无疑地支持三种说法中的一种,然而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古代法起源很早,早在阶级和国家出现之前,中国古代法已经存在了。“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一类的说法不能https://easylearn.baidu.com/edu-page/tiangong/bgkdetail?id=1b51674ce45c3b3567ec8b40&fr=search
2.中国法的起源法的起源是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人们日常交往的渐趋频繁,尤其是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而出现的。尽管某些简单的调整民事经济关系的伦理习惯或行为规范可能起源较早,但相对系统的法律制度特别是国家法的产生,则只能出现在相对复杂的政治组织或国家产生之后。 http://xzyl.jsjc.gov.cn/zt/fzbk/201801/t20180103_240674.shtml
3.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下).pdf全文临时分类中国法文化的起源, 发展和特点(下).pdf,中外法学 Peking University Law Journal Vol. 23 ,No. 1( 2011) pp. 6 - 23 、 ( ) 中国法文化 的起源 发展和特点 下 张伟仁* 、、摘要 在上篇全景性描绘 中国法文化起源与发展 的历史长卷 中思想家 统治者 一般人 民,、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608/18602507.shtm
4.中国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上)中国传统法律 统治者 知识分子 法律实务界 法文化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FXZ201006002.htm
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初试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Z法的定义、法的基本特征、法的现象与本质、法的渊源和分类、法的要素、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概念、法的效力、法律体系的概念、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3、法的起源与发展 法的起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当代世界的主要法系、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法律全球化的基本理论。 https://fa-ce.zuel.edu.cn/zgfzyjw_rcpy/cont/news-15427.html
6.旅游法律法规基础最新章节梁峰著前一种观点在方法上混淆了法与社会规范的种属概念,在理论上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在事实上则有悖于法的起源和发展实际。后一种观点在方法上、理论上和事实上则是可以成立的。法的确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但法只是社会规范的一种,而不是所有社会规范的总称。在社会规范这个整体或体系中,除却法这个重要的成员之外,还有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2766419/4.html
7.比较中美经济法的发展历史及方向丁嫣律师律师文集(一)中国经济法的起源 中国经济法是一部年轻的法律体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启动实施催生了中国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自此,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与之配合。“1981年7https://www.lawtime.cn/article/lll104758512104763606oo707664
8.法的起源(精选三篇)由此可见,东西方不同的伦理道德类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法律发展模式。如果说法律形式主义体现了西方社会特有的市民伦理道德与制度安排,而法律伦理道德主义则充分反映了东方及中国社会固有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东方社会儒家伦理道德的法权要求。 参考文献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篇2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8ai3f.html
9.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超全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http://www.gaokao.com/e/20181212/5c10ab52d6faf.shtml
10.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新疆律师1996年5月15日 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律师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 二. 西方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律师制度的最早萌芽出现于公元前二三世纪的古罗马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诉讼日益增多,有些诉讼当事人出于各种考虑,委托亲属或朋友代其诉讼。这种http://www.xjourland.com/nd.jsp?id=147
11.蔡枢衡法律思想述评【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法学家,蔡枢衡在其《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国刑法史》等代表作中,阐述了其有关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中国司法的理想、中国刑法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刑罚体系的产生和演变等重大的法理学、法史学的学术问题,对中国法理学和法史学的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65756
12.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在法学理论发展中,存在长期制约法治自信、影响深远的观点,即认为现代法治意为“法的统治”,“法治”起源于古希腊文明;而中华文明“法”“刑”同义,中国传统社会皇权至上,是一种专制和人治的文化。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学界不免有观点对西方法治顶礼膜拜,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过多注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