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一百多年来,法律为女性做了什么?

在人权法发展史上,有这么一种说法:女性是在19世纪诞生的,儿童是在20世纪诞生的。它的意思是说,与男性相比,法律对女性和儿童主体地位的认可及权利保护,是比较晚近的事。这样的说法,虽不严谨,但基本属实。

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17世纪以来的革命,提出了“人权”这个全新的概念,它与“王权”和“神权”相对应,以巨大的力量深刻改变了历史和世界。不过,最初人们所说的“人权”,譬如在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中讲的人权,更主要是指男性公民的权利。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为了性别平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法律终于改变了对女性“视而不见”的态度,终于看见了女性的存在,认可了女性的地位。

第一个阶段的核心,是承认女性与男性在理性、能力方面大致平等,从而认可女性具有独立主体地位。这种努力的目标,在于终结男性基于自身某些优势而对女性的歧视,帮助女性摆脱附庸和从属的身份。

在农耕生产和冷兵器战争的古代社会,女性因为体力上的相对劣势,从而不得不依附于男性,这种身份状态,不仅被意识形态作了合理化叙述,并且得到了法律的确定。法律明确了女性的从属地位,并对破坏这种性别等级的行为实施制裁。

比如,在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中,明确规定“妇女终身受监护”。在中国帝制时期,基于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女性的核心美德就是顺从,包括“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种伦理要求的行为会受到法律惩罚,甚至构成法律最不能容忍的犯罪——“十恶不赦”。

近代以来,科学的兴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动摇了性别等级和性别压迫的社会基础,为女性解放提供了契机和空间。女性拥有了更多机会,勇敢地走向了广阔世界。尽管这个过程曾经艰难,也有过易卜生《玩偶之家》和鲁迅《伤逝》中的反复和挫折。但女性作为一个阶层,最终在政治和法律中获得了认可,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在主权国家层面,纷纷通过立法,认可女性与男性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并将男女平等奉为基本的法律原则。

在美国,1920年,通过宪法第19条修正案,美国女性最终获得了投票权,可以在政治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德国,1949年的《德国基本法》规定了“男女有平等之权利,国家应促进男女平等之实际贯彻,并致力消除现存之歧视”的条款;在中国,1950年的《婚姻法》赋予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以“革命”的名义,摧毁了延续千年、以性别等级为核心的封建婚姻家庭制度。

在联合国层面,国际标准特别强调要反对针对女性的歧视。

1967年《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指出:“对妇女的歧视,其作用为否认或限制妇女与男子平等之权利,实属根本不公平且构成侵犯人格尊严的罪行。”

1979年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则“对妇女的歧视”一词作了法律层面的界定:“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简单来说,女性平权努力的最初逻辑,就是要证明自己在各个方面和男性相同:在理性和能力方面,女性和男性没有区别,男性可以胜任的事情,女性同样可以承担。因此,女性应该在法律上得到与男性同样的对待。

这种逻辑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中国上个世纪的革命时期,女性的口号是“妇女也有两只手,不在家里吃闲饭”,而各类文艺宣传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也往往比较缺乏性别色彩,或者有意无意淡化其作为女性的性别特征。比如在美国,女性为了获得报考军校的资格,也要努力证明自己在面对流血和杀敌时,其反应能力和勇敢程度并不比男性逊色。

但是,这种基于“把女人当男人看”的平等,实质上是按照男性的标准来对待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排斥了女性自身的独特方式,因此并没有跳出《第二性》波伏娃的批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换而言之,女性是规训的产物。

女性和男性在人格和尊严上一律平等,这不仅成为现代社会的价值共识,也为联合国人权宪章和文明国家的宪法原则所确认。然而,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层面,男女有别,这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英国作家、记者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指出:这个世界曾经习惯性地忽视女性的特殊需求。

举个例子,办公室标准温度制定于20世纪60年代,仅仅参考了年龄40岁、体重70公斤的男性。而由于女性代谢率比男性低35%,因此现行的办公室温度对女性而言偏低,这就是为什么女性会抱怨空调开得太冷。

因而,在推动女性权利保障的后续行动中,法律开始认可这样的一个事实:对女性的尊重,不是“把女人当男人对待”,而是“给女人以女人的对待”,也就是,法律必须发现和承认男性和女性之间客观存在诸多差别,并且基于这种差别采取不同的对待,设置不同的制度。

比如,在家庭暴力的认定方面,基于女性相对细腻的情感感受,法律突破了传统的基于肢体殴打的暴力范围,开始将基于语言的暴力以及情感冷漠的暴力纳入考虑范围;

在离婚的问题上,考虑到女性在怀孕和哺乳等特殊时期,身体和心理承担着更大的压力,更需要外部支持,因此法律规定男性不得在这一“母亲艰难时刻”提出离婚;

在堕胎这一女性问题上,就在几天前,法国议会以绝对多数的压倒性优势,投票同意将女性的堕胎权写入了宪法,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性堕胎权入宪的国家。

在刑事法领域,法律加大了对拐卖妇女这种突破人性底线和为文明社会所不容的犯罪行为的惩罚。同时,在强奸、猥亵等受害者多为女性的犯罪行为中,何为“违背妇女意志”,何为“严重危害后果”,在这些问题的认定中,司法机关也越来越强调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考虑女性被害人在特殊情景下的感受,从而做出既符合法律意图、也体现受害者感受的公正判决。

另外,拥有婚姻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需考虑配偶感受而随时获得性满足,因此在一些国家的裁判中,婚内强制性交也可能构成强奸。同时,司法机关在性侵案件的处理中,在惩治作恶者之余,也越来越强调对受害者的救济,尤其是心理伤害的恢复问题。

记得电影《阮玲玉》中有一段场景,在聊到女性独立和男女平等的话题时,一个男导演说:“女人站起来了,我们男人就要被打倒了。”阮玲玉说:“世界这么大,容得下女人,也容得下男人。”小到家庭,中到国家,大到世界,都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男性和女性的和谐相处,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前提。

从法律的角度讲,认可彼此的平等,看到彼此的差异,男女携手,相互尊重和相互关爱,我们就有可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谨以此文,献给全体女性,献给源自20世纪初、旨在实现性别平等的三月八日的节日。

主编|萧轶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THE END
1.收藏!关于妇女权利,我国宪法这样规定→曾杰法律收藏!关于妇女权利,我国宪法这样规定→ 2024年12月4日 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我国宪 法中 有哪些内容和妇女权利有关? 一起了解 内容来源:中国妇女报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于芸霞 审核:马学智https://www.163.com/dy/article/JIIC28JS0534AMFD.html
2.通识教育讲座第508讲: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主题: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 主讲人:张融 副教授 时间:2023年11月27日(星期一)19:30~21:30 地点:王城校区大学生学术报告厅 内容提要: 本讲座主要通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的婚姻法律的变革,讲解女性地位不断提升的路径,全景式地展现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妇女所作出的努力。 https://www.gxnu.edu.cn/2023/1123/c1443a278618/page.htm
3.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二审判决:边区司法建设与婚姻改革困境:究竟是严格按形式化的方式执法,还是按案件本身性质来运用法律一、建立行之有效的边区司法制度(1937-1946)1.转型中的陕甘宁边区司法体系:1937-19412.革命司法体系的正规化:1941-1943二、司法体系革命:混合型新模式的探索(1943-1946)1.1943年司法工作检讨:独立的司法还是一元化体系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798864/
4.《启微·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启微·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作者:[美]丛小平,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新《启微·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http://product.dangdang.com/29393006.html
5.社科文献2022年3月书讯新书发布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美]丛小平 著译 2022年3月/8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以1940年代陕甘宁边区“封张婚姻纠纷案”为切入点,讨论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改革和司法建设。作者讨论了从司法案件的原型到文艺作品的演变过程,以全景式的视角,探讨了此案在司法实践、乡村建设、政权建设以及女性https://xianxiao.ssap.com.cn/readfirst/5666.html
6.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现状与研究概况在出版的对根据地专门领域法律文献的整理书籍中,也包含有大量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法律文献资料。主要有:河北省税务局等合编的《华北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财政部税务总局组织编写的《中国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长编-华北革命根据地部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https://www.meipian.cn/58nia4m7
7.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利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其中“妇”即有已婚女子、妻子的含义。在中国的传统的说法中,妇女一般也是指已婚女子。妇女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年满18岁的女青年也可称妇女,18岁以下称少女,14岁以下称幼女,7岁以下称儿童。法律上并没有相关规定,可以说,所有女性在法律上都可以认为是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mgyu7y.html
8.从家暴现象看宗法制对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法律地位的影响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历程 古代婚姻制度起始于西周,发展于秦朝并出现最早的婚姻登记制度,家庭生活的重要特点是男尊女卑,女性毫无身份地位在家庭以及宗族当中。婚姻更多用来延续后代以及扩大宗族势力。发展特点也是典型的男性家长地位为主。而在隋唐时期进入鼎盛,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开放包容,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因此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753898.html
9.法律婚姻范文12篇(全文)其次, 婚姻中的男女双方产生抚养请求权等专属于夫妻的权利;而准婚姻关系中的当事人不具有婚姻中专属于配偶的各项权利。再次, 婚姻中产生纠纷, 可以直接适用婚姻家庭法律来解决;而对于准婚姻关系中的纠纷, 我国目前没有相关立法依据。最后, 婚姻关系的解除必须通过离婚手续来完成;而准婚姻关系的解除只要单方的通知便https://www.99xueshu.com/w/ikeykaqz7ero.html
10.[渝粤教育]中国地质大学婚姻与家庭法复习题B.事实婚姻 C.姘居 D.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4.甲乙已进行婚姻登记但没有举行婚礼甲死后乙() A.不能以配偶身份继承甲的遗产 8.法定婚龄是法律规定的男女结婚的() A.最佳年龄 B.必须结婚的年龄 C.最高年龄 D.最低年龄 9.我国法律规定的结婚形式要件是()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2004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