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法考主观题论述题陈璐琼20天20题之三民法典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是“基础性法律”,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典是一部基础性的法律。第二,在民事领域的立法中,民法典处于基础性、统帅性的地位。第三,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第四,民法典是行政执法和司法的基本遵循。

(作者:王利明,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会会长)

材料二: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第一条中就提到,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而民法典则是立足中国实践,面对时代问题,发扬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作者:王轶,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强调民法典立足中国的实际,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所谓实践特色,就是民法典从中国的实践出发,解决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所谓时代特色,就是民法典要回应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回应互联网、高科技时代的现实需要,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民法典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需要。

第一,民法典适应了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一是重视家庭的和睦,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二是倡导互助互爱,守望相助。三是强化诚实守信民法典第1条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编纂的宗旨之一。民法典有效协调了改革与立法的关系,巩固了改革的成果。

第二,民法典适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强化了对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民法典的要义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在体例安排上,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

第三,民法典回应了科技爆炸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问题。我国民法典第一次明确了隐私的内涵,规定了私生活安宁权的概念。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能够作为财产保护。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他人肖像。承认了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确立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科研活动的底线规则。规定了人格利益的许可使用规则。

第四,民法典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回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私法自治,充分鼓励交易,维护交易安全。同时,民法典回应了资源环境恶化带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时代问题。民法典规定了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责任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罚性赔偿。民法典回应了风险社会的时代需要,强化了损害预防和救济功能。

综上所述,“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我们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好民法典,把严格遵循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衡量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只有全面实施好、落实好民法典,我们才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于良法善治的美好期待。

【必背金句】

王利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法典制定的重要意义做了精辟、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

我国民法典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一)民法典的基础性功能优势

第一,找法方便。在民法典施行之后,法官处理民商事纠纷,主要应从民法典寻找裁判依据。评价某个法律工作者处理民事案件能力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要看其对于民法典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民法典的问世能够极大提升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也将极大提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执法的能力。第二,修法透明。今后法典任何修改都将在法典里非常清晰、明确、公开地展示出来,极大方便执法和司法。第三,规则统一。导致同案不同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裁判依据不同。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单行法,立法者强调的重点、观察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民法典的颁布将统一所有民商事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我国民法典的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法典的特色概括为三个: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强调民法典要立足于中国实际,要回答中国之问;实践特色是要从中国的实践出发,解决当代中国的实践问题;时代特色是要回应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第一,编纂民法典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这三个特色,强调民法典就是要追求这三个特色。第二,按照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程序编纂民法典,保障了这三个特色的实现。第三,民法典共1260条,分为7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是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的中心构建起来的严谨的逻辑体系。民法典体系上有三大重要创新,表现在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这些重大创新,也体现了这三个特色。

我国民法典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具体体现

(一)民法典充分反映了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民法典维护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物权编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宣示整个物权编维护基本经济制度,着力于促进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二)民法典有效地协调了改革和立法的关系

物权编为适应农村三权分置的改革需要,规定了土地经营权。例如,民法典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流转期限为五年以上的土地经营权,自流转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就使土地经营权在符合法定条件时成为长期稳定的财产权。

(三)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法典第一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民法典制定的目的之一规定下来。民法典吸取了5000年中华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民法典里都得到了全面的彰显和体现。民法典重视家庭和睦、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敬老爱幼、重视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民法典倡导互助互爱、守望相助,强化诚实守信,这就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四)民法典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弘扬了人文关怀价值

民法典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强化对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

(一)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

(二)加强对财产权的保护

第一,确定平等保护原则。物权编第二百零七条规定平等保护原则,全面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对于国家、集体、私人财产一律实行平等保护。

第二,保护业主权利。民法典规定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以保护人民群众对自有房产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包括专有部分的权利、共有权以及共同管理权。合同编新增物业服务合同制度,强化对业主权利的保护。

第三,保障人民群众的居住权。民法典增加规定居住权,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第四,回应风险社会的时代需要,强化预防和救济的双重功能。在风险社会,法律最需要解决如何对不幸的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济和必要的保障。侵权责任编采取了侵权损害赔偿与保险、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方法救济受害人,充分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精神。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了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责任,在原来的侵权责任法第八十七条基础上作了重大完善:首先,禁止任何人从建筑物内抛掷物品,任何人违反义务都要承担责任;其次,明确规定发生高楼抛物致人损害以后,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再者,明确物业服务企业负有安全保障义务,违反这种义务要承担责任;最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要承担补偿责任,不让无辜的受害人自己全部承担损失,这就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民法典回应了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时代信息爆炸和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问题

美国学者弗罗姆格总结了几十种高科技发明,这些高科技大都有一个共同的副作用,就是对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的威胁,他用了一个词“零隐权”(zeroprivacy),提出21世纪的法律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是如何强化对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的保护。民法典全面回应了这个时代之问,专门设置人格权编,系统地、全面地作出了规定。

(一)强化对隐私的保护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这是第一次把私人生活安宁引入到法律里面,第一次规定私密空间功能。民法典不仅仅把私生活安宁作为隐私权规定下来,而且在第一千零三十三条从反面详细列举了各种侵害私生活安宁的行为,对侵害隐私的各种行为严格加以禁止。这些规定是对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

(二)强化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对个人信息作了全面的规定。

一方面,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扩大了个人信息的内涵,即其不仅包括身份识别,而且包括行动识别,如行踪信息。且采取具体列举和兜底规定相结合,保持了个人信息范围的开放性。

第二,承认数据、网络虚拟财产能够作为财产来保护。借助数字技术,各种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大量产生,数据保护十分重要。数据本身也是一项财产,如果数据具有独创性的话,还可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即使没有独创性,数据包括各种权利也要受到财产权的保护。

第三,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深度伪造。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九条严令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侵害肖像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发展,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多起因为“AI换脸”对他人人格权造成侵害的案例,因此人格权编专门对此作出禁止性规定。

第四,承认声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格利益要加以保护。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声音的利益也越来越重要。声音作为一种新型人格利益,应该引起法律的重视,所以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专门规定了参照使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擅自采集他人声音、伪造篡改、非法录音、非法模仿他人声音等,都可能构成侵权。

第五,确立了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研究的底线规则。民法典第一千零九条确认了“一个应当、三个不得”规则。人体基因是个人的重要敏感信息,也是个人的核心隐私。基因库关系到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到公共安全、国家安全。所以法律要设置一个底线规则,即凡是从事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研究、有关医学和科研活动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未来针对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研究的特别法出台时,要以民法典第一千零九条作为上位法依据。

民法典回应了资源环境恶化带来的环境保护和生态维护的时代问题

21世纪面临严重生态危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受到严峻挑战。保护生态环境是民法典必须要回应的中国之问、时代之问。

第一,规定绿色原则。民法典第九条确认了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第二,侵权责任编第七章增加了生态破坏的责任。原来的侵权责任法只是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其主要保护的是私益,所以被侵权人必须是具体的人。民法典保护的范围已经不限于私益,而扩张到了公共利益,同时也相应增加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第三,侵权责任编增加故意违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惩罚性赔偿。长期以来,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存在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的问题,因此对故意违规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必须施加惩罚性赔偿措施,这样才能起到遏制、制止的效果。第四,增加破坏生态环境的修复责任。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三十四条专门增加规定在破坏生态的情况下,破坏者应当承担恢复生态的修复责任。修复责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己修复,另一种是委托他人修复,委托他人修复所需的费用要由侵权人承担。未来委托他人修复或将成为一种较常见的修复方式。

民法典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回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民法典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在合同编增加了有关电子商务的规则。为适应网购需求,合同编新增规定网购规则,为世界范围内解决有关电子商务的规则问题提供了中国经验。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再度提升,升至第31位。营商环境报告中,担保是一项重要的指标。世界银行认为担保程序越简便、担保越方便、法律规则越能鼓励担保人提供担保,越有利于改善营商环境。为进一步适应改善营商环境的需要,完善担保规则,建立更为完整统一的担保权利体系,民法典新增多项规定,统一了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制度。长期以来,我们误认为登记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权限,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同的事务,承担不同的登记事务义务,从而造成登记信息分散及信息孤岛等问题。民法典删除了原有的登记机关,意在推动动产和权利的统一登记,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

民法典强调要维护金融安全秩序。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非法放贷、“套路贷”“校园贷”等问题,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明确禁止高利放贷行为,借款行为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维护金融安全和秩序。

民法典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我们必须准确理解、把握好民法典,把严格遵循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衡量我们是不是做到了依法行政、司法公正。只有全面实施好、落实好民法典,我们才能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实现人民群众对于良法善治的美好期待。

THE END
1.立法透明化,保障民众合法权益的坚实屏障法律资讯立法透明化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立法透明化有利于提高法律的公信力,公开透明的立法过程能够让民众了解立法的背景、目的和过程,增加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和支持,立法透明化有利于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公开透明的立法过程能够吸引民众积极参与,充分表达民意,使立法更加贴近民众需求,立法透https://kanfawang.com/post/19676.html
2.吉林长春绿园法院宽严相济体现人文关怀刑事审判不仅要发挥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还要考虑到具体的案件情况,彰显人文关怀,体现刑事司法的温度。本案的审理,充分彰显了法院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及司法为民的办案理念。对被告人韩某单处罚金,有利于其回归社会、回归家庭,也有利于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体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3-11/09/content_8925037.html
3.九江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22年度)2. 突发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 2022年2月7日,九江多地迎来了新春第一场大雪。湖口县的吴先生因路滑不慎摔倒无法动弹,闻讯赶来的吴先生同事、路过市民自发脱下棉衣手套给其穿戴,帮其撑伞,接力守候。《浔阳晚报》2月9日3版刊发的《风雪中,那份温暖直抵人心》等稿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 https://www.jjxw.cn/zsck/xzjg/jjrbs/202305/t20230531_6046318.html
4.构建《民法典》时代的民法学体系——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第三,《民法典》之所以增加人格权编和侵权责任编,目的就在于构建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体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凸显了人文关怀精神,真正体现了“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的精神以及真正把人作为主体而非工具的价值理念,真正实现“民法中的人的再发现”。人格权作为事关民事主体人格尊严的权利,无论是物质性还是精https://www.yqnews.net/cms/show-55560.html
5.温情执法应兼顾法理情这些无不彰显法律温情的一面。 温情执法暖人心。法律只有兼顾了法、理、情,才会更有温度,法律有情,更能让人感受到法律的威慑与柔情。 温情执法不是滥情,不是徇私情,也不是执法不严或选择性执法,而是更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体现了法律以宣传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既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受罚的原则https://www.ztnews.net/article/show-352436.html
6.项城市人民检察院举办“检察官沙龙”活动中华龙都网“所谓‘天理’,它其实就是一种自然权利、自然秩序,是任何人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规则;‘人情’指‘民情’、‘民心’及法律体现的人文关怀。在司法过程中,讲‘天理’意味着司法工作者要始终保持一种正义的信念,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讲‘国法’就是要严格依法办案,维护法律的尊严;讲‘人情’,就是要了解民情民意,在办案http://www.zhld.com/content/2018-04/08/content_812684.htm
7.引发群体事件范文12篇(全文)柔性化处置机制克服了法律固有的滞后和僵硬,通过“温和柔情”的执法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理解与通融。从法律施行方式来看,应当满足正当程序理念,体现公平和正义,达到目的、结果的实体正义和手段、过程的程序正义。正当程序强调国家权力行使的公开性、公正性及程序参与者之间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s0qyffv.html
8.我国未来民法典中人格权编的完善/王利明在权利类型化方面,《民法典草案》有三个重要的特点 :第一,其将生命健康权置于各项具体个人权之首,宣示了“生命健康权”是最高法益的理念,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精神。第二,其在《民法通则》基础上新增了信用权、隐私权两项权利,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具体人格权的内容。2009 年的《侵权责任法》受该草案影响,在第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3655
9.以上海名媛群事件为例浅析新闻采访中的“暗访与偷拍”在此案例中,公众号作者在当事人没有任何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以个人身份公开了他人不愿意透露的隐私聊天记录,用于负面娱乐化的新闻报道,不管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人文关怀角度都存在问题。 2.不符合人权,使被暗访者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对象 被曝光者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违反法律规定,也没有对他人的利益造成实际损害,暗访者随意http://media-ethic.ccnu.edu.cn/info/1002/2484.htm
10.罗翔法学智慧与人文关怀并存,如何理解他提出的法治精神与自由的综上所述,罗翔的展现了他在法学、人性、道德以及法律实践与教育等多个方面的深刻见解和独到观点。他的言论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富有启示性和教育意义。 《罗翔法学智慧与人文关怀并存,如何理解他提出的法治精神与自由的关系?》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新媒体运营相关内容请浏览A5工具 - 全媒体工具网!https://tool.a5.cn/article/show/122589.html
11.法规之外,期人文关怀之光的确,单就法律规定而言,银行没有错,甚至可以说人家本身就是在“依法办事”。可问题是,无论是从人文关怀还是节约社会资源角度,我们都应该多动脑筋,争取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效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这类问题恐怕会越来越多。规矩是人定的,当然也可以为人所改变,我们希望银行也好,相关部门也罢http://m.taihainet.com/comment/plss/2015-08-04/1494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