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法律如何处罚人贩子人贩子拐卖妇女贩卖儿童

文/新浪专栏观察家陈静雅(作者系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国际事务主任)

人口贩运的国际法定义

人口贩运并非我国独有的犯罪活动,实际上国际法上将其视为奴隶制度的延续,国际法院将防止奴役确定为“由人权法产生的普遍义务”,即国家对整个国际社会的义务。每一个加入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国际公约》、《儿童权利公约》、《国际联盟盟约》的国家都有义务将人口贩运犯罪在国内法中予以规定,而不论其是否具有跨国性或者是否涉及有组织犯罪集团。

《1815年关于普遍废除奴隶贸易的宣言》是谴责奴隶贸易的第一份国际文书。废奴运动开始时是为了制止大西洋奴隶贸易,解放欧洲国家殖民地和美国的奴隶。19世纪初签订了大量多边和双边协议,规定在战时和平时均禁止这种行径。据估计,从1815年至1957年,执行了约300项废止奴役的国际协议。但没有一项协议能够取得彻底的成效。对奴役的定义最初出现在1926年9月25日《国际联盟禁奴公约》的一个国际协定中——《1926年废止奴隶制、奴隶贩卖及类似奴隶制的制度与习俗公约》。

中国人可能对奴役或奴隶制度感到陌生,事实上,不管是被贩卖的妇女、儿童还是青壮年被卖到黑砖窑黑煤矿,都属于广义的被奴役。在《禁奴公约》之前,1924年当代奴役问题委员会编制了一份清单,列出了各种形式的奴役,该清单后来经国际联盟理事会核准。除了奴役、抢夺奴隶、贩卖奴隶和奴隶交易外,清单中还列入:

1.(c)奴役或农奴(家奴或农奴);

2.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在类似奴役的条件下获得对个人的控制的习俗,例如:

(a)以付嫁妆为名行购买之实而获得女孩,但不言而喻,正常的婚姻习俗不属此列;(b)收养男孩或女孩,目的是对他们实行真正的奴役,或者对他们的人身拥有最终处置权;

(c)各种形式因债务或其他原因使人质押或沦为奴役……[和]

4.有报酬或无报酬,公共或私人的强制劳动制度。

由于婴儿/儿童缺乏自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因此国际法上对于拐卖儿童的定义是最宽泛的,根据2000年《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补充议定书》(又称为《巴勒莫议定书》,PalermoProtocol)的定义,

(a)“人口贩运”系指为剥削目的而通过暴力威胁或使用暴力手段,或通过其他形式的胁迫,通过诱拐、欺诈、欺骗、滥用权力或滥用脆弱境况,或通过授受酬金或利益取得对另一人有控制权的某人的同意等手段招募、运送、转移、窝藏或接收人员。剥削应至少包括利用他人卖淫进行剥削或其他形式的性剥削、强迫劳动或服务、奴役或类似奴役的做法、劳役或切除器官;

(b)如果已使用本条(a)项所述任何手段,即使“受害人”对(a)项所述的有预谋进行的剥削表示了同意,仍应视为“人口贩运”;

(c)为剥削目的而招募、运送、转移、窝藏或接收儿童,即使并不涉及本条(a)项所述任何手段,也应视为“人口贩运”;

(d)“儿童”系指任何18岁以下者。

值得注意的是,该议定书并未将“贩卖”限定为采用强迫或者欺骗手段,同时还将“滥用权力或利用对方弱点”列为犯罪行为。通常,被贩卖者可能沦入以下情形:童工(包括从事家务);乞讨;从事犯罪活动,如毒品销售;失去自由的奴役婚姻;被非法收养;强征入伍等。

我国的人口贩运现行法律及平行比较他国立法

仅根据刑法第240条定义,我国人口拐卖数字(官方公布的)是极低的,2012年数据是立案数18000件,侦破率不到22%。而早在2005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就对中国被拐儿童的数量统计不明表达了关切。我国于2010年2月正式批准《议定书》时曾经坦言“近年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在部分地区有所上升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正在全面深入贯彻实施《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13—2020年)》。

此外,免于或者从轻刑事处罚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者,助长了对被贩运妇女和儿童的需求。2000年《补充议定书》对接收、招募、运送、转移、窝藏贩运人口者予以同样的刑事定罪。中国法律虽然对收买和拐卖妇女儿童者都定罪,但是免于或者从轻对前者进行刑事处罚。1997年《刑法》第241条第1款规定了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但是该条第6款作为但书规定,“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按照被买妇女的意愿,不阻碍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对被买儿童没有虐待行为,不阻碍对其进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

对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处罚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处罚相比过于轻缓,无法有效地遏制和预防人口贩运犯罪,因而有必要加重对收买行为的处罚并改变不追究收买人刑事责任的做法,将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的法定刑修改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另外,为了严厉惩治收买行为,以有效抑制拐卖需求和拐卖行为,鼓励收买人在收买后善待被害人并尽可能主动报案或送回、交出被害人,建议修改《刑法》第241条第6款“可以不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改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事实上,2010年《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注意到了买方市场才是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源头,只有取缔了买方市场,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拐卖妇女儿童行为,但我国法律免于或者从轻处罚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者的立法思路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法律针对打击人口贩运的不足

仅从中国法律针对反人口贩运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不足:

2)拐卖成年男子不适用于贩运人口罪名,导致打击拐卖人口犯罪活动出现困境,比如山西黑砖窑奴工事件在2007年被曝光后,奴工情况并没有被遏制。2010年4月,武陟县法院以强迫职工劳动罪判处被告人李某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2千元。如果人贩子未对被拐卖成年男子实施伤害、拘禁等犯罪行为,将无法对其定罪。

3)对儿童的反贩运保护力度不足,中国的法律在反贩运人口中对儿童进行了特殊保护,但是只针对14岁以下女孩。如果男孩被性虐待,以猥亵罪从重,而不能以强奸罪或者拐卖妇女儿童罪处罚。虽然14-18岁之间的女童和18岁以下男童是未成年人,却不能得到反贩运人口的特殊保护。

4)保护贩运人口被害人的法律有待加强。2000年《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及其补充议定书延续了保护和帮助受害人的精神,要求各缔约国采取适当的措施,为证人和被害人提供有效的保护和帮助,使其免遭可能的报复或恐吓。具体的保护和帮助措施包括对证人和被害人的人身保护、转移、不披露其身份、获得赔偿、身心康复、重返社会、在缔约国临时或永久居留、接受和便利其返回等。我国没有专门保护贩运人口被害人的法律,被害人的损失往往因被告人经济困难等原因,得不到补偿或不能得到有效的补偿,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被害人安置服务机构,缺少对被害人的资助、心理咨询、生理医疗等社会保护方面的服务。

5)缺少甄别贩运人口受害者的标准和流程。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债务劳役劳工的甄别。2010年《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第四、五部分关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证据、定性规定的有关内容,可以用来部分识别被害人,例如,犯罪行为交易环节的存取款,犯罪嫌疑人的通话清单、交通票证,被拐卖儿童DNA鉴定结论,将子女送人的背景和原因,有无收取钱财及收取钱财的多少,对方是否具有抚养目的及有无抚养能力,是否被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等,然而,这些规定不是识别贩运人口被害人的标准和流程,法定的标准和流程才是公开的和明晰的,能够统一各地司法机关和加强涉案地域的协调和部门配合。

6)没有专门跨境贩运人口的法律,无法保护被跨境贩卖的中国公民或者被拐卖到中国的越南和朝鲜的妇女,亦不利于国际间合作共同遏制人口贩运犯罪活动。

联合国《人口贩运问题报告》将中国列为第二级观察名单国家,即没有完全达到保护贩运人口受害者最低标准,正在为达到最低标准而做出重大努力的国家。

THE END
1.对妇女的司法解释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而在现实生活中,妇女常指有孩子的女性,大于14周岁称少女,14岁以下(含本数)称幼女,7岁以下称儿童。在我国对妇女范围的划定主要是基于年龄,并参考女性的生活状态。在刑事领域,已满14周岁的女性应该可以称为妇女。在民事领域,已满16周岁且已工作的https://m.64365.com/tuwen/29043.aspx
2.何种法律定义了14岁及以上人群为妇女虽然法律未明确界定妇女的年龄阶段,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违背妇女意愿,使用强制、恐吓或其他方式,强迫与其发生性行为者,以及与不满14岁女孩发生性关系者,均构成强奸罪。故通常将年满14岁的女性称为妇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https://v.66law.cn/wenda/3200349.aspx
3.婚姻家庭法知识点6篇(全文)之所以很多婚姻家庭问题不能够得到最及时的解决, 这与我国当前婚姻家庭救助机制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我国在当前和未来婚姻家庭法现代化变革中, 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建立现代中国特色的家庭婚姻救助机制。尤其是在相对弱势的家庭妇女、儿童法律权益保障上, 应当建立专门化的法律救助渠道, 如对待严重虐待https://www.99xueshu.com/w/file3ghri41p.html
4.理论基础法律价值定位的考量就婚内强奸行为犯罪化而言,一方面要满足法律正义观和报应观的要求,对该种行为进行规制以实现妇女性自主法益的保护,另一方面,要考虑该行为的犯罪化是否符合伦理价值和得到公众的认可,以此来保证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刑事干预能积极发挥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功效。因此从前述判例可以看出,我国对婚内强奸的犯罪化采取了区别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75286.html
5.形婚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此有诸多相关的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18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从合法婚姻的法律效力角度进行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18修正)从婚姻中妇女的合法权益角度进行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修订)从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不法婚姻https://baike.sogou.com/v7598522.htm
6.十四岁以上女孩称为妇女的法律规定律师普法十四岁以上女孩称为妇女的法律规定2020-04-22 2,324 普法内容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妇女不是单纯指已婚妇女。《宪法》第四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https://www.110ask.com/tuwen/10060169876196099223.html
7.妇女权益保障法40问妇女权益保障法40问 1、为什么要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以妇女为主体、全面保护妇女管项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它是我国人权保护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主要出于以下几芳面的考虑: (1)为了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https://sflc.nxu.edu.cn/info/1012/2407.htm
8.法律如何定义对妇女的歧视中国批准的联合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第1条就对"对妇女的歧视"作出定义,明确了构成对妇女歧视的事由、行为、不利后果、因果关系、适用领域等关键要素,表明对妇女的歧视包括直接歧视、间接歧视、制度性歧视,揭示了歧视妇女的主要根源来自私领域的歧视和结构性歧视。中国现行法律没有对"歧视妇女"下定义,致使https://www.fnyjlc.com/CN/abstract/abstract1023.shtml
9.中国古代妇女法律地位探究.doc(三)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 虽然我国《劳动法》中规定了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得歧视女性,但现实招聘中对女性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应当彻底消除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国家应该出台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法律。应该明确就业歧视概念和定义范围,明确在就业歧视纠纷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设立对就业歧视企业的惩罚机制,保障女性在就业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1208/143326326.shtm
10.维权NGO北京众泽妇女法律咨询服务中心被关闭媒体:西媒炒作看热闹众泽被关闭后,1月31日,就在美国总统选举爱奥华州初选开始前夕,民主党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在推特上批评中国当局强行关闭“众泽妇女法律中心”,并表示“支持郭建梅”。希拉里曾于1998年6月造访过这个机构。 男女平等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其中强调,作为“提高妇女地位https://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2_02_350029.shtml
11.案例解读浅析我国民法典对异质人工授精子女的利益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订)》第32条规定,妇女依法享有生育子女的权利,也有不生育子女的自由。单方决定终止妊娠是我国法律给予妇女的特殊保护,是妇女在生育问题上享有的一项独立权利,不构成对丈夫生育权的侵犯,不受他人的意志左右。 3. 异质人工授精子女的享有继承权https://www.360doc.cn/article/70808058_112075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