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六章笔记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第六章笔记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

一、法律及其历史发展

(一)法律的含义

●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强制性

②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③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

●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型的法律制度,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保障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来推动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日益丰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法律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保证。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包括四个环节: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法律制定(不同部门可以制定不同的法律)是指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法律执行,必须坚持合法性,合理性,信赖保护,效率等基本原则。我国大部分的法律法规都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行政执法的主体通常是国家行政机关。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司法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合理,及时,司法原则主要有:司法公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等。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利或权力以及履行职责或义务的活动。

第二节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义

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

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十一个坚持”涉及的都是全面依法治国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地位,工作布局,主要任务,重大关系,重要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一)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①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

③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④是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三、建设法治中国(重难点)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形成

●五大法治体系:

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③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⑤完善的党内法律法规

(二)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目标)、法治政府(主体)、法治社会(基础)一体建设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一个有机整体,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辅相成

(三)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

●严格执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正司法(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

●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

第三节维护宪法权威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一)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

●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宪法。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

(二)我国宪法的修改

二、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宪法的定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

(一)我国宪法的地位

●宪法至上地位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作用,效力和内容等方面。

①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②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效力最高)

③我国宪法规定内容的重要性,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④宪法是实现国家认同、凝聚社会共识、促进个人发展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一个G家、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纽带。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①党的领导原则

②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③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④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⑤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加强宪法实施与监督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一)加强宪法实施

●具体怎么做?

坚持依宪执政

坚持依法立法

坚持严格执法

(二)完善宪法监督具体怎么做?

●宪法的力量不仅因其地位崇高,更源于其有效的监督。

●完善宪法监督具体怎么做?

①健全人大工作机制

②健全宪法解释机制

③健全备案审查机制

④健全合宪性审查机制

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一、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一)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定义: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内涵:①正当性思维;②规范性思维;③逻辑性思维④科学性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对法律的尊崇和对法治的信念判断是非,权衡利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治思维主要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权利保障、程序正当等内容。

●法律至上具体表现为法律的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和不可违抗性。

●法律的普遍适用性是指法律在本国主权范围内,对所有人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法律的优先适用性是指当同一项社会关系同时受到多种社会规范的调整,而多种社会规范又相互矛盾时,要优先考虑法律规范的适用。

●法律的不可违抗性是指法律必须遵守违反法律要受到惩罚我的

●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救济公平。

●权利公平包括三重含义:一是权利主体平等,二是基本权利平等,三是权利保护和权利救济平等。

●机会平等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的成员,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前景,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

●规则公平是指对所有人适用同一规则和标准,不得因人而异。

●救济公平包括司法救济公平、行政救济公平、社会救济公平。

●权力保障具体包括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立法保障,行政保障和司法保障。

●宪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前提和基础。

●立法保障是权利保障的重要条件。

●行政保障是权利保障的关键环节。

●司法保障是公民权利保障的最后防线。

●程序正当,表现在程序的合法性,中立性,参与性,公开性,时限性等方面。

二、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法律权利的定义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行为自由,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障的法律手段。

●法律权利的特征:一是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二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三是法律权利不仅有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四是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的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义务的定义: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制约的社会责任,是保证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要求从事一定行为或不从事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法律义务的特点:一、法律义务是历史的;二、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三、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四、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既是享受法律权利的主体,又是承担法律义务的主体。在法治国家,不存在只享受权利的主体,也不存在只承担义务的主体。

(二)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宗教信仰自由及文化教育权利等。

●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表达权,民主管理权,监督权。

●人身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权利,它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生权利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

●财产权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通过劳动或其他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的权利。

●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社会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三)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权利行使目的的正当性。

●权利行使的必要限度。

●权利行使方式的法定性。

●权利行使的正当程序

(四)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履行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依法纳税的义务

三、不断提升法治素养

●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法治素养?

①尊重法律权威

②学习法律知识

③养成守法习惯

④提高用法能力

●参与法治实践的方式和途径:一是参与立法讨论,二是旁听司法审判,三是参与校园法治文化活动。

THE END
1.现代法律的精神原则是什么?爱问知识人现代法律的精神原则是什么法的精神:封建社会法律由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王或者大臣制定;资本主义社会法律https://iask.sina.com.cn/b/law1yweOJjUUb2P.html
2.法律思维是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称为()A.法律 按照法的原理、法律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称为() A.法律原则 B.法律精神 C.法律思维 D.法律意识 重点推荐指数: 答案解析 关于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立法体系又称法https://www.shangxueba.cn/zj19972.html
3.70.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原理,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70.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原理,原则和立法精神,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思想取向。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思维的是( ) A.权利和义务并重 B.重证据讲程序 C.普遍正义优于个案正义 D.重程序轻实体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理学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https://m.hb.huatu.com/changshi/1715288.html
4.法理学条文中的法律精神法律的基本精神 -法律知识 法律分析: 公正,公平,法律至上,程序至上.为人民而立,保护人民的利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三条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查看全文 赵辉律师 执业8年 资质认证 2023-02-14 法律的精神 https://lvlin.baidu.com/question/1250857853719213739.html
5.法学家解读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新闻频道法学家解读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原标题: 民法有其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所谓外在体系,是指民法的构造,即民法有几部分、多少法条组成。而民法的内在体系则是指民法所内含的精神、所体现的价值。一部法律的外在体系固然重要,但若没有了内在体系,法典就只是一些法条的纯粹堆砌,法律就失去了灵魂。https://news.cctv.com/2017/05/02/ARTIML1MFsABDbK6r37a2SQa170502.shtml
6.论西汉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学人仅侧重于对中华五千年的整体法制文明的研究,具体到各个朝代的法律文化,则探讨得很少,所以针对某一朝代法律文化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西汉作为封建法律的奠定时期,尤其值得注意。其法律的宗法伦理、严于治吏、法自然、德主刑辅等原则体现了当时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 其一,宗法伦理原则,是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5095541.nh.html
7.海难救助报酬比较论(三)、“长崎精神”原则 近年来国际海事法律变化最大的就是海难救助方面的变化,而其标志就是《1989年救助公约》所确立的特别补偿制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已于1996年7月14日生效,中国是该公约成员国而且我国《海商法》还据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规定。《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第13条和第14条是救助利害双方在国际环https://haishang.lawtime.cn/hslw/2011071821513.html
8.近代民法典的原则和精神法国民法典的确立的精神和原则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私法制度。尽管英美法系没有体系化法典,但《法国民法典》蕴含的原则是存在的,是私法的普遍原则;而在大陆法系,法国民法典所确立的基本原则为所有的民法典所接受。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法国民法典的精神即是整个近代民法乃至整个世界私法的精神。 https://china.findlaw.cn/shpc/sunhaipeichanglunwen/20213_3.html
9.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精选十篇)法律只有进入人的内心世界,被人真正信仰和信赖,才能有力量和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理想,转化为亿万人民的自觉行动,并大力促进法治精神从理论和文化形态转化为具体的法律原则、规则、概念和技术,开拓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法治精神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j1fec1.html
10.规章制度的执行12篇(全文)1.法律规定精神的原则 构建执行预立案登记制度,要以规范性文件作为载体、具体实施规定来体现。为了防止乱用、滥用预立案登记制度的情况发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不能随意扩大登记范围,即仅限于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和被执行人长期下落不明的案件。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3xu2uo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