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底线》的热播,我也开启了“加班式追剧”。
扑面而来的是真实。
真实的法院“人”,司法改革背景下,老、中、青三代,无论是入额法官、法官助理还是书记员,这些“人”对法治的坚守。
真实的法院“事”,智慧法院建设中,电子卷宗、线上庭审、互联网庭审直播、裁判文书公开,这些“事”对法治的推进。
随着剧中一个个案件事实的逐层铺开,真实的法院“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法院有“生杀予夺”的刑事要案,也有“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有“当判就判”的一锤定音,也有“能调则调”的苦口婆心。
比如剧中的“长短腿裤子案”,原告试穿裤子时被店主说“长短腿”,故原告要求公开道歉,方远的处理不在纠结腿长还是腿短、公开道歉之诉请有无法律依据,而是以实质性解决纠纷为目的,安抚双方情绪、指出各方问题,最终以服装店赠送7折会员卡调解结案。看似“离奇”的处理方式,恰似道出了基层法官司法为民、实质解纷的站位和决心。
剧中方远问法官助理叶芯:“你追求的是谁的正义啊?别人的正义还是你自己的正义?”我也不禁问自己,同作为基层法官,我们追求的“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谁的正义?
我似乎在“长短腿裤子案”调解后,双方当事人离开调解室时的欣慰与轻松中找到了答案。
法官,是社会关系的医生,追求的不是判了多少案子,而是实质性地解决了多少纠纷。在大多数民事或家事案件中,若一味追求绝对真相、谁对谁错,或许无益问题解决甚至矛盾加剧,而是要站在中立立场,安抚情绪与释法明理,加强调解去最大限度地寻求争议双方的最佳利益平衡点,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与亲情裂痕。
案结事了人和,是公平正义在审判实践中的生动体现,是司法为民在纠纷处理时的应有之义,也是每名法官坚守一线、勤勉不怠的初心所在。
主角
为啥是立案庭庭长?
精准到紧贴现实的案件流程
刘嘉洛(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在剧集中,靳东饰演的立案庭庭长方远是核心人物。
而为什么法院的工作要找一个立案庭的庭长来作为核心,只能说,剧集的内容设计异常贴近法院工作实际流程。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法院应当是由立案庭负责立案,再交由业务庭开展审判工作。但是在剧集前几集,就反复地明示暗示着一件事情——“一站式”工作机制。
最高院的领导来基层法院调研是为了“一站式”,最高院的干部到基层法院挂职也是到立案庭,明明案子还没立案,立案庭的庭长要亲自下场开展调解,明明案子立案了,还是由立案庭的庭长主审,再加上反复被提到的“诉源治理”,体现出剧集对于法院纠纷化解前置程序的深刻理解。
通俗来说,诉源治理的意思就是,不能把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留到开庭审理才解决,要让当事人各方在立案前、开庭前有充足的机会表达诉求,寻求纠纷的实质性化解。现实情况下,人民法院通过诉源治理和诉前调解,化解了大量案件,而构建剧集中所说的“一站式”平台,正是进行线上和线下诉调对接的重要方式。
所以剧集的主角才会是立案庭的庭长,所以“方婶儿”才会在剧里面忙到飞起。
剧集中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相信越到后面越是精彩。跟着剧集,观众们有了法官视角的神奇体验,也有了过山车一般的思维反转,枯燥的法庭剧居然看出了一点点爽剧的感觉。
但这部剧的一切爽感,都和以往的爽剧有着些许不同。案件是真实的,细节是真实的,程序是真实的,犯错也是真实的。
无数法官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真实,却可能在追求的路上行差踏错,面对每一次自以为精准的判断,都可能是在为自己的经验买单。即便如此,无数的法官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心目中的真实,为当事人寻找公平和正义。
我希望遇见并成为
如你一般的人
用最严厉的“骂”传递最温柔的话
管胜杰(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
作为法院的一名法官助理,我想站在徒弟的角度,聊一聊《底线》中师父方远对徒弟周亦安、叶芯的那些言传身教。
当周亦安年轻气盛未妥善处理与当事人关系之时,方远用“让对方相信你最重要”的劝导强调了与当事人之间建立信任的重要性;
当周亦安巧遇领导视察,因心存偏见话语“带刺”时,方远强势一推、关门训徒,以最直接的方式指出了周亦安的不足;
当周亦安“跳槽”民庭,初任法官有些“飘飘然”之时,方远用“穿法袍,敲法锤,那是一份责任”的劝勉,让周亦安戒骄戒躁,领悟了身份背后是更多的责任与担当;
当叶芯因执拗犯错,不知后果之严重时,方远用最严厉的“骂”批评也保护了叶芯,在这种“护犊子”式的温暖中,反复强调了“慎独、慎微、慎言、慎行”。
对我而言,我更愿意称之为“我和你”的关系。
我希望遇见如你一般的人,良师诤友,即使孤勇奋战,让我亦能泰然处之,不觉孤单;
我庆幸遇见如你一般的人,心中有光,纵然道阻且长,让我坚信行至将至,无惧黑暗;
我期许成为如你一般的人,深谙世事而又热情温暖,遇事不感惶恐,处事沉着冷静,偶尔偏袒“护犊子”,用最严厉的“骂”传递最温柔的话,清醒而坚决地带着身边的人前行。
长路漫漫,愿在干事创业中奋斗的千千万万个“我和你”,都能够相遇有缘,相逢有幸,盼相聚有时,愿一切心安。
我参与了《底线》
剧本的围读
于烟火气中,看见法律的意义
袁婷(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去年秋天,我有幸参与了《底线》剧本的围读。主创团队对法院工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法律问题严谨周密的思考,让我很早就对这部讲述法院人自己故事的法治剧充满了期待。
《底线》真实还原了法院一线工作者的日常,在充满烟火气的剧情中,法律对于生活的意义也渐次展开。
1.场景真实,代入感强。开场剧集中,身穿制服步履匆匆的法院工作人员,办公室里堆积如山的卷宗材料,人来人往的诉讼服务中心,回响着法槌敲击声的法庭,无一不是法院场景的真实再现。
法律人观剧,会对剧情产生共鸣,感叹这就是真正的法院;业外人士观剧,会打破对法院人的刻板印象,真正了解法官审案的过程和法院的工作模式。
2.群像生动,人物鲜活。《底线》所描绘的法院人群像,有立案庭的定海神针方远,有机灵聪慧的新晋法官周亦安,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法官助理叶芯,有冷静理智的刑事法官宋羽霏,有风趣幽默的民庭庭长陈康,他们就像每天与我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有理想有干劲,也会有挣扎有迷茫,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像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3.一眼向暗,一眼向光。剧中女主播猝死案中,本以为女主播父母是“扶弟魔”,为了让儿子买房结婚,逼迫女儿拼命工作,成为女儿猝死的“罪魁祸首”。
但当看到女主播的弟弟坚持要回姐姐的微博账号,仅仅是为了让逝者安息时;当看到承办法官方远用裁判者的智慧确定女主播劳动者的法律地位,支持原告诉请时;当看到女主播的弟弟在法庭上那深深的一鞠躬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于纷争中洞悉人性,于阴暗中发现光亮,运用手中的法律武器,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也许这正是我们法官工作的意义所在。
马超
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
方远法官所在的立案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法院工作的常态。各种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案件一到法院,法官和法官助理都会积极组织案件调解。有些老百姓可能不理解,认为法院是在“和稀泥”,置法律于不顾,其实调解更考验法官的经验和能力,更需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比如对于深陷奶茶店加盟纠纷的书诚和娜娜来说,撤诉才是止损的最佳方式。叶芯一心想为他俩主持正义,结果却适得其反,差点儿惹出大祸。
作为法院人,我们看到一桩桩案件背后的人生百态、一幕幕法庭内外法理和人情的碰撞,深刻地体会到了法官办理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冷冰冰的案件,更是案件背后的民心。法官为了一个案件不厌其烦、不计成本地来回调解、实地调研,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周青松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
诉至法院的纠纷千姿百态,案情也千差万别。有些案件看似相同,实则差异不小。为了查明真相,准确适用法律,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剧中,雷星宇案审理过程中,一审的合议庭就不法侵害是否仍然持续、是否具有防卫的必要性紧迫性、正当防卫时的认知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判定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每一个问题都很细小,但是也很重要。
这种争论场景,在法院工作中经常出现。办公室有争论、会议室有争论、食堂饭桌也有争论。法官之间的争论,不是利益之争,不是胜负之争,而是为了在争论中辨明真伪、探寻公正。