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那么你对法律制度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让学习啦小编来给你科普一下什么是法律制度。

定义

法律所指的是一个国家用来规范国家各方管理的一个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规和政策。如何使法律制度能执行到位,主要不是强制性的执行,而是法律制度对自己国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说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总称。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

①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

②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的各种制度。

③法律制度是指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各种制度。

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婚姻家庭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教育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构成法律部门。一国的立法制度与司法制度的总称,即通常所称的“法制”。法律制度从宏观角度来说,与法系的概念比较接近,我们不能把制度等同于法律条文。

广义

则是指在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时所形成的体现社会制度的各种法律制度、它调整了多少社会关系就包含有多少种具体的法律制度如政治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家庭法律制度、文化法律制度及狭义的法律制度等。

一种良好的法律制度有着3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是法律的权威,

第二是良好的司法官员,

第三是简单易行的诉讼程序。

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申请,以书面证照和其他方式允许其从事某种行为,确认某种权利,授予某种资格和能力的行为。

行政许可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国家为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等而设立的具有多方面功能的制度,为世界各国所普遍重视和广泛运用。

许可的本意是禁止的解除。对一般人都限制或禁止,但对符合条件者解除限制或禁止。如对一般人都禁止驾驶汽车,但对取得驾驶执照者却允许开车,就是一种许可。驾驶汽车需经许可,其原因在于,驾驶汽车可以大大提高行动效率,因而给汽车驾驶者带来利益;但驾车有潜在的危险性。许可的目的就是控制其危险性。

许可因其控制程度的不同而有特别许可,如佩枪许可;一般许可,如采矿许可;以及符合公开、法定条件即可登记的许可等,还有各种专业资格的设立和取得制度等等。几乎所有的法律、法规、规章都无不规定各种批准和审批制度。

很多许可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行政许可法,因而各个领域许可制度的建立显得无序,甚至出现某些混乱。一些并不需要许可的事项,纷纷被规定必须经某些行政机关“批准”。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可与收费的联系,一项许可、批准、年检,就要收费若干,成为某些行政机关创收的手段之一。也许这正是出现乱设许可的关键原因。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许可的设定与程序。一方面,许可没有设定权的限制,一些无设定权的政府或政府的各部门、部门内的各机构都纷纷自设许可制度,百姓办事有盖不完的章,走不完的程序,以致背离了效率与便民的原则,并且潜伏着许多引发腐败的危机。另一方面,诸如许可的听证制度、不得单方面接触的制度、时限制度、效力制度、许可标准和条件的公布制度等等,都尚未建立。

因此,制定统一的行政许可法,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许可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制定行政许可法已经列入九届全国人大会立法规划,希望这一至关重要的法律能早日出台。

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予以制裁的制度。它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属于国家三大法律责任,即行政、刑事、民事法律责任中的行政法律责任。全国人大已于1996年通过了行政处罚法,它所建立的主要原则和制度是:

第一,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几项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行政法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处罚,它与刑法规定的罪刑法定原则一起,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公民只有在实施为法律所明文禁,并规定要给予惩罚的违法行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受到惩罚。

2、处罚适当原则。行政处罚应与公民违法的事实、情节和社会危害相适应,不能过重过轻。这也就是在

处罚领域里的公正原则,这一原则在行政机关作出不利于公民的决定时,应该普遍适用。

3、听取意见原则。行政处罚法规定,在作出处罚决定前,必须听取对方的陈述和申辩,否则,行政处罚无效。

其后,在行政处罚的程序中又规定了听证程序,即当作出严重的处罚决定时,当事人可以要求听证的制度。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正在逐步完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在行政机关作出影响公民权利的决定时,必须充分听取对方的意见,不能不听。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固有含义。听证制度把这一民主原则法律化、制度化了。

第二,行政处罚的设定。设定或称创设,是指对何种行为可以给予处罚,以及给予何种处罚的法律确认。行政处罚法第一次将处罚的设定权与规定权分开。规定是指已有上位阶法律规范规定了行政处罚的情况下,下位阶规范就只能在上位阶规范所规定的行为、种类、幅度以内作具体化规定。行政处罚是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权、财产权依法给予损害的制裁措施,而人身权、财产权又是公民诸多基本权利中最为重要的权利,因此,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只能属于法律。但由于实际情况的需要,不可能由法律包揽一切行政处罚的设定,这就需通过法律将部分设定权授予其他国家机关。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授予行政法规的

设定权比较大,除人身自由处罚外,行政法规可以设定其他各种的处罚;授予地方性法规的设定权要小一些,除人身自由处罚外,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处罚也不得设定;授予规章的设定权就更小,只有警告和罚款两项。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处罚。这是法律保留原则在行政处罚法中的具体体现,对其他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立法有普遍借鉴意义。

第三,行政处罚的程序。行政处罚法关于处罚程序的规定,是我国法律首次对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程序作出最为完善的规定。行政处罚程序分为两大部分,即作出处罚决定的程序和执行程序两大部分。

1)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又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简易程序即当场处罚程序;一般程序即需要调查取证的程序和听证程序。行政处罚法对行政机关作出处罚决定的程序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这一规定对于规范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其中关于听证程序的规定,是我国法律第一次建立的制度。此后,听证制度又为价格法所吸收。

立法法草案中关于立法程序的规定,也引进了听证制度,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法律规定听证制度。应该说明的是,行政处罚法所规定的听证,属于正式听证,即审讯式听证,在形式上近似于法院的开庭审理,但听证是在行政系统内进行的,程序也较庭审简单。在实践中用得更多的是非正式听证,虽也有听证官主持和听取意见,但程序较正式听证更为简便。

2)行政处罚的执行程序有两点特别引人注意:

一是建立了行政处罚的裁执分离制度,即作为处罚裁决的机关和收缴罚款的机关分离;

二是建立行政处罚的收支两条线制度,即罚没所得必须全部上缴财政,与处罚单位的财政要完全脱钩。

THE END
1.什么叫法律王禾杰律师精选解答法律,是国家的产物,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总称。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https://m.64365.com/tuwen/uwhxo/
2.法律指的是什么(对法律的认识和看法)法律是有特殊含义的,并不是世界上存在的每一个规则都能叫做法律。法律只是规则的一种,法律一定是规则,但规则不一定是法律。在日常的交往中,大家都有一种默契,就是做什么事是合适的,而什么事是不礼貌的,什么事做出来让人感觉不地道,这就提现了平时的交往,为人处世中存在着公认的规则,谁不遵守这些规则,谁就觉得https://www.77cxw.com/fl/82276.html
3.法律的本质指的是什么法律的本质解释法律的本质指的是什么 法律的本质解释浮生若梦 精选回答 1、法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具体地说,它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说明法的阶级性。法不是超阶级的,它总是一定阶级的意志的体现。 3、法只能属于https://edu.iask.sina.com.cn/jy/2Y4cFukkLa3.html
4.我国的会计法律是指什么会计法律法规的含义是什么 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是会计工作规范的总称。 会计法律法规体系按权威和法律效力区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统一制定的会计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第二层次是指由国务院制定的会计行政法规,如《总会计师条例》; 第三层次是指由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会计规章制https://www.qinxue365.com/Accounting/368451.html
5.法律是指什么?法律是指什么? 查看答案 收藏 ?纠错 上一题 下一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莱宁格“日出模式”第二层的主要含义是() 查看答案 护理计划的过程包括排列护理诊断的顺序、___、制订护理措施及书写护理计划。 查看答案 疾病不仅是体内的病理过程,而且是()适应的失败。 查看答案 —位急性肾炎病人痊愈后仍不https://www.chazidian.com/kaoshi/shiti-197396/
6.法律事实是指什么法律事实是指什么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根据是否以权利主体的意志为转移,法律事实分为法律行为和法律事件。 法律事件是指不依权利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和客观现象,大部分是自然现象,如时间的流逝、自然灾害、人的死亡和出生等。https://www.dongao.com/cjks/jjfjc/202002041241953.shtml
7.法律逻辑指什么律师普法法律逻辑指的含义如下:1、第一阶段主要是建立以传统逻辑或一阶逻辑内容为框架的法律逻辑体系,并将这些理论广泛地运用于法律思维领域之中;2、第二阶段主要是从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扩展到了法律发现或获取问题的研https://www.110ask.com/tuwen/3201194873420522589.html
8.2023年法考报名条件中的三年法律经验指什么?法考5.具备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学历并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法律硕士、法学硕士及以上学位,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非法学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并获得相应学位且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 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分别在2002年和2006年关于法官法、检察官法相关规定的https://www.233.com/sf/gonggao/202305/01152121316070.html
9.什么是法律行为?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能够产生法律效果的人类行为。它是指个人或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意思表示或其他方式,创造、变更、转移、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法律行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素:主体、客体和法律意思表示。主体是指能够进行法律行为的个人或组织;客体是指法律行为的对象;法律意思表示是指主体通过书面或口https://www.chinaacc.com/chujizhicheng/jhwd/zy20230522160101.shtml
10.学习时报这个问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提: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这里所“依”的“法”到底是指什么? 是否所有的上级文件都是“法”?显然不是。我国的法规体系,包括国家法规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和军事法规制度体系。仅就国家法规体系而言,我们所说的“法”是指下列法律文件: 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19-07/10/nw.D110000xxsb_20190710_2-A3.htm
11.法律行为有哪些法律行为的分类→MAIGOO知识诺成性民事法律行为,“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的对称,又称“诺成的法律行为”。是指只须由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即可依法成立的双方法律行为。 2、什么是实践性行为 实践性行为,是指除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之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因为有交物这个特点,又被称为要物行为。如民https://www.maigoo.com/goomai/2436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