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波伏娃、母职、德勒兹、童庆炳、妇女权利、艺术史、N号房事件、动物园……
记者|徐鲁青
编辑|黄月
童庆炳有许多身份:他是中国文艺学理论学者,是中国当代数位小说名家的导师,也是大多数中文系学子的老师——童庆炳所编写的文艺理论教材曾被500多所高校的中文系使用。在他去世时,曾学习过《文学理论教材》的网友纷纷上传该教材照片,并点燃蜡烛纪念。从事一生文学批评工作的童庆炳也始终坚持小说写作,他在患胃癌后曾谈起自己的晚年计划,计划要写作一部关于图画与镜子的穿越小说。
《朴》是童庆炳的口述自传,也是一部知识分子心灵史。他回忆少时福建乡村的贫寒生活,从小的理想是每天能让七口之家有米下锅;自己经历的波折的二十世纪,幸运地绕开政治漩涡赢得暗地里读书的机会;他也提到同作家学者们的交往故事,比如与老师黄药眠一起恢复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与嗜酒如命的朋友汪曾祺的交往趣事,以及对学生莫言、余华的回忆等。透过《朴》,我们看到童庆炳一生的疑沮、快乐与悲苦,也能透过他的视角勾连起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现场与历史事件。
在很多人的认识里,波伏娃是被萨特影响一生的女人,然而从波伏娃的小说《形影不离》来看,青年时期对她影响至深的人不是萨特,而是她的女性友人扎扎。这段关系对波伏娃的人生至关重要,在《波伏娃传》中也提到,有两次失去对她影响至深,一次是丧失对上帝的信仰,一次是挚友扎扎的去世。
波伏娃在发表《第二性》之后的第五年开始写作小说《形影不离》,故事以少女时期和扎扎的关系为原型,书写了两个女孩相互理解与支持的成长经历。如同“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莱农与莉拉的友情,小说中波伏娃化身的希尔维是乖顺的“好学生”,而扎扎的化身安德雷胆大叛逆、聪慧疯狂,仿佛带着烈火的印记,让希尔维看到了另一种生活可能。
有趣的是,萨特在阅读《形影不离》后,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出版的必要性,读者也不会感兴趣”。在回忆录中,波伏瓦同意了萨特的评价,这部作品被束之高阁,波伏瓦甚至都没有为它取名,直到2020年后才在法国面世,这也是这部小说在中国首次出版。
福柯曾说,“二十世纪将是吉尔·德勒兹的世纪。”作为后现代主义重要哲学家,德勒兹提出的欲望概念是许多人知道他的原因。对拉康和弗洛伊德来说,欲望是由欠缺而起的心理状态,是匮乏的、否定的。德勒兹则将欲望看成是生产性的,创造性的,应该被充分施展的。不那么为人所知的是,以哲学家身份闻名的德勒兹对文学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著作中引述小说、诗歌、戏剧的段落俯拾皆是,博尔赫斯、马拉美、卡夫卡等作家是他哲学思绪中的常客。尽管如此,德勒兹却从没有提出过系统的文学理论。
《德勒兹论文学》填充了德勒兹文学思想的研究空白,美国德勒兹研究学者罗纳德·博格对德勒兹讨论文学、语言与写作的作品进行考察,试图展现这些文本中贯穿始终的线索。书中介绍了德勒兹早期著作《尼采与哲学》中所提出的“文化医生”概念,德勒兹如何评价普鲁斯特作品中的符征、卡夫卡的文学机器、“次要文学”理念。对德勒兹而言,文学作品的功能远大于其意义,语言是一种行动模式,并且正是在实践和权力关系的宽泛领域中,作家既跟随又生产逃逸线。
N号房聊天室是由两个新闻专业女学生发现的,为了搜集“非法拍摄”的新闻素材,她们无意间进入群中,进而牵扯出这一巨大的犯罪产业。二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了《N号房追踪记》,记录了她们发现聊天室的愤怒和无助、协助警方办案、帮助受害者、一遍遍向媒体揭露真相的过程。她们看到,在韩国,一个女性要真正控诉自己遭遇的数码性剥削犯罪,就必须以牺牲自己的日常生活为代价,“在把对女性的性削当作娱乐、赚钱手段的国家里,从作为女性出生的瞬间起,如果不想遭遇非法拍摄和数码性剥削犯,或者对加害者加以追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2020年十月底,《人物》发起了关于“你是否后悔成为母亲”的征集,1019份回复中,有427位女性回答了后悔。《人物》的调查是受到十多年前一份相似调查的启发,2008年,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向许多母亲问出了这个问题,在《成为母亲的选择》中,她记录了“后悔当妈妈”调查的详细经过,调查对23位以色列女性进行了长期的跟踪采访,追溯她们如何一步步做出生育的选择。
与“不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训诫恰恰相反,在作者对母亲的采访中,大多数母亲在生育后感到自我完整性遭到侵犯,养育过程里充斥着痛苦的挣扎、消耗的劳作、压抑的心绪,成为母亲的后悔并非不存在,而是难以言说。现实里,母亲被塑造成奉献与爱的圣母,说出“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我讨厌我的孩子”的人被钉上耻辱柱,正如奥娜·多纳特在书中所言,“后悔生了孩子并不是罪恶,真正的罪恶是不对自己坦承也不对孩子们坦承。留下一个不能说、不能写下也不能透露的黑暗秘密死去才是犯罪。”
赵刘洋在书中同几大重要的学术脉络展开对话。他批判马克思·韦伯对中国法律的偏见,将中国法律视为西方“形式理性”法律相对的类型而存在,但也没有仅从传统或仁治理念出发来评析中国法律体系。作者也采纳其导师黄宗智对历史社会法学的强调,书写了法条规定与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利益链条间的矛盾与张力。从一个个历史诉讼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困境并非靠法律条文就可以解决,纵使法律维护的妇女权利在不断拓展,法律实践也始终阻碍重重。
铁袈裟是山东长清灵岩寺一尊唐代金刚力士像的一部分,它在晚唐的灭佛运动中破碎,只残留下金刚的一席铁袈裟。和铁袈裟类似的,还有巴黎卢浮宫博物馆所藏的维纳斯的断臂、河南登封山崩而坠的碎石、哥窑瓷器上“百圾破”的开片,它们都是艺术史中的破碎之物,深受近代“美术”概念影响的研究者们大多忽略了它们,错过了碎片承载的丰富意涵。
《红山动物园是我家》是沈志军从饲养员角度向读者讲述同动物的有趣故事,在现代动物园里,饲养员与动物不应该是管控与从属、宠溺和依赖,而是平等的合作关系。比如,饲养员为了监测动物的健康,需要在非麻醉状态下采血、做B超等测量各项指标,这需要人和动物之间有良好、和谐的信任关系。饲养员还要尊重动物们的天性,保护野性。浦睿推出的红山动物园系列的另一本是沈志军的《熊在吗》,为读者展现了熊的有趣日常,也揭开了动物园饲养熊的更多细节,正如作者所说,“动物园是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地方,当动物很自在、干干净净地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们就是它们自己,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