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通达,不固执,不偏执——这是读书的意义。
新的2023,马上也要过年啦,新年快乐
希望这一年,各位魔法师也能不断进益成长。
《罪行》
“世事大都错综复杂,而罪责更是如此。”
“作为法律人,我们经历和拥有越多故事,越应对自己遭遇的犯罪人心存悲悯,并向世人解释这种悲悯的来由。”
作者本身是一名优秀的德国律师,书中的案子都是以律师视角来讲述的。表面在讲“罪行”,实则在说“人性”。
11桩骇人听闻的案例+11次出人意料的判决,撼动我们人性、罪行、爱与罚的判断。
《刑法的私塾》
作者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明楷老师。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刑法讨论会的现场。
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包括实质解释论与形式解释论、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正犯与共犯、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量刑制度与量刑情节等等。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
法学家苏力的代表作,是法律社会学及中国法治研究领域的经典书籍。
全书以“法律多元主义”为进路,通过对转型中国若干个案的理论考察,从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多个方面对中国“法治”赖以推进的“本土资源”进行了生动展开和规范转化,并提炼出“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表达了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资源、有传统习惯的法律制度中吸取中国法治建设的营养的实践关怀和理论立场。
创造性地将法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知识和方法引入中国法学研究。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婚姻制度之建立,从一开始反倒更可能是,为了限制和规制人的性冲动和异性间的感情。”
《自主:中国革命中的婚姻、法律与女性身份,1940-1960》
作者丛小平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这本书以著名的“刘巧儿”故事的原型——封捧儿(封芝琴)的婚姻案件为主要线索,追踪此案的发展全过程,探讨它如何从一个村庄的婚姻纠纷案件,一步步地发展,先是成为司法案例,再作为中共治理乡村模式的典型,最后成为全国性文化产品。通过对这一案件发展过程的分析,本书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社会、文化、法律和政治治理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很多问题在当下仍然有回响。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
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书籍。从诉讼档案出发,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探索中国妇女史、法律社会史的新路径。
《是非与曲直——个案中的法理》
通过“药家鑫案”“许霆案”“黄碟案”等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案例,以法学家的理性、敏锐和洞察力,从那些被人们、甚至法律人有意遗忘、主动省略或懒得验证的但却至关重要的情节和事实入手,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思考和结论。
《聚讼纷纭:清代的“健讼之风”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编,通过「厌讼」与「健讼」的再平衡,对清代诉讼实践与诉讼文化进行细致观察。上编立基于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主要研究成果的学术史梳理,对其中所反映的研究路径转变加以揭示与反思;下编则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围绕明清时期的“健讼”现象而生发的主要问题加以深入讨论。整本书将法律社会学探讨和法律史考证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论犯罪与刑罚》
“那些被曲解为‘古朴’和‘信义’的东西造成了怎样的结局:难以容忍的迷信压迫着人道;少数人的吝啬和野心用人类的鲜血涂饰着王位和宫殿;隐蔽的背叛和公开的残杀;每一个贵族都成了平民的暴君;布道福音真理的牧师每天都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抚摸慈善的上帝。”
这本书有多经典不必赘述。揭露了旧的刑事司法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立的刑法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原则,首次阐述了为现代世界各国共同奉行的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思想。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用2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2章来讨论社会阶级。
《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
基于实证调查,运用交叉学科知识研究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的理论著作(非常理论,但苏立老师的文字非常有力、且易读)。全书分四编。
第一编以送法下乡、法院行政和审判委员会三个制度为切入点从达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考察中国基层司法的制度问题及理论问题。
第二编针对区际法系和英美法系有关司法研究之空白;集中考察基层司法中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力求将传统司法理论中看不见的初审法官的技术和知识“问题化”,纳入一般的理论分析。
第三编考察中国基层司法中包括法官在内的各类法律人。
第四编考察了法律实证调查中的权力问题。是对本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刑法格言的展开》
选取二十余则西方经典法律格言,以轻松的笔法和层层深入的分析展示了刑法学的博大思想和理论内涵。学术与法律实践结合的典范,大量格言结合具体案件展开,鞭辟入里。
《私权的分析与建构》
从分析法学的角度对民法权利的一次系统性思考和梳理,有很强的基础理论研究价值。
《街头的研究者——法律与社会科学笔记》
《所有权的终结:数字时代的财产保护》
关于数字时代个人财产权保护的一本书。
全书共十章,从知识产权保护、用户协议、互联网技术多个维度展开论述,分析了技术革命如何一步步消解用户的财产权与自主权。作者认为,所有权的概念逐渐走向消亡,用户不得不让渡所有权换取使用权,注册、付费和订阅等新型合同关系正进一步取代了用户的所有权;推而广之,日常社会行为也受到各大公司内定的使用条款,民众通过立法手段获得的个人权利保障变得岌岌可危。
《紧急权:体系建构与基本原理》
紧急权,是公民在缺乏公力救助途径的急迫情状下,以损害他人的某一法益为代价来保护另一法益的权利。本书分总论和分论两编。
总论编主要站在宏观的视角,结合法哲学、政治哲学的原理,搭建起了完整的紧急权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厘清了各紧急权之间的适用位阶以及竞合关系。
分论编则着重从微观入手,以紧急权体系为基本的分析框架,结合中外大量的典型司法判例,分别选取正当防卫的行使限度、防御性紧急避险的适用空间、攻击性紧急避险与生命冲突以及公民扭送权限度的规范续造这四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和细致的探究。
《文字追凶:运用司法语言学破案》
通过二十多个犯罪纪实故事来了解语言学家如何深入文字背后,分析各种线索,如何发现看似自杀案件背后真正的凶手,如何让陪审团最终裁定只肯承认过失杀人的罪犯为谋杀罪,如何结合语言学和语音证据让罪犯认罪,如何发现写作风格的转变从而鉴别是否抄袭等。
《法学论文写作》
找到论文写作背后普遍的规范和共通的方法。
这本书分选题、文献、调查、论证、部件、行文、伦理七个部分,每部分从学生最常见的问题入手,用通俗易懂且轻松有趣的语言,用详实的例子,细致讲解了法学论文的写作。本书对于法学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